卷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Trovatore

来自: Trovatore(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2023-06-15 21:33:25 已编辑 上海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Chono

    Chono (显晦自由) 2024-06-14 00:45:16 湖北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读,乃一千年公案,近世争讼尤频。我觉得郑玄注所云,“由,从也。民,冥也。以正道教之,人必从。如知其本末,则暴者或轻而不行” 大致不误。夫子本意当谓,民非圣哲,贤愚混杂,令他们尽知政举之理而后方才推行是不可以的,只可使他们跟从。读《通鉴》此段,李冲引用此句亦是觉得让百姓认识到乡党之法的长远收益是很难的,但只要在征收赋税的月份来推行此法,百姓必定会乐于跟从。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10:26:59 上海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读,乃一千年公案,近世争讼尤频。我觉得郑玄注所云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读,乃一千年公案,近世争讼尤频。我觉得郑玄注所云,“由,从也。民,冥也。以正道教之,人必从。如知其本末,则暴者或轻而不行” 大致不误。夫子本意当谓,民非圣哲,贤愚混杂,令他们尽知政举之理而后方才推行是不可以的,只可使他们跟从。读《通鉴》此段,李冲引用此句亦是觉得让百姓认识到乡党之法的长远收益是很难的,但只要在征收赋税的月份来推行此法,百姓必定会乐于跟从。 ... Chono

    李冲原话如下: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调课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之差易。”——其意是说:“新政策要普查户籍,严格根据人口数纳税征调,如果不在今年纳税结算月之时完成,人民必定以为国家没事找事,抗拒不从;应该在纳税月施行新法,人民看到以新的人口赋税法结算既公平又能落得实惠,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由上可见,李冲分明是认为要让人民知道政策的好处(知之),才更好使其服从(可使)嘛。郑玄的解释虽然是主流,但在李冲这个例子里无法说通。

  • Chono

    Chono (显晦自由) 2024-06-14 13:19:30 湖北

    李冲原话如下: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 李冲原话如下: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调课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之差易。”——其意是说:“新政策要普查户籍,严格根据人口数纳税征调,如果不在今年纳税结算月之时完成,人民必定以为国家没事找事,抗拒不从;应该在纳税月施行新法,人民看到以新的人口赋税法结算既公平又能落得实惠,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由上可见,李冲分明是认为要让人民知道政策的好处(知之),才更好使其服从(可使)嘛。郑玄的解释虽然是主流,但在李冲这个例子里无法说通。 ... Trovatore

    哈哈哈,此中奥义确实值得细品。看来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由”字的理解,以及百姓得其利,知道政策真有实惠,这究竟是“知之”,还是“由之”? 乡党之法,本质乃是完善户籍网络,将隐匿起来逃避赋税的民户重新纳入国家体系,同时将税赋均摊,降低税额,如此饼虽摊得薄了,但因为比过去变大了好多,所以饼整体仍是明显增长了的。 太尉元丕谏阻的理由是,乡党之法虽然对公私都有利,但如今正是柔然进犯、边境有事的时刻,搜编户籍怕会酿成民变。李冲主张,应趁纳税供赋的机会让民众知晓新政之惠,从而令其服从。我觉得这是以实利使民众遵从新政,是“使由之”,并不是使民众知道推行乡党之法的道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由”,我觉得当作“遵从” 解,比较贴合其古义。《广韵》:“由,从也。”《尔雅·释诂》:由,自也。注:从也。《孟子》亦云:“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以君之释读,则“由”当作“听凭”解,否则,“可使”是服从,“由”又服从就重复了。但是,“由”训作“听凭”似乎是汉语较晚近时期的事了,如《水浒传·六十一回》:“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 《论语》此句,“由”恐仍解为“从”较妥,距离先秦更近的汉儒也都是这样释读的,只是到了后来才争讼渐起。近代梁任公甚至认为,“由”应释读为“自由”:民众程度较高(民可),就应该使之自由(使由之);程度较差(不可),就应该广开民智(使知之)。这就有点太脱离语境了,虽然道理极应如此。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17:12:35 上海

    哈哈哈,此中奥义确实值得细品。看来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由”字的理解,以及百姓得其利,知道政策 哈哈哈,此中奥义确实值得细品。看来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由”字的理解,以及百姓得其利,知道政策真有实惠,这究竟是“知之”,还是“由之”? 乡党之法,本质乃是完善户籍网络,将隐匿起来逃避赋税的民户重新纳入国家体系,同时将税赋均摊,降低税额,如此饼虽摊得薄了,但因为比过去变大了好多,所以饼整体仍是明显增长了的。 太尉元丕谏阻的理由是,乡党之法虽然对公私都有利,但如今正是柔然进犯、边境有事的时刻,搜编户籍怕会酿成民变。李冲主张,应趁纳税供赋的机会让民众知晓新政之惠,从而令其服从。我觉得这是以实利使民众遵从新政,是“使由之”,并不是使民众知道推行乡党之法的道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由”,我觉得当作“遵从” 解,比较贴合其古义。《广韵》:“由,从也。”《尔雅·释诂》:由,自也。注:从也。《孟子》亦云:“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以君之释读,则“由”当作“听凭”解,否则,“可使”是服从,“由”又服从就重复了。但是,“由”训作“听凭”似乎是汉语较晚近时期的事了,如《水浒传·六十一回》:“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 《论语》此句,“由”恐仍解为“从”较妥,距离先秦更近的汉儒也都是这样释读的,只是到了后来才争讼渐起。近代梁任公甚至认为,“由”应释读为“自由”:民众程度较高(民可),就应该使之自由(使由之);程度较差(不可),就应该广开民智(使知之)。这就有点太脱离语境了,虽然道理极应如此。 ... Chono

    阁下此说,我仍不是很赞同。待我逐条分说: 一、阁下举出一堆用词之例,似要尽量将“由”字的古代释义范围缩小乃至固定在“遵从”一意,以证明我的解读中“听凭”一说不合原意。然而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便是辞意含混不清,一词多意,模棱两可,须凭文义情境而体会择用者比比皆是。“由”字古意亦非只一二,见下文从网上所摘录“由”作为动词的释义数条: 1.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左传》 又例:由蘖(树木枯槁或被砍伐后重发的枝条); 2. 经,由 例: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 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方苞《狱中杂记》 又例:必由之路;,由边门出去 3. 行走 例: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4. 通“以”(yǐ)。用 例:君子无易由言。——《诗·小雅·小弁》。笺:“由,用也。” 不能由吾子。——《左传·襄公三十年》。杜预注:“由,用也。”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天工开物》 又例:由房(用房中的音乐娱乐) 5. 任用 例: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左传》 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汉书》 又例:由绎(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6. 听凭;听任 例: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水浒传》 又例:由得(任凭);由心(任凭心意);由本(安于本分);由身(任凭自己);由性(任凭心意) 7. 遵从;遵照 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这个例句是网上摘录,正是主流观点,也是我们争论所在。 又例: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 8. 游玩 。 例: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 9‘ 蹈行;践履 例: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孟子》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 因此:即使如阁下所举广韵、尔雅、孟子三例,由字均能解为“遵从”,仍不能说明在此处“由”字必须如是解。若是断句为“民可使,由之”,则以上第4、第5例“用,任用”之意也可解释无碍。 (题外话:中文语言的模糊性,也是令中国哲学无法像西方那样走精密路线,追索意义,以产生出如海德格尔之流的哲学家的原因。中国的哲学家著作大多是孔孟老庄这样“学以致用”的人生指南或心灵鸡汤。) 二、从这里整段的语境上来说,李冲与元丕正在辩论,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所以很明显,元丕的论点是:这个事情很好,但是人民“使”不动。那么李冲作为对方辩手,回答曰:“不可使,知之。”使唤不动你就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益处,不就使唤得动了嘛!整个逻辑和文义非常通顺。如果以郑玄之说强解,则李冲的辩论逻辑就会很奇怪:元丕又没说要告诉百姓推行这个法令的好处,李冲为何急急跳出来说:“不可使知之!你千万不要给百姓讲道理啊!只管强推就好!“这完全说不通。更何况李冲的后半句话更是说明了要让百姓看到新法于民有益,则人民自会配合(可使),这不明显是”知之“的逻辑嘛,怎么反而说这是”由之“呢?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实在太狠毒了,一般而言,如果真要按施政逻辑,做到”不必使知之“已经足矣,而竟要做到”不可使知之“,这已经是十足的愚民政策了。在李冲这个案子里,李冲为何非要封锁此政令的决策逻辑信息,不让人民知道呢?况且这和他的后半句话相矛盾。其次,从感情上我也很难接受孔夫子这样一个一生贯彻教育,有教无类,弟子三千的仁厚大儒会有如此的狠心说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冰冷残酷以百姓为刍狗的话来。 以上。所以阁下如果不能拿出拍板钉钉的强证据来驳倒我以上的论据,在这一条上我想我们将各持一见了。哈哈。

  • Chono

    Chono (显晦自由) 2024-06-14 19:49:03 湖北

    我辈非关黑白之辩,相与辨析疑义耳,实无折冲键盘之意。此句真义,历代论者多矣,未有能尽释众疑息止纷讼者。余料夫子本意,亦固非愚民。“不可”者,谓impossible也,非must not也。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20:07:07 上海

    我辈非关黑白之辩,相与辨析疑义耳,实无折冲键盘之意。此句真义,历代论者多矣,未有能尽释众疑 我辈非关黑白之辩,相与辨析疑义耳,实无折冲键盘之意。此句真义,历代论者多矣,未有能尽释众疑息止纷讼者。余料夫子本意,亦固非愚民。“不可”者,谓impossible也,非must not也。 ... Chono

    若夫子曰:“民impossible使知之”,则其一生传道育人,所为何来? 竟是知其不可而一生甘做此无用功哉?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20:08:52 上海

    若夫子曰:“民impossible使知之”,则其一生传道育人,所为何来? 竟是知其不可而一生甘做此无 若夫子曰:“民impossible使知之”,则其一生传道育人,所为何来? 竟是知其不可而一生甘做此无用功哉? ... Trovatore

    另:君持此论,我亦未尝恼,“各持一说”本已是我所料之最佳结局。😉

  • Chono

    Chono (显晦自由) 2024-06-14 22:08:41 湖北

    若夫子曰:“民impossible使知之”,则其一生传道育人,所为何来? 竟是知其不可而一生甘做此无 若夫子曰:“民impossible使知之”,则其一生传道育人,所为何来? 竟是知其不可而一生甘做此无用功哉? ... Trovatore

    春秋之时,夫子传道对象当在于“士”,即以修齐治平为理想之君子,恐非欲启蒙引车卖浆之普罗阶层。夫子曾自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 余以为此“不可以语上”,当可为impossible注解矣。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22:22:20 上海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此数人有贱民,有混混,有囚犯,而孔子悉教导之,入七十二子之列。 非普罗阶层乎?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24-06-14 22:28:11 上海

    另外,此处讨论,本以李冲之事而起。以李冲之情景套孔子此话,则郑玄之说不能解,而“民可,使由之”或“民可使,由之”均得解释无碍。 如抛开案例,但从孔子一句话反复辩驳,则《论语》为语录之体,本是断章,遂至于各自取义。千古公案,非吾二人数语能辨明者也。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475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