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专区|《如出一辙的女儿》repo:女性关系的全新视角和以文载道的批判
来自:波纹wave_
写写主观感想,配图较敷衍
一、家庭
在漫画的开篇,背景就介绍了这是一个姐姐和弟弟的经典组合四口之家,丈夫不明原因失踪。然而不同的是,这个家庭的弟弟是被忽视的、而姐姐是被精心照料下抚养大的。
这种与现实的倒错感也很有意味。姐姐永远被寄予厚望,而弟弟顽劣不堪,甚至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救了。第1话最戏剧化的一幕就是,弟弟溺死在了河边,而女儿第一时间怀疑是妈妈做的,由此开始了母女之间的拉扯与战斗。同样,这也是和现实中杀女取男的现象倒错的情节设置。

女儿的心理也很有意思。她从一开始甚至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么多的爱与照料,但是实际上现实男性永远不会有这种心理,他们只会理直气壮地接受所有的物质资源和爱。弟弟从小就开始抢着吹姐姐的生日蛋糕蜡烛,姐姐也表示不在意,甚至认为需要"谦让"。
这是所有姐弟模式的缩影,生日蜡烛只是一个符号象征,它代表着男性所构建的优势和理所当然的既得利益。后面有一个地方印象深刻:弟弟某一年写了生日祝福,说幼儿园老师告诉他不能吹别人的生日蜡烛,所以以后让姐姐自己吹。人物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自己的想法,此时姐姐意识到:顽劣的现象追根溯源是没有后天的教育。由此可延拓,在整个社会体系都充斥着男本位思想的教育体系下,女性会先天或后天地被驯化成对男性宽容的样子,即使他们品性粗俗低劣,也会认为"他们好像本该如此",遂给予不该有的宽容;同样男性自己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被整个社会的宽容所塑造。
二、楠秀

楠秀是女儿晓茗的同学,而她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契合现实的重男轻女多子女家庭。读高中了仍然没有自己的房间、只能被迫让给家里的儿子,母父的偏心与冷落,在楠秀受挫时只会冷眼相待而非伸出援手。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是一个虚张声势撒谎成性的人,会假装自己在做模特、和风云人物合照、假装晓茗的名牌包是自己的等等。但一旦发现她的家庭状况后,我无法对她说出任何重话了——这是一种独属于女性的共情,是被压迫后的心理扭曲,是男权社会的恶果。
之前的楠秀做的一桩桩小事都无关痛痒,所以晓茗选择了不在乎。但触碰到学业的底线,被陷害在考试时打小抄,晓茗便开始暴走——在她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下,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便是她所追求的一切。但在和楠秀打完架后,她又开始忧心如果事情闹大了妈妈会不会发现,然后除掉楠秀。这里可以看出来她对妈妈的印象也是倾向于矛盾的:晓茗认为,妈妈对她有过度的控制欲和保护欲,但同时如果满足不了妈妈的期望,自己也会有被杀的风险。
之后就是楠秀的死,算是本篇的一个小高潮。她究竟是被谁所杀?目前仍存疑,到最新的更新也没有还原真相,但大概率是妈妈了。此后女儿精神状态逐渐崩溃,甚至考试考砸后反而释然了:笑着回到家,并轻松地期待着被妈妈杀掉的命运。
但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并没有失望,反而安慰了女儿。由此,女儿积累多年的压力终于释放了出来——她真的非常累。所以她在妈妈的怀里哭了,甚至躺在床上发了几天烧,这也是她身体意志逆反的表现。这里我的解读是,妈妈确实过去有“对人产生失望、认为对方没救了所以杀人”的经历,但这是一次次失望累积的结果,而女儿从小到大都很符合妈妈的心意,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足以让她产生杀人的想法。因此女儿获得了短暂的安全,精神暂时松懈下来。
三、晓珍
女儿的故事告一段落,接下来正片开始(误
作者用了很巧妙的转场点题:接下来是如出一辙的妈妈的故事。晓珍的故事非常精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李率的交往阶段,二是和吉奎温的婚恋阶段,三是去父子留女的现阶段。
在第一阶段,妈妈从认识李率,到逐渐认为她越来越重要,再到最后对李率的失望,从而动手杀死李率。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个人对抗社会关系框架的无力。社会建构论认为,性别、性向和社会关系框架(亲情友情爱情),本质都是一种被社会塑造后自我强化的表演,目的是在既有社会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寻求认同感。

晓珍对李率的感情就无法用传统框架来诠释——非性缘爱情,但有着与传统爱情角色一样的高期待(比如互帮互助、陪伴)。最好抗争传统关系框架的方式就是彻底解构它,但李率是一个非常典型地将自己归属于亲情友情爱情框架下的普通人,所以她即使和晓珍关系再好,也要找一个男人当伴侣,去完成自己性别分工的“表演”和使命。然而,在李率一次次被家暴后仍然“她超爱”并背刺晓珍的帮助的情况下,晓珍终于爆发了。无法容忍过于摧毁她期待的人,于是下了杀手。
女性联盟被暂时认为不可靠,原因之一是人们太过于习惯传统模式下的关系框架,即“不同的情感一定是界限分明的”或“只有你的伴侣才能陪你白头到老,而你的朋友和亲人都不能”等观念,这种认同感和安全感有非比寻常的诱惑力,而李率的故事把传统关系框架的男权本质揭露得淋漓透彻:你所追求的爱情婚恋框架的现实往往是,一地鸡毛却仍赴汤蹈火。最后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关系会发现,我们应该跳出友情框架,给予身边女性更多更可靠的帮助、给身边的女性更高的期待,同时对身边女性抱有更高的期待,打破传统的关系框架。
在第二阶段,晓珍读大学期间,她非常好奇李率那么坚持的所谓边界感和原则到底是什么,所以决定抱着尝试的心态进入一段社会所承认的恋人关系中。于是她找到了那个自认为合适的人,吉奎温。晓珍对他的评价是:在他拉大提琴时感受到了上进和纯粹的努力,这一点比怒其不争的刘率要好,因此应该具有培养的价值。很有意思的是,晓珍在这段关系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回想起刘率。刘率于她而言,是在稚嫩时期接触到的第一个想要独占和控制的人,但与此同时也并非最适合她的人,因此最后迎来如此惨烈的收尾。自此之后,晓珍对一段关系的目的性彻底导向了控制、培养与筛选。
一开始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二人为了事业努力着。晓珍的生活重心永远是在为了当上教授的目标而奋斗,生育也被规划在了她满当的行程中,她那时候的心情是:我们都好好努力,我们一家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家庭。其实晓珍对于生育的态度仍然是有灵光一现的。她计划怀孕时说“我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和我一样如出一辙的孩子”。她拥有非常朴素的单身生育的萌芽意识。生出孩子后,她却对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怜惜之感,甚至会感叹:这么陌生的一个小东西到底是什么?她不爱小孩,甚至把孩子全权交给母辈那边去喂养。这也是与现实的“母性”倒错的一种反叛性的表达。
然而只要一个体系里隐含着潜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迟或早都会暴露。在给第一个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晓珍最朴素的想法是:希望这个孩子的名字和自己有关。然而韩国在08年之前,强制随父姓却是写在法律条款中的。
此后,第一个爆发点是晓珍意外怀孕的二胎。这个不在她的计划之中的孩子会妨碍到她的事业,所以她瞒着所有人去看了医生准备打掉。这时候她想起的人仍旧是刘率。跨越着时间和空间,她会想刘率当年在怀孕时的崩溃是否也和自己现在一样。讽刺的是,吉奎温知道这件事是由于“自己的麻醉科医生朋友看到了你在医院”。这是非常经典的男性联盟。
接下来是一场典型的关于女性身体自主权的论战。晓珍认为生不生孩子是女性自主决定的事,而选择不告诉吉奎温的理由是怕他有愧疚感;而吉奎温认为,生育是整个家庭的事,应该与伴侣商量。结合全貌其实会发现,这套话术的本质就是:女性的身体应该为全家人负责。而一个家里越是没有男性后代,这套话语权就越强势。吉奎温在此前对于晓珍想在女儿的名字里加上自己的姓氏没什么反应,并说了一句话,“反正是女孩嘛”。而面对这个可能是男孩的二胎,他却异常强硬,搬来了晓珍的母亲,用经济条件来威胁晓珍。作为对照,晓珍的弟弟不用承担生育义务,他可以无忧无虑地从小就出国,而晓珍自己却种种受限,因为孩子而戴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镣铐。
这时候晓珍发现了她和吉奎温的根本分歧。前面也提到过,她非常在乎“家庭的联盟”这一利益集体,她的立场在于,“晓珍母亲用断掉经济来源来威胁自己生孩子,一旦自己不想生,那么自己想当教授的事业和吉奎温想开医院的事业都会被毁掉。”但自此吵架后,她认清了吉奎温自私自利的本质——男性和女性天然就不是一个联盟。而与此同时吉奎温的思考却是,“这时候,他发现原来晓珍的财富和权力也是靠的父母而已啊。”从而越来越看不起晓珍。
第二个爆发点是二胎的出生。即便晓珍多次用“之前也挺过来了,应该不会影响我的学术”来调理,但生不如死的妊娠反应、过敏、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都让一个女性在生活和事业里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全篇的高潮部分是,在晓珍答辩时羊水破了。她绝望地坐在桌前,怀里抱着已出生的孩子,看着电脑上答辩不通过的邮件,而另一头的吉奎温混得风生水起,靠着岳父的股份自己开了医院,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阴冷傲慢。
咚漫的评论区大部分都是在以一种看似中肯的态度解读吉奎温因为多年受到晓珍的压制而导致的逆反。先不提如果男女互换,晓珍会少挨多少骂,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看吧,无论多么具有反叛性、多么惊艳的女性,她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仍然会失去所有体面,被伤得体无完肤。”这是一种必然性。 四、对男性的塑造与祛魅 懒得为他们打字了……放一些漫画片段感受一下。




大部分是我的主观解读,还有其他可挖的东西太多了,期待后续的更新,很想看晓珍如何杀掉吉奎温w
无法抵抗文以载道的剧情流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番茄组闲聊水楼2.0 (柿子王🍅🦁)
- 番剧专区|repo银魂(首次观看版本) (gastronome)
- 求问角色 (好的)
- 走近嗑学|大家有觉得这两年“骨科”设定的接受度和出现频率... (gastronome)
- 番剧专区|repo樱兰高校男公关部 (嗨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