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0-2芄兰注释1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2.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 □□□■ □□□■ □□□■ □□■□ □□■□ i
□□□■ □□□■ □□□■ □□□■ □□■□ □□■□ i
附注:
1、觿xi。芄兰这种植物,我可能并未亲眼见过,据前贤考证,为萝藦,俗称:婆婆针线包。其果实为角状,像诗中所述的觿,觿为一种锥型工具,用来解绳结。古人佩戴这个,一般是为了自己解裤腰带,也有人佩戴这个,为了给父母解裤腰带,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自己眼花了看不清。所以,古人以佩觿作为成年的标志。
芄兰的别名很多:白环藤、羊婆奶、婆婆鍼落线包(河北);羊角、天浆壳、蔓藤草、奶合藤、土古藤、浆罐头、奶浆藤(华北);斑风藤(湖南);老鸹瓢(辽宁);哈喇瓢、鹤光瓢(东北);洋飘飘(江苏);天将果、千层须、飞来鹤、乳浆藤、鹤瓢棵、野蕻菜、赖瓜瓢、老人瓢。见:萝藦-常见植物扫盲贴;
2、鞢die。芄兰的叶子,呈心形,很像古人的鞢,一种扳指,带有机关(类似于扳机),用来射箭。因为如果不戴扳指,会拉伤手指头。弓弦绷紧如同利刃,能够伤人。如现代的风筝线,如果在道路上绷紧了,会出现伤人事故。
3、芄兰作为中药材,主要是滋阴壮阳,而其果实为角形,颇似男人器官,其叶子为心形,颇似女人器官,故而本诗具有一定性意味,这也是部分前贤将其作为爱情诗的根本原因。
4、支=枝,古今字,通假字。但芄兰如果真的是萝藦,那么是爬藤,其枝条扭结为绳子状,颇符合后文的觿(解绳器),所以说,第一阕的比兴,应该不是果实与觿的类比,而是芄兰之藤条类比绳子,觿为解绳器,形成联系,暗喻童子不堪用,是讽刺义。
本身童子未成年,为佩戴成年用的觿和鞢,是装大人的表现,似是而非。也符合后文的: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讽刺比较明显,有猕猴而冠的味道。
5、能不我知,能不我甲。从排比中可知,甲为动词。以往经学家们将甲=狎,狎玩,将本诗理解为爱情诗,还是不太合理的,因为本诗具备讽刺义,挺明显,如上所述。
其次,能不我知?=我能不知?≠能不知我?
能不我甲?=我能不甲?≠能不甲我?
我认为,这里不是动宾倒装,而是主语后置。诗经中出现过多次,如:
①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于嗟阔兮,我不活兮。于嗟洵兮,我不信兮。
②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匪狐莫赤,匪乌莫黑。
从主语倒装或后置的角度看,本诗的排比就有根据了:
小屁孩佩戴觿(解绳器),别看你装得像大人,我能不知道吗?
小屁孩佩戴鞢(射箭器),别看你装得像大人,我能不大笑吗?
甲=呷,大笑出声。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