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书|如何看懂宏观经济
来自:刘月亮Moon(认识你自己)
7月1日八分杂七杂八研究所分享内容,是一个看懂宏观经济的基本框架。一些具体数据日后慢慢积累,但整体的比例感找准了,就能大差不差。本来也不是专业的经济学研究者,能满足基本方向的分析即可。从政治学视角看经济,其实会觉得经济更务实、更数据,尽管宏观经济数据已经非常“抽象”了。


如何看懂宏观经济
一、主体
1、居民:支出端的消费主体;生产端的人员成本。
2、企业:支出端的投资主体;生产端的绝对主体。
3、政府:宏观经济的裁判员、调控主体;支出端的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
二、目标
1、经济增长(GDP)
2、充分就业(失业率)
3、物价稳定(CPI、PPI、PMI)
4、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汇率)
三、关键指标
1、GDP
定义: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指定地区合法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作用:
衡量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
1)经济发展体量
2)经济发展增速
3)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质量
核算:
GDP 有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三者在核算理念上有所区别:
1)生产法:一国最终的产出成果,等于各生产环节的增加值加总。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一国最终的产出成果,等于各类已投入生产要素应获得的回报。比如劳动力要素要得到工资回报,资本得到利息回报。行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一国最终的产出成果,等于最终使用。最终产品被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尽管三者的核算理念不同,但是最终的理论核算绌果是一致的。生产法衡量的是创造了多少新产品价值,收入法衡量的是产品带来的价值是如何分配的,支出法衡量的是这些产品是怎么被使用的。
GDP的核算,以生产法为主,更准确来说是生产法+收入法混合为主。我们先介绍这种算法。
(一)生产法 GDP,其实就是各行业的增加值加总。那么,第一步就是合理划分经济行业。
我国经济划分为 20 个门类行业、97 个大类行业、473 个中类行业以及 1381 个小类行业。另一种分类方法,则是按照三次产业进行分类,即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部步拿到统计资料,第三步是分别计算各行业的增加值。最终结果并不能做到绝对“精确”,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估算值。
支出法GDP,只披露年度数据。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进行核算。
最终消费支出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个人、政府、企业的有形和无形的投资)和存货变动(各行各业未售出的产出)。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金额-进口金额。
理论上支出法和生产法核算的GDP应该一致,但实际结果往往不一致。
名义GDP和实际GDP:
分析:
(1)总量分析
一看总量,二看结构。
亊实上,我们更关心的是变动率,即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目前对我国 GDP 进行总量分析,最主要的指标还是不变价 GDP 同比。
第一,我们可以先拿它和机构预测值值行对比,看是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
第二,我们可以拿它和历叱数据比,看是走高还是走低,发劢斜率如何。
第三,我们可以拿它的发劢情冴和海外主要绊济体的 GDP 数据发劢迚行对比,看看
走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增速谁高谁低。但是在对比的旪候,注意同环比挃标的差异性。
(2)结构分析
a生产法视角:
其实是在分析产业结构和产业变化
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支出法视角:






分析举例:








总的思路是,先看国际国内大事,然后在经济数据(主要是变动率)中去理解、拟合这种现象。根本逻辑是算账逻辑,因为一切的政治、经济行为都可以在预算和账目中去反映出来,这种反映往往是更底层和更真实的。一个单位的会计,往往是最了解公司和老板的,王熙凤也是最了解贾府的人。谁管账,谁看得明白。
GDP反映的是一年内各个主体的财富增加值,是一个流量概念。而各个主体的真实财富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成的资产负债表才能反映。
中长期中国经济的三大问题,都是由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导致: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二是房地产库存问题;三是产能过剩问题。当前最大问题是消费不足,人们普遍对未来看跌,失业率高升,突出表现在消费下降、储蓄提高、房价下跌。
2、失业率
一个有劳动能力、愿意并且积极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被认为是失业者。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
两条重要的经济规律
(1)奥肯定律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阿瑟・奥肯在1962年提出的,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2)菲利普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Phillips),他基于1861—1957年英国的数据,发现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3、价格指数CPI、PPI和PMI
(1)价格指数:经济学上,衡量物价上涨的指标叫作价格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是经济指数的一种,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2)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费价格指数):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指数,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影响: (1)CPI正在评估当前经济通缩压力和影响货币政策的比重
(2)小于1%时,轻微通货紧缩。 (3)当CPI同比增长大于3%时,则通货膨胀;当CPI同比增长大于5%时,严重通货膨胀。
(4)当CPI是GDP增速/2多一点儿时,为恶性通胀;
调查方法:
调查全国30多个省的500多个市、县的近13万户居民家庭(城市5万多,农村7万多)的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网点涉及5万多个,所涉及的700多种商品和服务涵盖了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的263个基本分类。
每过一段时间,统计部门就会对篮子中的商品进行微调,一般是“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截止到2011年,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分别为:食品31.79%、
根据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支出的占比就会越低。
(3)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基于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而计算的。
影响:
CPI PPI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威胁通缩,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央行推出大量货币,降息扩表降准,债券市场利好,国债收益上升。
(4)PMI采购经理指数 作用:
反映经济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预测经济的短期运动。
影响:
PMI指数上升——制造业拓展——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指标。 PMI:0~43% 生产和经济可能都在衰退;
PMI:43%~50%生产活动收缩,经济总体继续增长; PMI:50%+制造业和整个经济都在增长。
4、外汇和汇率
外汇:国际承认其流通功能的外币。简而言之,外汇就是外国的钱。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也是该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汇率(ExchangeRate)又称汇价,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平日里我们听到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多指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汇率下降”多指人民币贬值。
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则抑制进口,鼓励出口。就其直接影响看来,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使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而进口的半成品的价格下降,会降低加工进口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下降。
本币升值时,本币的购买力相对于外币增加,人们更倾向于持有以本币计价的资产,投资者纷纷将外币兑换成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导致资本流入本国。反之,本币贬值时购买力相较于外币下降,因而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外币,投资者纷纷将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兑换成外汇,导致资本外流。
四、经济现象
1、经济周期

2、市场失灵
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供求平衡,从而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当供大于求时,失业上升,通货紧缩;
当供不应求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原因:
(1)垄断。生产、资本、销售集中独占,商品价格由垄断商决定,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获得额外利润。
(2)外部性。正外部性:产生不应产生的利益,如A果园附近有B蜂场。
负外部性:产生不应产生的成本,如A渔场上游有B造纸厂。
(3)公共物品。搭便车太严重,导致无人生产、无人消费。如小区公共健身场,修桥、修路。
(4)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消费者信息少,导致对产品判断不准,出现优汰劣胜,劣币驱逐良币。
道德风险:消费者信息少,使生产者最大限度增加自身利益、损害他人利益。
最终通过“供应——需求”来作用。
政府作为裁判,管理市场失灵。主要职能为: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收入再分配。
3、通货膨胀
定义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适度通胀有利,价格上涨刺激厂商生产;消费者担心未来物价上涨,愿意多消费。这样,需求和供给都涨。
指标
CPI:大于3%为通货膨胀;大于5%为严重通货膨胀。小于1%为轻微通货紧缩。
PPI:越高,则同通货膨胀越严重;过低,导致厂家不愿意生产,物资匮乏。
PMI: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当大于50%时为经济扩张;当介于40%-50%,尤其接近40%时,经济萧条。
原因
直接原因:货币太多,不值钱。
深层原因:(1)需求拉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4万亿刺激)
(2)成本推动:工资、原材料、利润(垄断)上升
(3)输入性通胀: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国外货币量增加;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
影响
劫贫济富,有利于富人,不利于普通人。因为富人财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贬值速度。
4、通货紧缩
定义:
流通货币少,购买力上升,物价下跌。企业生产产品太多,需求不足。
指标:
CPI长期小于1%。
原因:
货币供应不足
影响:
货币不足--企业产品过多,消费不足--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缩小生产,个人收入降低--消费萎缩--购买力下降,产品滞销--企业缩小,引发失业
五、政府调控手段
1、财政政策
定义:
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和手段
工具:
(1)税收:通过宏观赋税和具体税率的确定,税种选择、税负分配、税收优惠、税收惩罚进行调控
(2)公共支出:核心调控手段。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即财政预算,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军费、警察维稳费用、教育)和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无偿支付,随时调整)
(3)政府投资:直接投资,包括能源、高铁、公共工程,以及瓶颈产业投资。
(4)国债:用国家信用做担保,接大家的存款出去花。
政策类型:
(1)积极的财政政策:往出放钱,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2)紧缩的财政政策:收紧钱,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
(3)中性的财政政策
当供给=需求,中性的财政政策;
当供给>需求,积极地财政政策;
当供给<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3大工具
1、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
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
利率政策:政府通过央行对商业银行实行加息、减息。提高利率,人们存钱增多,企业贷款减少,银行的现金增多;减少利率,人们存钱减少,企业贷款增多,银行的现金减少。从而调节市场货币量
总结:一般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使用较多。利率手段较少,因为涨跌都会对居民或企业带来伤害。
2、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直接参与资本市场的融资行为,投放或收紧流动性。
正回购:收回流动性,卖出有价证券;到期,收回有价证券,投放流动性。
逆回购:投放流动性,买入有价证券;到期,卖出有价证券,收回流动性。
MLF:中期借贷便利,麻辣粉,央行提供中级基础货币;
SLF:短期借贷便利,酸辣粉,央行提供短期基础货币;
PSL:抵押补充贷款,央行给商业银行放钱,要抵押
当市场流动资金缺口存在1000亿,则通过MLF、SLF、PSL投放1000亿即可。比降息、降准更有灵活性。误区,当投放MLF5000亿,但到期有4300亿时,实际只提供了700亿流动资金。
3、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以其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贷款,其中的预扣利率。作用是增加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将来的钱,折算到现在,差值比率)
4、外汇——附加工具
当经济过热,回收人民币,抛出外汇;
当经济过冷,增加外汇,增加市场人民币流通。
总结:
1、准备金率、利率,药量较猛,对市场影响很大,一般不用;
2、最常用公开市场操作
3、贴现率手段很少用
补充知识:
货币的产生
货币组成:基础货币(央行发给商业银行,表现为存款准备金+公众持有的货币)和派生货币(商业银行之间逐级贷款产生)
货币创造过程:央行给A银行1亿,但规定20%为存款准备金。A借给B80%,即0.8亿;B借给C80%,即0.64亿;最终一个亿变成5个亿。(1+0.8+0.64+......=1亿/0.2=5亿)
总结:
1、中央银行给钱,基础货币投放;
3、规定存款准备金率;
4、商业银行互相借钱,信用派生。
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M0:现金 (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定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
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暂时不计,为金融创新准备)
如何使用:
M1反映现实购买力;M2反映现实+潜在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说明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
若M2增速较快,说明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感悟|想要寻找长期读书的书友 (momo)
- 感悟|小王子 (飞起来的佩奇)
- 感悟|梦幻花--东野圭吾 (沧桑的石头)
- 感悟|余华《我胆小如鼠》 (大稳稳)
- 书评|手机断舍离 (有灵son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