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功利主义
来自:陈瑜
社交功利主义
(去年写的文章,我可以说我按照我的方法来做之后,我几乎没有再遇到过人际烦恼,在这里小小自夸一下)
此前的我,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颇有义务论色彩的,就是说我认为我有一种责任去和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虽然我常常因为一些具体的原因搞砸),或者至少不与人交恶,虽然说这么一个理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仍旧是可欲的,但却始终不是可行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交往对象是无限的,而我的精力是有限的,以有限随无限,殆已。如此这般只会增添我的愁闷,绝非长久之计。
因此在经历了几番社交危机之后,我考虑转变自己的社交模式。我逐渐转向功利主义(社交层面),首先粗略地解释一下何为功利主义,这是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却饱受误解,因为中国传统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不管心里怎么想,总是不能把利益挂在嘴上,这样致使不少中国人一看到“功利主义”的前两个字就以为这是一种专门追求物质利益的学问(在中国大部分语境下“利益”二字都作“物质利益”解),进而对此心生鄙夷,甚至感到义愤填膺,为世间竟有这样下作的学说而感到不平,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对这个学说的巨大误解了,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结果论的学说(这与义务论相对),核心在于追求的是世界上最大人口的最大幸福,眼前的物质利益只是幸福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假如说某天我看到一个富商倒在地上濒临死亡,如果这时我冷眼旁观,任他死去,这样我当然可以侵吞他身上的财物,这样我当然可以获得一些物质利益,但同时我也面临着潜在的内心不安甚至牢狱之灾,而且我这样的行为如果被别人传出去,那将导致社会治安恶化,我以后如果也遭遇困难,也不会有人对我施以援手了,那么既然有这样的考量,作为一个坚定的功利主义者我就不会对那位富商弃之不顾,而会将他送去医治,对于一个功利主义者来说公正和良善总是比眼前的财富更值得欲求的,因为这些比财务更具有“功利价值”,即“弃鱼而取熊掌也”。
那么,如果我将功利主义实践在社交层面会如何呢?此前我和我朋友说道,我以后交朋友主要看别人能不能对我产生好处了,如果不能我就不接着交往了,我朋友便对我批判道:“你这样岂不是太狭隘了嘛?在你眼里是不是朋友只有利用价值?!” 这当然也是犯了我上面说的对“功利”二字误解的谬误,我说的好处当然也包括朋友能给我带来的物质好处,但我更看重我和朋友在交往时能一起收获的友谊和快乐,这才是我最看重的“好处”,而这些年我观察下来,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我去接触的,就是有一些人注定是与我相性不合的,对这样的人如果我还硬去接触,只会让我们双方都不开心,徒增苦恼,违反了功利主义的法则,因此我想来想去决定把世界上的人基于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以及能否给我带来好处为标准分成如此四类:
1、能与我深入交流且能给我带来物质利益的
2、能与我深入交流但不能给我带来物质利益的
3、不能与我深入交流但能给我带来物质利益的(比如我的同事、同学以及亲戚等)
4、既不能与我深入交流也不能给我带来物质利益的。
这四种人中,如果能多遇到一些前两类的人我会非常开心,应当要努力维持和他们的友谊。第三种基于共同利益我也会尽量把关系维持下去,至于第四种,我想还是相忘于江湖比较好,这样对双方都有益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对精神世界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出现了虚无主义 (爱你一万年)
- 道德的制高点? (low哲)
- 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呢 (RJ)
- 假如你有十亿美元 (推苹果树)
- 关于「我们必须相信……」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