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改编细节分析
原著开篇就是大靖早朝、太子被三万水师求亲的名场面。剧则改成了靖安侯被灭门(原著第2章龚尚书的回忆)、韩烨用太祖遗诏保下帝梓元囚于玳山(非原著第2章情节)。 原著安排韩烨先出场,这里用了【大靖太子容冠中原】【容貌昳丽】【青松一般挺拔】等等描述,还写了韩烨对任安乐求亲的反应,这显然都是强化韩烨的;同时把任安乐身份作了隐藏,之后才随着韩烨的视角逐步揭开。 剧的改编是一开头直接讲述故事发生背景,直接交代帝梓元就是任安乐,当天到靖安侯侯府执行任务的是忠义侯古云年和左相姜瑜,小韩烨骑马赶来救下帝梓元,同时讲出了帝梓元和自己的关系。
这个改编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开篇先交代背景,降低了原著的权谋味道,但也同时降低了观剧门槛。从这几天的讨论来看,在有开头的这段交代的情况下,依然很多关于身世、复仇原因、复仇对象、两人感情等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开头这段交代,可能会有很多观众看不明白接下去的剧情,太子一边接受任安乐撩拨一边心心念念帝梓元也可能会成为一个“黑点”。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改编为更加大众向、更偏女主线的基础上,如果单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说,还是更希望能按原著的方式。不过可以理解,作为古偶肯定是要有所取舍的。 这段改编的亮点是小帝梓元的演员,不仅长得和迪丽热巴相像,对人物理解也非常到位。 没有看懂或者说剧情还没有解密的地方是小帝梓元离开时,是姜瑜递给了她一把红伞,加上之前对姜瑜闭眼的特写,应该是有伏笔的。是改编了姜瑜的人设呢,还是要刻画姜瑜的虚伪呢?这个需要再看下去。
(以上写于7月15日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1745075/?_i=0427789AJ9nB9t)
播出时与剧本的改动 —————— 删去了小韩烨骑马冲出宫门时,对门口守卫喊“开门!快开门”; 删去了小韩烨的马冲得太快,吓得两名守卫跌坐在地 删去了小韩烨面露歉意回头看守卫,然后疾驰而去。
虽然都不影响剧情,但减少了“氛围感”,降低了当时紧张的情绪,也少了对韩烨性格的刻画。 —————— 删去小帝梓元对古云年说:你夜闯靖安侯府,污蔑我父通敌卖国,此等大事岂是你三言两句就成定论。 删去古云年告诉小帝梓元,帝永宁已“畏罪自杀”。 删去小帝梓元说:我不信!不可能!
对剧情影响不是很大,不过剧本台词可强化帝梓元对古云年的仇恨及帝梓元的信念感。 但这句台词无论删或不删都有一些疑问,帝家谋反是皇帝下的旨,但小帝梓元说岂是古云年三言两句就成定论,感觉似乎古云年和姜瑜没有宣旨就直接开始杀人了。剧里也确实没拍。 —————— 删去古云年一句没有逻辑的台词:让开!不然休怪我教你血溅当场。
啊你不就是来杀人的吗……让不让开你不都是要让她血溅当场的吗……这句删了是正确的。 —————— 删去小帝梓元对古云年说:休想借搜查之名,趁乱留下你们伪造的证据!
这句话100%应该保留!一是体现了帝梓元从小就清醒聪慧,二是其实点破了姜瑜和古云年的险恶用心,为后面剧情埋下伏笔。
dd
漏掉一处修改
古云年多次质疑小韩烨手中的圣旨有假,三次要求看圣旨,小韩烨开始表示不满,第三次时递给了古云年。播出时则是古云年要看,小韩烨便递给了他。
这处改动可以理解,就是播剧的时候如果古云年一而再再而三怀疑太子伪造圣旨,那观众当下就会吐槽为什么古云年如此大胆、敢怀疑太子,所以删去前两次发问,改成第三次的“能否一看”温和一些。 不过其实三次要求看圣旨也是一处伏笔。这里算有得有失吧。
Dd
为正常贴dd
dd优化主页
顶顶。这么改,这场戏干巴巴的,还不如直接用旁白,放点画面就好了。第一集的时候都在说小演员不行,这真不好。
其实第一集开场画面和旁白还都挺好的 小演员演得也还行,但毕竟是小孩,台词速度和节奏就慢下来了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