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强推《康熙大帝》by二月河,跟着历史小说学习帝王术(bushi)
来自:啃大瓜
历时快一个月今天读完了,新鲜出炉repo,给大家阐述一下推荐理由,不涉剧透放心阅读

我比较喜欢历史,但是我又看不下去研究历史的专业书籍,就把这类历史小说当做平替,虽然会有艺术加工的部分,但是大体脉络保持一致,并且微信读书中会有很多好心人进行标注,相当于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我在看完刘和平的《大明王朝》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就找相似书籍来看,找着找着就找到这本了,先题外话推一下刘和平的《大明王朝》。回归正题,这本有一百多万字,读起来非常畅快,还有一脉相承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绝对不会存在不过瘾的情况,我预估正好能在我不想再读的心情下读完乾隆部分,这个衔接就非常完美
《康熙大帝》写尽了康熙的一生,对于历史中的大事件例如擒鳌拜平三藩治朱三太子收台湾治黄河亲征打仗南巡以至最后糟心儿子各自为王都有涉猎,其中细节并没有完全照搬历史,比如擒鳌拜就是类似逼宫不成的设计,算是看得又快乐又能获取一定知识。
当然历史上的康熙肯定很厉害了,书中的康熙非常能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从小即位脑子就又够用又好使,明事理赏罚分明,对自己和对手下同等严苛负责,同时有精神多任务共同进行,尽力消除满汉隔阂,有胸襟爱才吸才,一直不忘学习进步,是我心中非常欣赏并且渴望能遇到的那类领导,尽管在他手下做事可能会战战兢兢,但是一定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很多领导沉溺于过去的成就,一喝酒一吹牛就是《我当年怎么怎么样》,拜托,谁在乎???康熙却一直在前进前进前进进,我自己是没有他那个脑子创建盛世了,所以我希望能有个像他那样的领导,让我体验一下被带飞的感觉。
这本书有很多斗争的情节,自然而然就变得生动有趣,毕竟都是人的地方怎么会没有战斗。康熙和大臣斗,康熙和太监斗,太监和大臣斗,太监和大臣之间分别窝里斗,然后好不容易阿哥们出场了依然不改初心继续斗,今天使个绊子,明天谁又收复个人心。里面多少种人物,就有多少种琳琅满目的斗法,有赢了的春风得意的,有输了的一命呜呼的,我愿称之为《1818黄金眼之穿越清朝版》,就这么说吧,这里面的这些斗法研读清晰,在单位高低混个小领导
一般推书都会说里面折射的道理啊,做人应该如何的启示啊,我在这就不老生常谈了,因为这里面如果没有的话,那一百多万字就是纯纯废话,大家搜任何一个严肃的书评都可以看到,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我就啰嗦一点,我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说,二月河写得非常冷静干净,比如前面着墨很多的一个太监,后面突然一句话带过就死了,还是借别人之口,因为我对太监的期待是永保荣华富贵,谁知道就这么嗝屁了,读到那段的时候我真是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连史书上的一个标点都不会拥有,萌生了一点点的遗憾
我看完之后回忆起来,这本书似乎所有女性角色都是正向的,很讨喜的,已经做到了那个时代下保持自我的最大限度,有些角色哪怕着墨不多,读完后也是值得回味的,没有被当成纯纯的工具人。比如其中的太后并没有因为康熙年龄问题而过度干政,一举一动皆是为了大清的福祚绵长,真的就像一个没有任何私心的圣母,没有任何贬义,可能也是因为隔代亲吧。其中还有一些女子不成功便成仁,读起来也很让人敬佩,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迂腐,但那时因为时代所限,也算是达成了她们自己心中的幸福
整体读下来情感是顺畅的,一共四本,前两本意气风发,后两本就有些颓气,最后一本最显无限凄凉。随着旧人一个个离去,康熙真就独自高处不胜寒,尤其是第四本一上来就是各个儿子打得火热的情节,还没有一个顶事的,我要是康熙,看着这帮蠢货在旁不顾朝廷让天下陪着他们过家家,我也能被气死,这帮不孝子就是嫌康熙占位太长,但是完全没有考虑过他们自身能力不够的问题,是那种工作上仗着有关系平时喝茶看报纸关键时刻就对专业人士指指点点还不忘随时使个绊子的讨厌小领导了,还都要哄着供着这帮爷们,稍有不慎就要惹火上身
我之前对康雍乾的印象也多停留在电视剧和言情小说的艺术形象,认为雍正就是冷面王,胤禩就是八贤王,从这本书看来,雍正是真正的实干家,一举一动皆为大清本身。胤禩就是靠张嘴图名声光说不练假把式,他如果愿意把谋划的功夫匀点给实事上,少在那揣摩老爹心思,说不定他还有点戏,就像工作中的潜水鱼,累活全是别人的,名声全是他自己的,那有谁能服气。也就是他俩行为出发点都不同,一个为大清也为自己,一个只为自己,那肯定还是选四爷,毕竟康熙也不想自己尸骨还没烂透就改朝换代被掘坟
好书对人是富有启发的,就比如我对清朝的八旗制度产生了兴趣,以前我只认为这是个划分三六九等类似士农工商的制度,这本书让我发现这是让清朝发家的制度,但同时也是走向灭亡的原因,不过近代存在多因素,但是八旗制度绝对要背一部分锅。旗奴就像签了卖身契一样,哪怕你在外是再大的官,见了主子还是要唯唯诺诺。不同阿哥有不同的势力,众多儿子一看太子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怂样,更是各自打起了小九九,多亏康熙有威严镇得住,要是镇不住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一直存在的心中疑问是貌似没有《大明王朝》里的能臣兼清臣海瑞,还是只针对书中形象,海瑞虽然刚正不阿但是也很通晓人情世故,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还找不出什么错,只能让一帮子政敌干瞪眼生闷气,也可能这本是为了突出康熙自身,所以所有手下都差了一点,没有多方兼顾非常让人称赞的臣子,高光时刻永远在康熙。
通过这本书再次认识到人不是非黑即白,我总陷入这个误区,然后警醒然后再犯。比如这里很多辅佐能臣并不是个清官,非常具有百姓声望的清官也是存在贪图名声的私心反而做事不愿听劝,有的人前面还是肱股之臣后面就凶光毕露企图逼宫,包括康熙自己也是很喜欢奢华排场什么都要最好的,但是比百姓穷得喝西北风还要修宫殿的嘉靖是强了不少,总之就是人的多面性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感觉可以在这里找到身边甚至名人形象的对照
康熙贵为天子,依然对自己的儿子束手无策,哪怕天下普罗大众呢,凑合过吧,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怎么都得过下去
最后是我浅浅的见解,康熙晚年已经开始有些弊端隐患了,我认为的原因一个是八旗制度,一个是儿子太多
接下来继续看雍正如何和兄弟厮杀了,继续《雍正皇帝》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公开】针对《卿本著者》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诉求与建议书 (王哪逃)
- 座谈|怎么组里都没人讨论某男博主对范晔译本的批评那件事 (金髪厨)
- 有什么描写贵族生活/表现很深的对物质的耽溺的书吗 (急需雷切)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的书名过于前卫/古典,让你认错作者的时代... (旅行柠檬)
- 座谈|蹲一个书搭子(蹲到了 (米嗷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