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及感悟|被请客时,大方接受,人会松弛的多
来自:乱弹阿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过去每当别人请客,或送礼物给我,我总会觉得不好意思。别人这次请我吃饭,下次我就一定要请回来。别人送礼物给我,我就想着之后节日也还礼。
这样做当然没问题,让人挑不出毛病,曾经的我觉得这是一种美德——不能亏欠别人。
现在的我内心越来越松弛,才发觉过去的自己活得有多累。别人的招待,有时候只要欣然接纳,感谢,就可以了。
站在送礼人的角度,我想起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网上买了一副耳机想送给一个朋友做生日礼物,因为知道他喜欢听歌。我收到快递的时候很高兴,当时就微信告诉那个朋友,说这是送他的生日礼物。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朋友说,我还是学生,不想让我花钱,让我退掉。我知道他是出于好心,但我感受到的却是失望。那种失望是,你抱着期待想要送出自己的一份心意,这份心意却被拒收了。
作为送礼人,我所想要看到的只是对方收到礼物时高兴的样子,和我的心意被接收到的感觉,如果造成别人的负担,或对方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就想着怎么还礼,那实在不是我所希望的。
那么,作为收礼人,我们或许可以更坦然一点。欣喜地收下别人准备的礼物,发自内心地说声感谢。让别人给出的爱被稳稳承接住,也是一种能力。
请客也是,我发现「让人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别人的一种赞美和尊重。因为这是在告诉TA,我知道你有能力请这顿饭。试想一下,如果马云要请你吃饭,你会选什么餐厅?会选择路边小店吗?最起码也得是个米其林吧。选择路边小店反而感觉有点不尊重人家了。
被请客的时候,选好一点的餐厅,是对别人的认可。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占人便宜吗?不是的,既然对方已经决定请你,就说明他不觉得是在被你占便宜。如果请客请得扭扭捏捏,点个贵点的菜就抓耳挠腮,说明这个人不是诚意想请,那也别为难人家。这种「口是心非」也不是我想要的关系。
过去我一被请客就想着赶紧还回去,别人请吃饭我就买电影票,自觉得很。如果不这样做,我内心就总是不安,觉得亏欠了人家,心里总想着这件事。
这是我内心的「不配得感」在作祟。我总觉得别人为我付出点什么,我就要回报一些什么。从没有想过,也许「我」这个人本身,就值得呢?也许我只要做我自己,就值得被人爱呢?
我的心打开了。接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学会了接受,也就学会了付出。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接受我学会了,那我不能老是接受吧,什么时候付出呢?谁愿意跟一个总被请,从来不请别人的人玩儿呢?
做一个坦然接受的人,不会使你变得吝啬。相反,你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大方了。因为你不再计较。而且,这时的你,请客也只是因为你想请,并不期待别人回请。因为你有,所以你愿意给。那种内心的松弛感和富足感,比过去算计你花多少我花多少时,舒服太多了。
那我们就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亏欠」的信念,人与人之间,就是要互相亏欠。愿意「亏欠」别人,证明你愿意和这个人产生更多连接,更多互动。急着「赶紧还回去」的人,才是把两个人之间的通道给关闭了。
就比如相亲,如果互相没看上,女生就会倾向于AA,一清二楚,吃完这顿,再不来往。如果双方都有意,男生愿意请,女生也愿意被请,这一点小小的「亏欠」,让两个人产生了一点不清不楚,故事就好继续了。
接受别人的好意,两个人都开心,就像让泉水自发地流动,水会越来越清澈,这是活水;拒绝别人的付出,两个人都感觉内心堵塞,就像挡住流动的泉水,使其静止,变得臭气熏天,成为死水。人跟人之间的能量交互,也是这么流动的。
在不计回报、不抱期待的接受与给予中,我们内心的丰盛之泉眼,也因为这样的「互相亏欠」,涌动起来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乱弹阿琳 (公众号主要聊内在力量|身心灵|不上班等话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试着相信内心的感觉 (山花烂漫)
- 点亮心情|一旦去感受过程,痛苦的感觉就会减轻 (momo)
- 实用小贴士|我如何结束十几年拖延症 构建生活框架 (一只鹅)
- 思考及感悟|抱着nothing to lose 的心态面对未知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思考及感悟|从室友学来的短句子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