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案例简介】台湾桃米生态村
fieldworker(回家)
名称:桃米生态村 网址:http://www.taomi.org.tw/main.php 国内相关报道:见下。

桃米村: 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春虹 6月2日,来自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和台湾桃米生态村的10位朋友专程从台湾赶到海口永兴镇一个普通的火山村———博学里。在这里,桃米与博学里签署了国内首个友好村合作协议。作为台湾“9·21”地震重建的耀眼明星,桃米希望能够将自己十年的生态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博学里共同分享。 桃米生态村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桃米人说,是“人”的力量改变了桃米———桃米的成功,就是因为拥有一群愿意改变的村民。“新故乡”十年不离不弃的长期陪伴,也让桃米一直走到今天。 “我当时被震惊了,民宿(又称家庭旅馆)掩映在绿树中,房子像别墅,但又没有奢华的装饰,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台湾桃米生态村去年9月20日留给《南风窗》记者、海南人陈统奎的第一印象,当时距离台湾“9·21”大地震刚刚十年。 接下来的了解更令陈统奎震惊,这个生态优美的生态村,地震前竟被称为“垃圾村”。而这间民宿的经营者,原来是个建筑工人。现在,靠着经营民宿让他过上了富足的、有尊严的生活。 这令陈统奎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海口永兴镇一个普通的火山村———博学里。能不能把桃米经验搬来,让自己的家乡也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地方?半年多之后,经过各方努力,梦想终于成真。 “9·21”震后重建的耀眼明星 桃米经验:启发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6月2日上午,“博学生态村与桃米生态村缔结姊妹村签字仪式”在博学村口的小广场上举行,这是祖国大陆和台湾首个缔结的姊妹村。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台湾环境资讯协会负责人专程从台湾赶到博学里村,共同见证一个新理想的启航。 与博学里一样,桃米生态村原来的名字叫“桃米里”,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村落名称。10年前,这个拥有1200人的村落,是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最贫穷的里之一,因为镇里的垃圾掩埋场就设在这里,居民就自嘲这里是“垃圾里”。 尽管桃米里有一个大邻居———暨南国际大学,距离仅1公里,但知识分子和农民互不往来;尽管桃米里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车程仅20分钟,但观光经济也从未辐射到这里。反而是台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里的青壮年吸走,使它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 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湾发生“9·21”大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11000多人受伤,是台湾百年来最严重的地震。 “是1999年的‘9·21’地震给了桃米里一个新生的机会。”在博学里,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一直都在和村民们分享、交流着桃米生态村十年来的建设经验。“正是因为那次地震,一下子将桃米里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等尴尬暴露出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震后不到一个月,廖嘉展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就来到这里。这个成立于当年2月4日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实践在地行动的公共价值”,致力社区营造工作。地震后,它成立了“埔里家园重建工作站”,和桃米里“联姻”。 “新故乡”的第一个公共行动是“大家一起来清溪”,以清理坑溪作为重建行动的起跑点。“清溪,清什么溪?无聊!”村民们对此嗤之以鼻,都在质疑、观望,仅有不多的几个人肯站出来行动。 十年后再看当时的重建行动,廖嘉展说,当时把“大家一起来清溪”作为重建工作的起点,目的就是要挑战既有观念,启发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廖嘉展说,因为解决“人”的问题是一切重建工作的起点。 正是从“人”的问题着手,桃米里开始了震后重建工作,建民宿、湿地保护……十年重建,现在的桃米生态村,已经成为“9·21”重建的耀眼明星:一个生态优美的村庄,住宅掩映在绿树中,集观光、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建筑。 不做第100只猴子 桃米经验:“造人”远比造屋重要 “在桃米生态村,我们经常会说起第100只猴子的故事。”在博学里,桃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钟金发又给当地村民说起了这个故事。 故事说,有100只猴子待在一个笼子里。人们扔香蕉进去给它们吃。第一天,只有几只猴子会剥开香蕉皮吃香蕉。到了一周后,已经有半数以上的猴子会剥香蕉皮了。到了半个月的时候,只有一只猴子还在吃有皮的香蕉,而其他的都已经不再吃香蕉皮了。 钟金发说,现在桃米人就把那些头脑不开窍、不愿改变和进步的人称作“第100只猴子”。在桃米,现在还在做“第100只猴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大家看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都愿意推动家乡向前发展。” 正是因为拥有着一群愿意改变的人,才有了桃米生态村的成功。钟金发说,重建开始,村民们每天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一开始大家不理解、抱怨。但正是通过各种培训课、培训班,村民们慢慢转变观念、接受新思想。最终,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桃米人一种自动、自觉的行动。 在桃米生态村发展民宿时,廖嘉展仍然坚持首要的问题是“造人”,因为这远比造屋要重要得多。廖嘉展说,重要的不是建了多漂亮的民宿,这个并不难做到,而是要有一群能够经营它们的人,人的魅力会让民宿也变得有魅力。游客到这里旅游,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地方是不断在进步的,而不仅仅是硬件的漂亮或奢华,还包括这里的管理能力或其他多元的发展。 在桃米生态村,向村民讲授各种生态知识是一项重要内容。廖嘉展说,用深入浅出的培训,慢慢引领村民们认识生态的奥妙,改写对家乡的认知。 与“新故乡”十年不离不弃相伴 桃米经验:生态农业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行业 重建10年,部分废耕使桃米社区物种多了50倍。生态为体,产业为用的思想在桃米得到了实践,现在,游客们可以3月份来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萤火虫,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赏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份暑假期间,桃米就是小朋友们的生态课堂,白天在湿地看水生动植物,夜间抓蛙看蛇…… 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吸引着城里人到这里观光、度假、休闲。周末和节假日,桃米生态村日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平时每天接待游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 生态产业已经成为桃米生态村的主要产业,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经营生态产业,而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为生态旅游带动而升值。现在,桃米村还向外输出自己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帮助别的地方发展生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生态产业每年可为这个1200多人口的村庄带来3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桃米的成功实践,现在告诉我们其实农业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行业,会让人觉得农村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地带,最重要的是,现在这成为一件有尊严和有价值的事情。”廖嘉展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就是他理解的桃米十年的实践价值。 其实,桃米并非廖嘉展的“新故乡”选中的唯一一个试验点,但在20多个试验点中,最后却只有桃米成功了。廖嘉展认为,桃米的成功,就是因为拥有一群愿意改变的村民。“新故乡”十年不离不弃的长期陪伴,也让桃米一直走到今天。 桃米人笑言,其实政府、社会组织、大学教授等所有人都在把桃米当“小白鼠”———创造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在台湾实验一种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幸运的是,市场认可了这场实验! 来源: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31672_p_1.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线上圆桌对谈】把塑料瓶变成潮牌,不走寻常路的90后女孩和... (人生有味是清欢)
- 【中文字幕视频】莫尼卡·加利亚诺(Monica Gagliano)在Bionee... (风姿花传)
- 【必读】Ecovillages as Campuses|生态村教育促进可持续-丹尼... (fieldworker)
- 【重要资料】Solving For Pattern|解决之道的模式思维--温德... (fieldworker)
- 【Bioneers人物篇】农夫诗人:Wendell Berry (fieldw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