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评】胡金铨:托情书剑静观浮生——读《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来自:水母
“在他的电影语言的阐释下,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依稀拂不掉千年的民族孤寂。”董桥的如此论说,所评何人?正是胡金铨导演。我们想《大醉侠》的鼓乐丝竹声中金燕子在石桥上的出场,《龙门客栈》正邪双方于封闭空间的对峙角逐,《侠女》的竹林之战以人为毫墨尽情挥洒飘逸与凌厉……如许有中国气派的作品虽不好说空谷绝响,但斯人已逝难以再求却毋庸讳言。胡金铨说自己“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中”,传统文化与文人情怀是根植于他的意识深处的,施诸于光影的创作浓烈地灌注着其美学追求,视景开阔,意念沉潜,家国寓言虽隐亦可彰显于明眼人之目前。《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一书,有意味之处就在于拈出一个悬置的“中间世界”,读解胡金铨电影创作所透露出的精神困境,虽无“四郎探母”般背叛与救赎的撕裂,但疏离与不可求的纠葛却是昭然的。 熟悉胡金铨电影的人都知道,他的十三部作品中大多为武侠类型电影,且时代背景均放在明朝。那是一个乱世,“一个人际关系、身份、面孔急剧转变的年代”,给胡金铨足够的空间描摹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局中人虽在不断地行走,但其焦虑、恐慌、危机感仍是挥之不去,寄寓着创作者微妙与复杂的心绪。胡金铨生于北平,移居香港,后又赴台湾工作,其所处时代正是大动荡、大裂变的乱世浮生,国家不得统一,知识分子备受摧残,文化记忆与想象饱受抑制与拘囿。在如此的背景下,如胡金铨这样的知识分子拣尽寒枝,无所栖身,实体的家国难觅,文化中国图景大约即为最佳的去处,这也是胡金铨自《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向《山中传奇》、《空山灵雨》过渡的根本原因了。 这种转变有一清晰的脉络可寻,《龙门客栈》等作品暗含对现实政治的隐喻,不管是威权统治、特务手段,抑或民间对抗、指斥暴政,有识者均可与现实状况两两对照,会然于心;而自《山中传奇》始,直至《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胡金铨脱离对现实政治的直接关照,而是转向了对潜藏的文化记忆与想象的追索,也即构建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中国),兹事体大,所为不易,胡金铨难免处于高渺的精神楼阁中,理解者寡,和者甚少,寂寞之处境就不可避免了。 在此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香港的徐克导演邀胡金铨筹拍《笑傲江湖》,胡金铨欣然前往,但结果两人创作理念不合致使胡金铨黯然离去,酿成了当年电影圈内的一场轩然大波,许多电影人卷入其内,如许鞍华愤然出头为恩师说话,等等。而我们自成片来看,胡金铨的印记俯拾皆是,如服装设计、道具、人物造型,以及开阔的场景和水墨画韵味的空镜头等,也即是说,徐克并未排斥这些东西,那胡和徐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呢?似乎未见过有论者明确讲述过,而我的猜测是,两人的矛盾应在于《笑傲江湖》的精神内核之处理上。观徐克主导的《笑傲江湖》,充溢着对现实政治的映射,即使有“沧海一声笑”旷达情怀的冲击,也浓烈得化不开;我想,此时的胡金铨大约已不愿再拍直接指向政治隐喻的影片,他的兴趣主要转向对文化共同图景的追求,因此与晚辈徐克的创作理念之分歧也就莫足为怪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徐克虽然开罪过胡金铨,但仍是极喜欢翻拍胡的作品,先是《新龙门客栈》,后来再摄《龙门飞甲》,乐此不疲,说明胡的丰沛原创性实在是可以救创作力匮乏之急的。 其实,胡金铨的创作历程与精神求索固然孤独,但并不是没有艺术同道的,如托尔斯泰自《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向《复活》的转变,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罪与罚》、《群魔》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转向,均是面临着对精神乌托邦的苦苦求索。但胡金铨的另一困境在于,电影终究具有极强的商业属性,他一旦加入精神的探索,票房必定大受影响。胡金铨意图自《侠女》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图景,此片对佛禅境界的探索是极有开创性和艺术进境的,无奈曲高和寡,票房惨淡。而胡金铨作为一位电影领域的创作者,悲剧性在于,明知前途坎坷,个人的精神索求与作品载体的工业属性难以兼容,但服从于艺术良心的他只能“一意孤行”,不愿为了外界的因素勉强自己去拍无谓的片子。 身处名利场,胡金铨却自觉地疏离其间,有大勇气探求个与群在大时代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即使摆脱不了漂泊的命运,亦其犹未悔。如果能卸却导演的身份,胡金铨毋宁说是一个读书人,他博古通今,了然于西方文化,以之观照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一往情深,执意做古典的守望者。昔者不可追,他只想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那一抹荣光,即使短暂,胜于虚无。“萧萧风过之处,摇荡的芦苇丛中”,我们或许感知到清冷的凉意,但在此独有的形式下,有着胡金铨的文化图存情结,隐含脉脉的温情。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2-04/13/content_129735.htm 图书信息: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作者:吴迎君 著 定价:35 元 页数:376页 ISBN:978-7-309-08444-3/J.173 字数:300千字 开本:32 开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编辑推荐 人是通过现世和黄泉之间的地带而去到冥界,成为亡灵的。这个中间地带有个阴阳法王,给他抓住的话,又不能成菇人,也不能成为亡灵了……我们这一代,就刚好像影片中被阴阳法王捉住的那些在“中间”的人。 内容简介 胡金铨导演是公认的武侠片大师,作品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本书立足于对胡金铨电影的文本细读,系统阐述其三重观照:文化救亡指向的“影戏”美学建构,现代家国寓言的乱世家国影像,世俗性信念到超越性信仰的人性反思;根本揭橥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借由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旨求,并具体落实于电影文本内在的三重观照,由此构筑一个悬置各方的“中间性”影像世界,即对于三重观照总体悬置和各各悬置的“中间世界(阴阳界)”。 作者简介 胡金铨,1932年生于北京,自幼爱看书,国学根基深厚。1949年只身赴港,展开导演生涯之前,曾做过校对、广告画师、演员等不同工作。1965年首次独立执导,拍成《大地儿女》。代表作有《龙门客栈》、《侠女》、《忠烈图》、《空山灵雨》等。1978年被英国《国际电影年鉴》评为年度世界五大导演之一胡金铨除拍电影外,其他知识亦非常丰富,博学多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尤钟爱京剧和书画。他对老舍的研究亦非常深入,曾著有《老舍和他的作品》一书。1997年进行心脏导管扩张手术失败,不幸离世,享年六十五岁。吴迎君,江苏沭阳人,影视文艺美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欣赏学刊》(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两篇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导论 在通向一种“阴阳界”的路上 第一章 胡金铨电影的影像三原色 导言 第一节 “电影技巧至上”背后的文化救亡情结 第二节 “乱世明朝图景”背后的幽深家国情怀 第三节 世俗性信念到超越性信仰的人性追寻 第二章 “文化救亡”情结下的胡金铨电影美学 导言 第一节 穿过风景或他人的个人身影 第二节 周旋迂回情境中的二人交锋 第三节 面具伪装下的三个人和四个人场景 第四节 多人场面的文戏、武戏、文武戏 第五节 革新古典戏剧美学的“折子影戏” 第三章 现实家国隐喻的“乱世明朝”影像 导言 第一节 官方背景与非官方背景的侠客 第二节 官方背景与非官方背景的反角 第三节 走在精神救渡路上的僧侣和居士形象 第四节 人世出世间的道士和“中间者”形象 第五节 “无家可归”的乱世家国影像 第四章 信念信仰观照下的人性困境呈现和省思 导言 第一节 生死事大的生命反思 第二节 男欢女爱的刻意压抑 第三节 权力争夺的欲望批判 第四节 人性复杂多变的观照 第五章 “阴阳界”的精神世界 导言 第一节 去立场化的立场的影像精神 第二节 自我悖逆和吊诡的作者精神 第三节 两种作者的精神同一与精神分裂 第四节 在“阴阳界”创作艺术的得与失 结语“阴阳界”的灵光与暗点 人名片名索引 附录:胡金铨电影研究资料汇编 后记:摹绘影像沙画 精彩书摘 一旦体知胡金铨的悬空“永恒过客”情怀,则可更加深切地观照胡金铨电影的“中间世界”。在此,结合本书章节撰述,稍作阐述如下。 通过对胡金铨电影的总体文本细读,则可穿过各种相互抵牾论说的团团迷雾,发现胡金铨电影始终贯系的三重观照,可称之“文本三原色”,或日“影像三原色”。开篇第一章,本书在总体上阐明胡金铨电影的“影像三原色”:其一,胡金铨电影在“影戏”美学上的实验和探索,这一美学追求背后体现出“文化救亡”的隐含旨求。其二,胡金铨电影明确进行“家国寓言”(尤其体现于“乱世明朝”)的影像建构,寄寓胡金铨的现实家国省察。其三,胡金铨电影的人性问题书写,由“国之人性”走向“人之人性”,由世俗性信念反思走向超越性信仰反思。对应“影像三原色”,本章具体分作三节阐述。 “影像三原色”落实在各个具体电影作品中,尽管每种“原色”的颜色深浅不一,但是无法取消“三原色”的任何一者:“文本三原色”在胡金铨电影中,是一个结构性存在。三者间的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最终在总体上显明电影作品在三者间的游移和迂回,对于三者共有的疏离和不舍,正是悬置的“中间性”根本立场。由此,源自“影像三原色”的胡金铨电影序列,则显示出一系列丰富复杂的“中间世界”。本书的主要篇幅(第二三四章),即集中阐述“中间世界”在影像中的显影,分别细解各个“原色”的内部世界。 …… 购买链接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7353京东http://book.360buy.com/10897830.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骆玉明、肖能 | 大话《西游》之世道人心 (小欢)
- 陈广宏、侯荣川 | 《明人诗话要籍汇编》前言 (小欢)
- 江巨荣 | 大木康《冯梦龙<山歌>研究》序 (小欢)
- 汪涌豪 |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新版后记 (小欢)
-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全新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