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如果想往更高处走,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是必需的
来自:周易
这并不是什么“行业秘密”,更不是我独创的秘技或惊人之语。它是非常非常普通的、“老掉牙”的常识。但是,在如今的歌坛,乃至整个内地娱乐圈,它好像成了奇谈怪论,没人把它当回事,无论是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还是艺人、经纪人和团队,以及很多歌迷/粉丝,都不觉得这是个事儿、这是个理儿。你一讲这个话,圈子里投来的是异样的目光,可能觉得你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大多数歌手从不把心思花在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上,新一辈里很多歌手如此,老一辈也是如此,二三线的歌手如此,一线的天王天后们也是如此。心思用在什么地方?营销、包装和糊弄。就连用在怎么假唱上的心思都比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多。
在此,我们首先要讲清楚一个现实状况。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并不能直接让一个歌手从不红到走红,也不能让一个歌手从“开不动万人演唱会”进化到“轻松开二三十场万人巡演”,至于升咖、升线的功能也是没有的。一个音乐人学识渊博、艺术品位高,他/她仍然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人不红,歌不流行,赚不了几个钱。
既然是这样,那标题里讲的“往高处走”,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当一个歌手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粉丝基础和歌坛地位后,如果你想更进一步,让自己在业内的认可度、艺术地位和公众认知,以及作品的档次、流传性和历史定位,有进一步的提升,甚至是有本质上的提升,那么,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就是必需的一步,少不得!
如果一个歌手初出茅庐,饭都吃不饱,工作机会都不稳定,能跑个音乐节的场子都得靠运气,那提不提升文化艺术修养确实没那么要紧。先在歌坛立稳脚跟再说其他的吧。
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比如以前我们在组里讨论过,90后的内地歌坛的一线歌手华晨宇、周深、刘宇宁、毛不易他们几个,就具备了讨论提升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前提和资格,而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于他们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也有直接的益处;换成那些我们不大熟悉名字的90后歌手,现在讨论他们需不需要提升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意义就不大,他们还没到这个层次,还是先升到一线、准一线再说吧。
80后的那一辈,张杰的唱功很好,有稳定的受众群体,但关于他唱歌土不土的问题,有人觉得土,有人觉得不土,其实就是关于音乐品位的问题,从他出道到现在非议一直没断过,而且他音乐上的瓶颈一直都很清晰,也一直卡着他更进一步。到了他这个地位的歌手,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最有名的五大剑客,比他高的很难找,跟他同辈的、堪为对手的人寥寥无几,自己便站在了最前沿,想提升一点都非常难了。问道于人?人家也不知道,你说跟张杰同辈的歌手里,谁能给他讲课呢?可能讲不了,也可能不好开口讲。如果不提升,反正目前这样,他也已经挺好了,活得很滋润,可是停在这里,到此为止,将来给他的历史定位大致也就这样。甘心不甘心?甘心,那就这样;不甘心,那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找到合适自己的突破口,让自己的作品和演唱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只能靠他自己,别人说没大用。粉丝可以支持他的演唱会和专辑,但在音乐上的提升,粉丝的支持也帮不了他。
由于内地乃至整个华语乐坛缺少一个健康的文艺批评的语境和氛围,歌手们很难从舆论的反馈中获得有效的提醒。所以,只能靠自觉、自省。如果没有自觉、自省,认为自己现在就很不错了,“杨洋自得”,给自己打95分、100分,那便是自己断了自己的前路,现在的状态就是他职业发展的尽头。
由此可见,提升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另外一个前提就是——有自知之明,且进取的雄心未熄灭。
没自知之明,不想进步的歌手,就想着怎么趁着还唱得动,多捞点,或者抱着些虚荣就沾沾自喜了,听到些追捧就信以为真了,那便多余跟他再讨论文化艺术上的事了,纯属浪费时间,这人已经彻底庸俗化了。他的艺术道路画上了休止符。多大牌的歌手,曾经多么辉煌的歌手,到了这个状态,都是头顶休止符,不必再谈前路。
我们能看到有一些歌手是这样的,听他唱歌、看他表演,就是看一个不走心的音乐行业从业者在一次次地上班打卡,没惊喜,没新发现,只能用来当个怀旧的引子。
最近重燃热度的刀郎,他其实是个正面的例子。二十年前,他的音乐既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又被另外一些人鄙视和批评,这很正常,因为他的歌有明显的长处,有明显的短板。可是,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他的《弹词话本》《如是我闻》《世间的每个人》《山歌寥哉》专辑和一些零星单曲,在文化属性和音乐层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最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刀郎在这些年一定是读了书的,也吸取了很多传统曲艺的营养。有些东西以前是他的短板,现在补上了,不但补上了,在华语流行音乐的圈子里,还算长项了。像刀郎这样有听众基础的歌手,一旦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上大幅提升,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很大的。刀郎今年52岁了,就算是2020年做《弹词话本》那张专辑时,也49岁了,这可不年轻了。华语乐坛的很多歌手过了40岁就没任何进取心了,准备吃老本了。刀郎50岁了还有音乐上的进取心。这次的回春爆火是对他这份进取心的回报,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但如果你自己没准备好,运气不会眷顾你。每个歌手走红的那一阵,都有运气相伴,可是你自己如果不争气,也是白费这份好运。
可能有朋友觉得,看个《聊斋志异》就算长文化了?
您要是跟文化学者比,看聊斋确实不算什么,属于基础的文化修养。但放在音乐圈子里,这就是文化人。不信,您可以打听打听,就内地的歌手里,原创歌手也罢,只唱不写的歌手也罢,有几个读过《聊斋》的?有几个听过维特根斯坦的名字的?咱都不说了解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主张,就单说名字,有几个歌手听过的?估计很少。像李健这种爱读书的歌手是非常少的。
很多年轻的原创歌手喜欢讲一些貌似很锐意论断的话题,什么个性、潮、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追求“我”的满足之类的。可是谈得很空洞,很肤浅,空有几句毫无新意的口号,你让他往深了讲讲,他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因为不读书,文化水平低,你能谈出多深刻的东西来?你要是都能凭自己想出来,不必汲取前人的智慧,那你是大天才。你是吗?你不是。
流行音乐的很多从业者,文化上的短板太短了,几乎是没有文化的,艺术修养也很浅薄。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歌、唱出来的歌,也很浅薄,不耐听。包括一些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歌手,对艺术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可能上课时走神或逃课了,导致他根本没形成一个专业学生应该树立的基本音乐观,没有艺术价值判断的能力,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差的音乐,怎样包容、吸取,怎样批判、摒弃,没有这些概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却没有掌握何时、何地、何种程度地运用这些方法,完成自己的艺术表现。
我举个例子,《声入人心》两季的选手大多是专业院校培养的,其中又以学美声和音乐剧的居多。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节目里,还是之后的线下演出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他们对自己演唱的选段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并不是“大师级的理解”,而是最基础的理解,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你扮演的这个角色是什么身份、什么心情,唱出这样的歌词。很多选手是不知道的。因此,有些知名咏叹调的断句和语气都是错的,发音也……我们不去挑细节,就说大概齐的发音,都不太对头。这表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是只对着一些录音录像资料学的,没有认真研究原谱,这是专业学习非常大的忌讳,即对原始文本的忽视。他们唱得不是流行,或者比较少唱流行,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流行音乐,就不多说他们了。
华语流行乐坛的歌手,很多不是专业院校出身,这倒不是多大的问题。流行音乐的历史告诉我们,流行音乐搞得好,专业出身可以,非专业的也行,看你天赋和用心程度,还有运气和资源。
但这并不是说在流行音乐的体系下,音乐观和艺术修养就不重要了。正相反!由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而且不管是欧美,还是华语流行乐坛,都缺少理论水平高的大师级人物为之高屋建瓴地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另外,流行音乐对于这种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没有强烈的需求,大家各干各的,自由发挥,所以基本上,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者主要靠自己,靠自悟、自修、自行判断。这时候,个人的音乐观和艺术修养就更重要了。
唱歌剧,它的标准和规范都在那里摆着,有很多名家、大师的范本摆在那里,技术上的研究也很深,能够给你指导和引导的人是很容易找到的。
唱流行,以及流行音乐的写作,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一线歌手和流行金曲各有各的方式,你去模仿一家也行,你自创一家也行。什么样的好,什么样的不好,老师未必能教给你,很多歌手也没有老师,有老师指导也未必听得进去,所以大多是靠自己判断。判断对了,路就走顺你了;判断错了,误入歧途,还不自知。
汪峰,他是专业院校毕业,不过学的是小提琴。他的音乐基础理论是扎实的,这对他的创作有帮助,但器乐演奏学习和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声乐表演仍然有所区别。他在唱歌这方面,大致是靠自己摸索。巧合的是汪峰今年也52岁,跟刀郎同岁。刀郎唱歌也是他自己摸索的。我们只说唱歌这方面,汪峰在摸索和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他的判断就基本是错的,所以他早早就倒嗓了,二十年前就有倒嗓的征兆,十年前就倒嗓比较严重了,现在唱现场基本不能听了,剩下可怜兮兮的一成功力;刀郎现在依然能唱得动,嗓子的状态保持得不错,至少有年轻时七八成的演唱能力,这固然与他中间十年的淡出有关,但更根本的还是他的用嗓、他对声音运用的判断,比汪峰正确,他在。所以,汪峰这个《好声音》的导师当得……学生要是跟他学唱歌,不可能学得明白,汪峰自己都不明白。这也是艺术修养的一部分。
同样是姓汪,也是专业院校出身,学的并不是唱歌,汪苏泷刚出道时,大家对他的演唱技术也是有非议的,觉得他唱功不太行,唱现场没保证。可是,你看他这十年的自行摸索,虽然现在并不能说是唱功很好,但进步是明显的,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汪苏泷的自我判断是正确的。而且看样子,他还能再长进一些。在音乐创作方面,他的音乐也比早年更丰富,复杂度更高。他目前需要提升的是作品的文化属性,重点体现在歌词上,他的有些歌词是自己写的,有些歌是找别人写的,不管是原创,还是别人写了、自己来把关判断,都需要歌手有比较好的文化修养。汪苏泷的歌在这方面比早年有进步,但跟他的其他能力比,这一项算是短板了。比如他去年的专辑《21世纪罗曼史》,《讲话是闭嘴的时候》是他自己写的歌词,这个标题之下,本来可以把问题讨论得深刻一些,开始几句也确实像是要深刻讨论、突破他以往最擅长的风格,结果很快看到“怕下一秒哭红眼睛”这句,我就知道要坏了,这歌绝对达不到我期望的那个高度了,后面果不其然,歌词虽也不差,但大体落在了“普通”的流行歌的层次。专辑里的另一首歌《大我年代》是小寒写的词,她是作词的老手,就明显比汪苏泷自己写的词更成熟老练,用词的技巧娴熟,探讨问题的深度也更好,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词作,但比起我的期望,讨论“大我年代”的深度,还是欠缺一些,欠的这一点就是文化底蕴。
我举两个文化修养方面的正面例子。一个是吴青峰,我们看他最近几年发的专辑和EP,或者我们也可以看他早期苏打绿时期的一些创作,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一眼看得到的,他的歌词探讨很多主题和问题的深度也都是具备的,并非浅尝辄止,或者胡乱说些空洞的口号,又或者没完没了地局限于小情小爱、无法自拔。他的歌,大部分是自己写词,他这个中文系没白念。不过肯定不只是上学时,从事音乐行业后,他必然也是坚持读书、思考的。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创作上。你看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品质的音乐,对你的创作一定有影响。我不具体讲哪首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便翻翻吴青峰这几年的创作。
还有一个是李健。我们拿一首他二十年前写的歌做例子。他是个倒影对称的写法,诗一样的语言,几何一样的结构。就这个歌词,很多创作者一辈也写不出,也想不到还能这么写歌词,因为没有这个文化上的见识,你见都没见过,怎么写?独创?更创不出来了。你可以说这是天赋,有天分的因素,但也要后天肯读书,有文化修养。
“紫色的火
穿越夜的云朵
流星一样飞过
雨的线索
繁花碎落
打开平镜湖泊
鱼鹰一样急迫
远去的我
另一边世界的光亮
在这片水面下摇晃
每一颗水珠已绽放
在生命最美的地方
在生命最美的地方
每一颗水珠已绽放
在这片水面下摇晃
另一边世界的光亮
远去的我
鱼鹰一样急迫
打开平镜湖泊
繁花碎落
雨的线索
流星一样飞过
穿越夜的云朵
紫色的火”
※
具体地,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对歌手有哪些方面的帮助呢?前文有一些叙述了,这里我们再系统总结一下。
(1)文化修养是一种有力的“加持”。它不只是点缀、装饰,它可以让你和你的作品脱胎换骨,有立身之本。
反之,如果你和你的作品没有文化底蕴,那始终会存在易被察觉的缺陷和局限。
在内娱的专辑和单曲销量榜上,排在前列的有很多数据强劲霸道的专辑和单曲,几千万的销量,可能还有破亿的。它是实绩,但也是垃圾。在音乐的领域,没有用的,一文不值,很快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它们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但凡有一样,也能挽救它们,不至于被称为“电子垃圾”。你卖得比地球上的蚂蚁还多,也是垃圾。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严格来说是两个独立的东西,但一般地,如果一个作品的文化价值好,艺术价值也不太可能烂得一塌糊涂,因为创作和表演这个作品的人会对作品的质量有一个整体的约束和把控。不过,有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比较高,文化价值差一些,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反之亦然。
(2)文化修养是效果极佳的“克土”灵丹妙药。
凡是被非议“作品土”的音乐人,你只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作品里的文化属性,“土气”不攻自破。我们这里指的主要是创作。
刀郎、凤凰传奇都有过成功的示范。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辩解,“土”不“不”有标准吗?你觉得土,我觉得不土,这不可以吗?
确实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可以因人而异。
这里,我们没必要在这方面争执不休。
重点在于,只要有数量不可忽视的听众觉得你的作品“土”,这就是一种有存在感的判断。当你想克服自己作品里“引人议土”的气质时,你可以选择前面提到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作品的文化属性,用这个办法,立竿见影。如果你不介意别人说你的作品土,你就是觉得“我不土”,那你当然可以不改变。这谁也不能强迫你,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想改变,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属性。
(3)与前一条对应的,艺术修养也是效果极佳的“克土”灵丹妙药。
文化修养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创作,艺术修养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表演。
注意,这个界限不是绝对的。文化修养高了,对表演也有帮助;艺术修养好了,对创作当然也有益处。
具体的一些叙述,可以参考前一条,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果有不少听众觉得某个歌手唱得“土”,这个歌手又介意这种评价,想做出改变,那就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加自己表演的艺术属性。
什么叫表演的“艺术属性”?文化属性好理解,艺术属性是啥?
类比文化属性来理解。
学习、效仿有文化的作品、表达和风格,就算是一种很简单、很直接的增强文化属性的方法。
学习、效仿有艺术品位的作品、表达和风格,就算是一种很简单、很直接的增强艺术属性的方法。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是最容易做到的方法。
我再说得具体一点。
比如:刀郎的作品,以前有人觉得他的词写得缺乏文化属性,那现在,他就取材《聊斋志异》来创作歌词。我们的古典文学,当然是文化的属性很浓了。于是,歌词的文化属性必然获得提升。此外,他还用了不少典故,放在自己的歌词里,遣词造句也有诸多讲究,有诗歌的笔法,这都是增强文化属性的有效做法。
艺术属性,比如周深喜欢加一些有美声色彩的混声吟唱,美声向来是被视为歌唱艺术鄙视链的最高层级,这与谁承认谁不承认、谁服不服无关,这是几百年来长期形成的一种审美惯性。你承认,它存在;你否认,它也存在。所以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的生日音乐会上,有很多当红的流行歌手、大牌的音乐剧表演艺术家出席,但压轴的大咖是谁?唱美声的卡娜娃,所有与会的歌手都服气,都觉得理所应当。周深的这招一用,我们基本很少有见到批评他唱歌“土”的。不喜欢周深的听众肯定有,也不少,不喜欢他的音色、唱法、咬字,这些批评声我们都听到过,反正什么都有挑的,唯独很少见到有批评他唱歌“土”的。
这一招,黄霄云也用过。效果类似,批评她各种不足的声音都有,唯独很少有说她唱歌“土”的。
王菲在《彼岸花》里也用过类似美声的发声技术。这首歌也一向被视作王菲所有作品里排行靠前的佳作。王菲唱歌,本来就很“不土”,《彼岸花》又有艺术加持,就更加“不土”了,唱得很高级。
说到这里,估计有些朋友早就憋坏了,不吐不快,觉得:你说得这都是啥呀?崇洋媚外?非得弄点美声?
自然也不是非得美声。戏曲也行啊,戏曲的艺术属性也很强。基本上,在鄙视链里,戏曲可能排位略逊色于美声,有的朋友不承认,觉得戏曲比美声靠前,也行,反正都是有艺术加成的。您怎么认为,都行。刀郎的新专辑里,除了有前文提到的文化属性加成,还有戏曲元素的艺术属性加成。从这里您也能看出来,这张专辑不是一张简单的专辑。刀郎靠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是有道理的。
李玉刚唱流行的水平,严格来说并不太高,他的“两段嗓”问题很明显,混声的稳定性、换声技术、音色的统一性、共鸣的位置、气息的支撑,都有一些不足。他的咬字在流行唱法里也不能说是很自然的,有一点别扭。那他靠什么立身呢?戏曲的艺术性加成。他的假声高音或者混声高音也是得益于一些戏曲的发声技术。
很多古风歌手靠着并不怎么地道的“假戏腔”,也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和受众,这同样应该归功于戏曲的艺术性加成。假的,也有效果。周杰伦的戏腔,大体也属于假戏腔,就这,对周杰伦这个地位的歌手,都能有加成。
你要是能唱到张淇的那种水平,那在流行歌手里就算鹤立鸡群了。
但戏腔的艺术性加成,比美声是要差一些的。为什么?不怪戏曲不行,主要是假的太多。现在,几乎八成的流行歌手和百分百的网络古风歌手都或多或少唱过“戏腔”,这里面,不靠谱的“假戏腔”和滥用戏腔的比例,可能高达九成九,也就是绝大部分都是糊弄的。“假美声”也有,但远不及“假戏腔”来得多。满世界望去,能沾点边的戏腔,太少了。广大听众也逐渐不好糊弄了,总听这些假戏腔,慢慢就没感觉了,也不觉得这就是“艺术”了。
这里,我们不建议歌手随便捏着嗓子整两句假声,就以为自己唱的是戏腔。请您起码先去听两段戏,听完了再来模仿唱,弄得像一点,不要脑补一种似是而非的唱腔,觉得这就是戏腔,不对的。
除了美声和戏曲有艺术属性的加成,整点爵士乐和R&B的元素,也是常见的艺术属性加成的手段。
加入这些东西,都能“克土”,营造一种“高端”感。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客观上,它们就是有这个效果。
不过,具体怎么用,要适度、适时。怎样适度?什么时候用,叫“适时”?这就需要提升歌手的艺术修养,你得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倘若用得不好,仍然可以糊弄一些听众,但对有一定见识的听众,那就要露馅了,适得其反。
(4)前面三条,都是从很直接的功利的角度讲的。从更深的层面,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益处是根本性的、全面的、深刻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歌手的“气质”,声音的气质,还有“音乐人格”,独特的”音乐表达“,自我的”音乐认知“。
有人觉得,这是很玄、很虚的说法,你们想怎么说都行。
但实际上,它们“玄”、“虚”,但真实存在。科学上,太玄、太虚的东西往往不可信;艺术上,很多东西都带点玄、虚,同时它们又是真实的、至关重要的,具有现实的影响。
科学的方法,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来研究艺术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艺术问题,都能用科学的思考方式来研究。
艺术,务实与务虚的比例可能是一比一。务实,以技术层面居多,我们讲的发声技术、录音技术、后期处理,作品分析,基本乐理,都是比较“实”的东西;务虚,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声音的气质”、“音乐人格”、“音乐表达”、“音乐认知”,还有“土不土”等概念和问题,都属于务虚的范畴。
觉得务虚的东西就不必太在意,这样的想法不适合搞艺术。
务虚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分析,并不是因为“虚”就不可触及,这种虚无主义的观念也是搞艺术的大忌。
歌手到了一个发展阶段,他/她的瓶颈很可能是务虚的问题居多。比如,我们讲有些歌手的“音乐人格”比较模糊,唱了很多年,唱得也不错,但没有一个清晰的音乐表达上的强烈个性。这样的歌手最多是二流歌手,不会成为一流歌手,买再多专辑、有再多粉丝,将来回归到他/她的历史定位,也顶多是个二流歌手。潮水褪去,音乐史会给其公允的评价。这样的歌手如果想更进一步,成为一流的歌手,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清晰的音乐人格,把它刻画出来,用自己的作品和声音。怎么找?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以前,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歌手完成了自己的关键跃升,有了自己的清晰的音乐人格。但是,这个歌手本身的文化修养很差,艺术修养也很差。他/她依然成了天王/天后。这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遇到了关键性的人物,有贵人相助。歌手自己不行,但有人帮他/她。一个优秀的启发者/导师,一个卓越的制作人,可能带出来一个很好的歌手,帮助他/她完成最难的那一步蜕变。这么一讲,很多熟悉华语乐坛过往的朋友脑子里立刻就有ABCD的人名了。
要么是歌手本人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要么是遇到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高的导师或制作人。反正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你自己不提升,也得有人负重前行,代你提升。跑是跑不了的!
这也是我给一些遇到瓶颈的年轻歌手的建议——如果你自己实在是看不进去书,一看文学名著、诗集和艺术理论就头晕、厌学,也不想听歌剧、音乐剧、戏曲、爵士乐……反正就是没办法靠自己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来突破瓶颈了,那也不代表就没路可走,可以借外力突破嘛,虚心请一个好的制作人,跟人家好好学、好好弄,通过做一张高质量的专辑,实现自己的突破。
按理说,借外力、找贵人,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捷径了。没什么难度,肯花钱、有人脉就行。有这种突破需求的歌手,往往是在华语歌坛有一席之地、各方面基础都打好了、有名有姓的歌手,钱有、脸面有,找人不难实现。
但现实中,倒也不那么容易实现。
问题出在哪里?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这个毛病我们在前文也提到了。由于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比较差,加上平时被吹捧多了,在歌坛也混出些名头,这时特别容易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很牛了,喜欢自作主张,觉得自己的见解很高明,自己的音乐品位很高级,自己唱得很不错了,不需要什么提高了,既是提高,也是细枝末节上的,不需要从根本上提升。
因此,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有名气的歌手执着地自己打造着自己的烂音乐,蹉跎岁月,自产自销,不断重复着昨日的错误,轮回式运作。跟他们合作的也有一些不错的制作人,但并没有把这些歌手的音乐品质带起来,呈现的东西更像是一起摆烂。
在二三十年前,歌手由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和经纪人等多方面管理约束,歌手的自主性有限,一些大牌经纪人遇到自己管理的歌手自以为是、胡乱搞事的时候,甚至大嘴巴子直接抽之,公司直接雪藏其一两年,让他们清醒清醒,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固然不能说就是什么优越的好管理制度,但对于很多资质平庸、缺乏自知之明的歌手,它客观上是帮了他们,其中不乏有成长为天王天后的。资质平庸,为什么还能成长为天王天后?经纪公司重金打造、严格管理啊!不然呢?真以为所有天王天后都是靠自己起来的?
现在,娱乐行业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内娱,完全不同了。艺人的自主性极大增强,经纪人更像是过去的助理角色,经纪公司对于旗下当红艺人的约束力不强,放任自流,唱片公司降格为发行渠道,很难对艺人的表现指手画脚。这愈发考验艺人的个人素质。特别是那些以个人工作室的模式,单打独斗的艺人,如果他/她自己是个明白人,这种方式会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他/她是个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草包,那这种方式会让他/她越来越自以为是,走自觉舒服的下坡路,越来越不成器。
所以,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对一个艺人的正面影响是全面的,不光是业务上的,还有其他的综合能力,都能因此得到加强。
但还是那句话,提升文化修养也罢,提升艺术修养也罢,都是对于已经取得一定地位、具备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起码工作不愁、养活自己和工作室没压力、歌迷基础稳定的歌手,对他们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您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平时的收入都不稳定,在行业里也没什么位置,那您的当务之急是怎么能先打开局面,增加收入,多获得工作机会,什么文化艺术修养之类的不急在这一时。
(5)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能让歌手更加自信!
这个自信与前面提到的盲目”自信“是不同的。您写了首烂歌,但您固执地觉得它是高质量的杰作。这种自信是有害的,阻碍您进步;您唱得有严重的缺陷,您听不出来,还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特色,遇人便秀,这是献丑。
我们这里提到的自信,是有理有据、有立足点的自信。您自信,来源于什么?知识、文化、历史、普遍的认知和审美规律等等。它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不是您“自己认为”便等于“一切”!您不是太阳,地球不能围着您一个人转。您得背靠历史,立足文化,面向未来。
具体地,我们还是举一个例子。
比如一首经典老歌的改编。
文化修养差、艺术修养低的歌手,他们唯恐别人嫌他们不够潮、不够有品位,没有自信,内心空洞的表现就是强加很多的“潮流元素”在改编作品里,弄得花里胡哨,把原作最优秀的精华部分给改没了,改毁了,增加的都是些与原作不相干的过度装饰,喧宾夺主,一塌糊涂。
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好的歌手,他们了解这首歌的来龙去脉,知道这首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审美价值,这首歌能够走红并流传至今,它的妙处在什么地方,哪一句、哪一段旋律或者编曲是它的精华,这都已经做好了功课,然后才对歌曲进行适度的改编,保留精华和根本,增加一些当代的新意、新元素,非常有节制的,不破坏歌曲的主体结构和主要旋律线。
谁犯过以上错误,谁又做得很好,想必很多朋友都在心里早有一本账了。
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歌手的底气,是他们业务上真正的自信来源。
收入、粉丝和咖位也是歌手自信的来源,收入高、粉丝多、咖位大的歌手底气足。这也是真实的。但它不能代替文化艺术修养带来的那种自信,缺失了,也不能靠这个填补。
还是改编歌曲的例子。为什么有的歌手混得不错,有粉丝有咖位,还是乱改歌,往里面使劲堆砌所谓的“潮流元素”呢?因为在业务上,他们心里没底,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们恐怕自己那首歌改得不够“潮”、不够“新”,被人嘲笑,或者他们莫名的自信心爆棚,觉得管它什么经典老歌,俺随便一出手,保准更上一层楼,这种狂妄和不自知,挖掘其内心的动机,仍然是一种假自信、不自信。他们对音乐是没数的。唱完,上热搜了,“难听”,只能要么继续自我欺骗,要么陷入自我怀疑。
解决这个问题,治本,那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闭眼睛、捂嘴巴、挺脖子,不解决问题,下次还会再犯。
再比如,非原创型的歌手在给自己的专辑选歌时。
文化艺术修养差的歌手,在专辑里收纳一些烂歌,这是很初级的失误,因为他们分辨不出好坏来。这个事很符合一般逻辑,我们就不必细说了,屡见不鲜。
还有一些歌手,因为文化艺术修养差,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差,怕别人说自己文化修养不高、艺术修养不高,怕人家批评自己专辑的歌土、唱得也不高端,所以故意在专辑里选了几首难听、繁复的“伪高端”曲目,充门面。这种现象也是有的。从积极的角度看,说明这个歌手起码还有“向往高层次”的追求,虽然做法有所欠缺,但心意还是有可取之处。不过,既然都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不足了,为什么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呢?还是得治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精力允许,人要想进步,就要一直学习。靠着几首“伪高端”的破歌撑门面,是撑不住的。能够稳定地给歌手撑门面的,只有自己。
※
末了,我们聊一聊:提升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是一件很困难、很花钱的事情吗?
不困难,不怎么花钱,但花时间,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
我经常听到一些年纪不小、有一定名气的职业歌手以自己没学过音乐为荣,从业好多年了,还反复在人前讲“我没学过音乐”、“我不懂音乐”、“我不识谱”。如果您这只是谦逊之词,也就罢了。如果是真的,您怎么想的?
前文我们说了,非科班出身,出道之前没学过音乐,这对于流行音乐、流行歌手,不是问题。可以的,没毛病。您能靠自己的悟性,写出好听的歌,唱出好听的歌,真很好。
可是,如果从业多年,吃了好多年歌手这碗饭,还不觉得“我没学过音乐”、“我不懂音乐”、“我不识谱”有什么问题,这就是真的有问题了!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叫敬业,这叫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一个月赚几千块钱工资的打工人,进入一个行业后,不用多了,半年以内肯定要把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得滚瓜烂熟,否则老板就把你开了;一个本科不是学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如果进了四大,几年内也得把证考了吧?我这可不是乱讲的。很多行业都是,年轻的打工人要想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位,保住自己的饭碗,往上晋升,得不得考证?得不得学习业务?得不得天天努力奋斗?能大言不惭地讲:我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做了五年、十年,我还没学过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没考证呢?
一个月赚万把块的打工人尚且如此,您一年赚几百几千万的艺人,进入歌手行业多年,您还说您没学过音乐,不懂音乐,不识谱?这像话吗?
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不需要花钱,网络上就有免费的教程,文字版的有,视频版的也有。初学者难度的有,高阶版的专业难度也有。从基本乐理到各种器乐演奏、声乐训练,都有。各种经典乐曲的表演,版本都不止十个八个,大名曲可能有几百个版本的演奏。什么资料只要你想找,基本都有,互联网时代太方便了。
讲文化类的知识的资料就更多了。有大学的课程,也有中学的课程,还有专题的讲座、资料片、纪录片。什么都有的。
即便是前互联网时代,去书店买几本音乐类的、文化类的书,也很方便。
只要想学,普通人都学得起,艺人就更学得起了。关键看你学不学。
实在不行,您买一套小学和中学的音乐课本,人教版的也行,苏教版的也行,其他版的都行。咱不学大学的,就把中小学的都学一遍,能不能行?学过之后,您的音乐修养也能有很大提升。起码不用担心不识谱了,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和音乐史也有一个大概齐的认识。
现在比较可怕的状况是:很多流行歌手连中学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甚至连小学的音乐知识都没有。就这,还能做职业歌手,您说,这歌坛是在指望什么?他怎么能写出好歌、唱出好歌来?
想学习,随时都能,资料和素材到处都有,百十块就能买一套书。免费的视频去b站一找就有。
您倒是学学啊!每天抽出半小时,坚持学一年,必有成效。如果还肯再花点钱,请个中学音乐老师当家教,咱都不用花大钱请名师、名教授,中学音乐老师足够教您的了,那学习效果比自学还要好得多。
哪有什么借口说自己完全不懂音乐、不识谱,还沾沾自喜?都当了N年职业歌手了,都混出名头了,还这样?
学音乐,不困难。好多小学生能弹一手好琴,一些在台上表演弹唱的歌手,那个弹琴的手型指法辣眼睛,不如学琴半年的小学生。别找借口,就是没下功夫练。是真的懒!你不如五六岁的小孩?
文化知识也是。如果一个歌手不知道看什么书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那么我建议他先买一套中小学的语文和历史课本,以及指定的课外读物材料。把这些书看完,文化修养都能比现在有一个大提升。网上还有课程视频,可配套学习。十几岁的小朋友都能接受,您别说您一个成年人接受不了这个难度的教学。
其实说了半天,这就是补齐高中文化课的某些学科罢了。实在不能说是太高的要求吧。相当多的歌手和流行音乐的创作者连这个程度的文化都有严重缺失。
如果还想有更高端的文化追求,看文学名著、哲学经典著作、古诗词和中外的现代诗集,肯定是能拔高的。看得进去,再写歌词,必然笔下如有神,不会满足于吭哧瘪肚地写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了。
提升艺术修养的方法也不局限于学习音乐,看画展,体会色彩的组合和叠加,看舞蹈,体会节奏的变化和肢体的线条,这都是音乐史上的很多名家曾经用来提升自己的办法,经测有效。大城市免费的画展有很多,要买票的大型艺术展也不少,一些展馆是常年开放的。各种艺术表演也不少,门票并不都是很贵的,几十块钱就能看。对于很多普通人都是负担得起的,艺人们更是不可能买不起票看展看演出。问题就是你去不去?想不想去?
有很多歌手,他们可以花很长时间逛街,花很多钱买高级时装,买房买车也不吝啬,去酒吧是常事,做其他的休闲娱乐活动也舍得花时间、花钱,打游戏什么,出去度假,都有时间、有钱。
唯独到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那真是既没时间又没钱。你买一双鞋的钱,能买五套文化类书籍、五套艺术类书籍、看五个画展、听五场音乐会。你每天、每月、每年有多少时间用来扯淡,抽出一部分来提升提升自己,很难吗?歌写得肤浅、唱得乏善可陈,全靠粉丝爱的供养,这样很心安理得吗?如果你拿出一首好作品,粉丝在外面帮你宣传、壮声势、平时刷播放量,那也是心情舒畅的、有底子;如果你一首又一首地发烂作,专辑水,唱得难听,粉丝硬着头皮帮你打榜刷数据,遇到批评声还要去辩解控评,内心是煎熬的。
不要觉得粉丝真的不懂好坏,任何歌手的粉丝里,都有一批音乐修养不错、心里头明镜似的聪明人,这些粉丝可以为爱忍耐,但是当他们忍无可忍、说出真心话的那一刻,他们就是最严厉的乐评人,说得比我狠一百倍,我这都是很温和的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聊天室 (苔痕上阶绿)
- 大部分歌手并不care土赐里的合唱 (f7quad)
- 只为你着迷 (f7quad)
- 土赐6套路之修音无伴奏清唱=唱功好 (f7quad)
- 天赐的声音 怎么录节目看节目都熬夜困的不行 (Iris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