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人:提前规划+走向规划(包含提高行动力 tips)
来自:Arete
我们的状态
现在大家好像都不约而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迷茫焦虑的状态。
大到:外部环境怎么了?我如何和环境互动?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职业规划怎么办?
小到:要是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工作薪资太低怎么办?下个月房子到期了该住在哪里?明天午餐吃什么?周末的约会去博物馆还是公园?吃火锅还是西餐,火锅会不会有味啊,西餐会不会吃不饱啊?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焦虑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指向未来。
我们的焦虑,是对可能发生的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即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忧愁、不安、恐惧的感觉。
【预期焦虑】
19 年公布了精神医学名词:预期焦虑。就是指对不确定性结果产生的情绪体验。
我想,焦虑本来就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一种生存和自保意识,比如原始时代,你得提前储备好过冬的食物才能挨过天寒地冻的冬天,不至于嗝屁。
而在当今,虽然物质得到了相对充分的保障。但人的欲望也不止单纯的温饱了,而包括权力、名利、阶级地位、个人价值追求等等精神方面的满足。而这些东西的不确定性更大,一是因为它的判定很主观;二是因为大环境变动诡谲。
为何说主观呢?
比方说山东人汲汲于考公考编,编制就是王;江浙的经商文化可能让他们更看中财富积累,银行数字才是王道(刻板印象哈)。这个道理就是,你在一处得到了认可,在另外的人眼里就可能不值一提,那么也意味着对于你的社会评价有滑落风险。此外,每个选择都不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不确定风险。比方说,进入体制内的人想要是被穿小鞋混不下去咋办;进入互联网的人想 要是35 岁被裁了咋办。反正在社会比较下,感觉别人咋都这么光鲜,自己咋就这么迷雾重重呢。
第二个原因:大环境变动诡谲。这点就不用多说了:比如疫情爆发时谁知道会持续三年,企业倒闭学生网课;俄乌战争能源危机,或多或少也波及到我们的生活;还有,前段时间淄博烧烤大火吸引创业烧烤,热点转瞬即逝,不少人赔本收场;还有,大家卷到硕士博士,出来学历贬值,今年北京研究生毕业数量都大于本科生。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中,热点一天换一个,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事儿也屡见不鲜。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不确定性是生活本身。
我们能抓住什么,去抵御波涛汹涌的外部环境呢?
J 人的态度:提前规划+走向规划
我得承认,焦虑是件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它是刻在人基因里的某种情绪机制。只能说,为了应对过度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得做点事儿去照顾自己。在我看来,抵御不确定性的一大方法就是:提前规划+走向规划
【提前规划】
(一)为什么要提前规划:
1、提前规划最妙的一点在于节省精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今天分给了a,那么做b时就会感到难以专注。比如说,你花了太长时间在外卖软件上纠结午饭吃啥,就会感到烦累,吃饭也不香,下午学习工作也更容易累。所以不妨试试周日集中时间想下周大概要吃些什么,写一个 list。到时候在 list 里面抽取就好了。我做过比较极端的事,4 个月备考期间 80%时间只吃两种食物:轻食和麻辣烫(食材较丰富健康)
再比如,你提前规划好了这个月/这周要完成什么任务,就不用每天去想我到底是做a还是b,尽管去做就好了。做选择真的很耗能!
想到了一个比喻,我对计算机发出一个搜索指令,如果文件夹太多,它就检索慢;但如果我的文件夹只有几个,那么就会迅速返回我想要的结果。提前规划就相当于提前从无数的选择中拎出优先项目,这样你大脑就可以迅速开机并把接下来的精力集中在正事上了。
2、提前规划可以抚平不安
尤其是对于J 人而言,没有计划的生活没有安全感,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海,绝逼就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规划就像一个个灯塔,会告诉我们,是有目的地的,是有个地方可以靠岸的。
纵然在执行计划中会偏移(比如旅行中发现,这个地方太好吃了!不如晚走一天吧), 但灯塔的作用在于,锚定我们下一步的路线,我知道自己的行动在我自己的掌控中。
(二)如何规划
见本组另一篇帖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3323648/?type=like#sep&_i=2015839V7EwLkd
【走向规划】
有了规划,而不去行动,就相当于 nothing。
这里需要警惕一种替代性满足的心态:我做了规划好像我就践行了似的。
比如说,收藏了一堆减脂视频,但没有跳过一次;买了一堆 iPad 电脑触控板等工具,但没真正把它们当作生产力工具过;看了鸡汤博主的视频后燃起了学习的烈焰,狂做一堆计划,第二天照样躺尸。
以上,便是用收藏代替洒汗,用消费代替努力,用规划代替实际行动。
有了规划,你得一步步走向规划,去一点点的完成。
很多时候,做一件大事真的让人启动困难。于是就一拖再拖。这里也有一些 tips 供大家参考:
1、马上去做
比如说想学英语很久了,但总是觉得我要看了足够多的英语经验贴,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法后才开始,于是就迟迟不开始。这时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马上去做。手边有啥做啥,比如下载单词app,今天就背个 50 个。在行动中,你会感受到对自我的肯定:啊 !我已经开始向我的目标迈进了! 而这种愉悦感会刺激你进行明天后天的持续学习。
2、自我奖励,形成正反馈
我们都是爱被鼓励被表扬的~在独自奋战时,可以自己给自己奖励。比如用一场出境旅行奖励自己雅思过关/日语n1;吃一次超好吃的饭奖励自己一周的努力。告诉自己:我只要这段时间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我就去干嘛干嘛!真是让人期待呢!!
3、设置机动时间
计划完成不了的沮丧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能量。所以,不能把计划定得太死!最好留出机动时间。
比如说,我1 天最多用脑 8 小时,那么我就只设定耗时 6h左右的任务量,来保证我有 2h左右的机动时间。如果我 6h按时完成了,那我就做做明天的事儿或者休息;如果我没完成,那么我也不会超支精力太多/或者直接完不成。
4、设置任务ddl
太想摸鱼了怎么办!
真的不想看这篇文献怎么办 !
想到找工作要看这么多信息就烦啊!
这时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只花 2 小时去看文献,不管看不看得完都必须要停止!然后 2 小时后我就出门去玩!因此,在这种ddl的紧迫感下,我反而会更专注。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完不成就跑出去玩的话,我心里会惦记这件事,我会很不爽。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我就会很有干劲儿去搞完这件事。
这个办法来自于考试……我学生时代有段时间还挺喜欢考试的,因为考试时间固定,不管做不做的完都要交卷,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只需要尽量去做就好了。而因为专注,考试时间也过得很快,不是特别痛苦。
总的说来,做计划和按计划行事不意味着死板和无趣。相反,我认为计划是提高效率、通向自由的途径。外部变化莫测不可控,预期焦虑像伺机而动的猛兽觊觎着在社会里踽踽独行的我们,我们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我们自己。
通过对自我的规划,我能锚定我最珍贵的东西——时间和精力,去一步步实现我想要的目标,摘取我心中星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是如何做碎片信息管理的呢 (山声)
- 沒完成當日計劃的j人是什麼感受🤔 (Babibubeiby)
- 删 (老打工人偶串场)
- p人求助:怎么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多少呀 (momo)
- 给大家带来一些小小的p人震撼 (批个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