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火山|《涉过忘川:庞德诗选》线上共读会
来自:雅众文化(智性阅读 诗意创造)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是本次的领读人西蒙、水琴,很高兴能带领大家一起共读《涉过忘川:庞德诗选》。
为什么要共读《涉过忘川》?
艾兹拉•庞德,欧美现代诗歌史上的先驱,是公认的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诗人之一,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引领现代主义英语诗歌革新。他以“要创新”(Make it new!)的信念找寻艺术的新方向,在经验中捕捉生活,在意象中呈现真相。1968年,庞德凭借《比萨诗章》荣获博林根诗歌奖。

这本诗集还包括艾略特为庞德诗集所做的引言,译者精彩的长文导读,费诺罗萨教授的《作为诗材料的汉字》——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了汉语诗歌对英语诗歌的启示,以及庞德的《回顾》,对意象派诗歌运动做了系统的总结。可以帮助读者全面充分了解现代英语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实为难得的读本。

1916年,庞德出版了《桃花石》。这是一本以费诺罗萨笔记为基础的汉诗英译集。费诺罗萨的笔记里大约记录了150首汉语诗,而庞德最后仅选译了19首。他之所以选译这19首诗,是因为这些诗在英语里有更生动的呈现,给英语诗歌带来某种崭新的品质,对于这种品质,庞德自己说得很清楚:“中国的诗人们把诗的实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翻译成英文后,再转译回汉语是这样的:
《江边告别》
古人从黄鹤楼西去,
江面上,烟花模糊不清。
他的孤帆远在天际,一滴墨迹。
如今我只见长江
漫长的江,流向天堂。

意象主义使得现代诗东方化,标志着现代主义向空间形式的转向。诗行猝然并列,空间形式使得作品作为整体才有交错意义,是现代经验碎片化的表征。空间形式并不仅限于文学,绘画中的拼贴和电影中的蒙太奇等皆为空间形式。理解了这一点,对于阅读《诗章》,会有很大益处。 庞德在《诗章》第七十四章结尾写道:“我们已涉过忘川。”庞德是涉过忘川的诗歌巨匠,让我们一起阅读《涉过忘川:庞德诗选》,进入他的语言。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涉过忘川:庞德诗选》
共读时间:8月16日—8月30日
领读人:西蒙、水琴(《涉过忘川》译者)
答疑时间: 8月30日 当天晚上 7:00 - 8: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3位朋友送出雅众诗丛任选诗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