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反思】关于高效、有效沟通、细节的几点思考
小酸梅(我不信路,只信自己)
好久没上来了,也没记录了!但心里一直在记录,这两天一直在反思。以下是个人的一些心得,纯属个人心得啊,欢迎交流。 为了让大家的眼睛好受点,抓到重点,我就重新编辑在一楼 最近常常思考很多问题,关于做事,对人。尝试去反思自己一直认为正确的做事方式。 第一: 【沟通成本】 那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沟通成本,当一个组织的成员越多时,沟通成本就越高。暂且不论组织本身的成员数量,就沟通成本这件事而言,沟通有必要吗?有时候为了避免费力的沟通,我宁愿将任务揽在自己身上。在我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跟人描述任务明细要求具体流程还要跟着手首尾,从效率的角度讲,还不如一开始自己来。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慢慢发现自己错了。沟通成本是必须的。。。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真实生活里, 【很多时候我都倾向于过滤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东西。因为不喜欢勉强别人,因为害怕被拒绝,索性自己消化】 不喜欢勉强别人,勉强别人的痛苦甚于勉强我自己。可是事情有时候是因为自己想太多,而导致某些无谓的纠结。 小润说她在某本心理书上看到一个论点,【不放心交给别人,是不够信任,也是过分自信的表现。】《在家就能读MBA这本书》里面说人【,一般人都会高估自己,总以为自己能在更少的时间完成所要做的事情,自信自己能够handle。】我舍友的建议是:尝试将任务分担给可信任的人。【我的经验是】:把任务分给别人,并充分信任她,就算她做得不好,可是经过一番沟通,耗费了沟通成本以后,哪怕做得不好,但是对方还是会在实践中进步的,这就为以后工作的合作打下一点基础。紧急一点就是要把工作任务细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比如说,我叫大家每人推荐几本书收集意见最终确定要买的书,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其实可以细化为: 【工作任务细化——分解】 1.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为什么要推荐书? 2.每个人负责推荐多少本?具体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限定某一类书? 3.书单信息包括作者、姓名、书名、推荐理由。 4.提交形式:做成excel表命名为“好书推荐+姓名”邮件发到##那里 5,任务截止时间:多少点之前提交 6.任务完成后的反馈:最终确定下来的书单要罗列出来给大家看,并简要说一下基于什么考虑作出的选择 很简单的一件事吧,可是如果简单说叫每个人推荐好书并将信息汇总到谁那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信息不完整、没有针对性、混乱...我想,细化任务也是高效能的一种好方法吧。 第二: 【多重任务与应对方法】 我整个下午的兼并课上都在看这本书,书中的观点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诸多困惑。说一下我的症状以及书中介绍的方法 【症状】: 多重任务间内闪展腾挪。相比花大量的时间在同一件事情上,我总是同时在进行多项任务,这样的后果就是效率的降低。以前没有意识,只是偶尔反省一下自己的效率,可是都是心理上提醒下自己就作罢。开着QQ聊天,同时在修改简历,还有在想接下来的事情貌似还没有着落。 【药方】: ##帕金森定律###。即反事实提问!!这件事本来预定一小时完成的,问问自己,如果是在10min内做完你你会如何进行呢?给你10min,能完成到什么程度?通过重复的反事实提问来提高效率。 ###番茄法###。很久以前在豆瓣的拖延小组看过这个方法,那个研究生LZ将番茄法贯穿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即分段作业,以25min为单位!!!让自己在这个时间段内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过了25min,就可以休息一下,再继续。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25min不是一段太长的时间,当厌倦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只是25min的事情,坚持下来就好了。那时候我还专门百度了这个方法,觉得没什么用,现在仔细想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毕竟诱惑那么多,总是忍不住为自己倒杯咖啡,找个人聊聊天。Just 25 minutes~~ 第三: 反思心得 【细节决定成败】 在应届生BBS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撰写简历的技巧,说到很多细节,比如说写电话号码,最好就是三四四的格式,总结词是,细节决定成败。Exactly!我是一个极度粗心的人,丢三落四。说得好听点,就是不拘小节,直白点就是忽略细节。然而往往很多事情都是靠细节取胜。 【因为总是想快点完成,追求速战速决,总是将心思放在大的框架上,框架OK就代表完成了。】现在我慢慢在改变自己,基本上做到重要事情的关键因素不要忽略,或者办事的重要物品忘带。我离细致还差得太远。 第四: 【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盯着问题本身】。这是书中的一个观点,非常有感触。Stop complaining!!虽然道理大家都知道是这样,但是很多时候都避免不了抱怨。级委层面叫开总结大会,就是那种形式大于实质的,还有一系列在我看来非常面子功夫的一些活动,但总是不得已要配合,我第一反应就是抱怨。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并觉得毫无益处,这是很难避免的。但其实我可以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可以尝试沟通,提议对活动形式作出改进,或者其他的。【建议性的方案总比盯着问题本身要好太多。】认识一个女生,她跟我商量事情的时候,在我光顾着抱怨的时候,她总是尝试提一些可行性建议。慢慢我开始意识到,她那样的方式才是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一个习惯的养成据说要21天,21天不一定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但起码自身要有意识地去进行改变。 第五: 【你曾经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你得用阐释来填补空白】。我们在事后总是会懊悔,这件事我本应该####,我本可以####。 事实上是,【你曾经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可是我们在评价行动结果时所拥有的信息更多。】比如说前几天去澳门,后来QP说其实我们本来可以不起来那么早,刚好又碰上大雨倾盆,我们事实上也是9点多才回到关口重新坐穿梭巴士出发。可是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会下雨,也不知道虽然走远了一点但原路返回坐车会更方便。所以不必去懊悔自己曾经做的决定。 书中后面还有一个附录,是几十个问自己的问题。我尝试用一张纸写上我的答案,发现大多数答案都是消极的。WHY?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上进心的,有想要去改变一些什么,可是往往都停止于某个层面的“我要##”,没有真正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这是非常可怕的。果说,在这个信息过度泛滥的年代,最禁忌就是人云亦云。 多点总结,多点反思,争取做得更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临时打卡私|写作业记录贴 (吨吨吨喝水)
- ———————十五年,王者归来——————— (JasonKYing)
- 临时打卡私|赶一篇essay ddl (会说话的小蘑菇)
- 临时树洞私|来个拖延搭子 (momo)
- 临时打卡私|推塔新课题 day014 (G_以身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