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
ZOO
贝乐斯的小弟说:
《模仿欲望》一书很受启发,欲望的本质就是模仿,我们不是天生就想要什么,而是学来的/被外界种草的。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我们容易妒忌身边很近的人,我们不是简单地想要某件东西,而是想要成为某个人,进入某个圈子。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太擅长模仿别人,尤其是欲望。
一些外在的欲望模仿固然无伤大雅,也不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模仿欲望的危险在于,如果我们认不出来引领者是谁,选错了模仿对象,就容易因为欲望的黑洞而被吞噬,在还没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前,会一直处于不快乐不幸福的状态中。
相比,更需要的事情可能是重新学会模仿,模仿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英雄式模型】杰出的老师,另一种是【亲跟你差不密关系模型】多的人,前者能真正成为榜样激励我们,后者往往会变成你焦虑的对象。解药就是如果你打算追随一个终身榜样,那就需要找一个你不会与之竞争的榜样,并且从中寻找内心真正的驱动力,而不是盲目内卷。
江sir描述过的我上个月开始的症状:
他今天po的票圈:
食物评论员和美食家之间还有一项区分,前者往往热衷于某一个圈子,或抓住自己吃数最多的食系进行评价。原因想必也是直白,一是因为只有抱团才敢说,二是因为熟悉才能帮助自信。
由此发现,食物评论员与美食家之间的鸿沟,是自信。
可美食学上的自信,可绝对不是你熟记几个生僻食材的外文名,也不是你打卡的米其林星星更多,更不是你自诩和几位世界名厨私交颇深就能得来。
这一鸿沟大到,哪怕后天再勤奋的思考、再精进的文笔或是再广泛的见识都无法跨越——因为它来自于幼时的挑食。
更准确来说,是孩童时期对锦衣玉食的挑剔。
只有从小就见惯中西私厨居家烹饪,才不会在长大之后刻意记忆不同食材的产区和价格,因为成年人眼中再难以获得的食材,在孩童看来也许并不会有一块黄油曲奇更具有吸引力。
只有那些生活条件慢慢变好的人,才空得出精力开始对品味有刻意的追求,才慢慢学习南法与关东的料理特征,以好在时机恰当时输出“见地”。
只有那些在孩童时期培养出“不受价格与多寡影响的喜好与见解”的幸运儿们,才能在日后被“人均”、“风评”、“榜单”、“圈子”、“必吃榜”充斥着的成年生活里,不受他人影响而继续精进挑剔的品味。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点评昂贵料理的食物评论员,少有涉猎街头廉价小吃的原因——他们看来食物因价格而分贵贱,他们认为沾染廉价的食物有失苦心经营的美食身份。
只有那些孩童气质仍在的美食家,才会从某家高级餐厅扫兴而归后,转身蹲坐在木头板凳上,端起消毒碗中的面条大快朵颐。
因为孩童从来不会记得零食的价格,他们只关心哪一块曲奇最美味。
打一丢丢草稿:
回想前天晚上和安总一起喝墨水联名款
我觉得味道很桃
桶里的酒也各有各的甜
就像一群小朋友从小卖部出来? 2年前,我写过:世事纷繁,且借纸遁。
如今必须出门,诗情画意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