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71-2葛藟注释1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2.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3.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 □□□● □□□■ □□□● □□□● □□□● i+u
□□□■ □□□■ □□□■ □□□■ □□□■ □□□■ i
□□□□ □□□◆ □□□□ □□□◆ □□□◆ □□□◆ ng
附注:这首诗很口语化,喊别人爹/妈/大哥,别人也不管我!
1、葛藟,是一种藤本蔓生植物,葛=葛草,豆科藤本植物,藟通纍、蔂,表示连累、缠绕、一层叠一层,而非指代果实繁多。
现在葛藟这个词仍在用,但指代一种野葡萄。如果按照野葡萄来理解,就容易理解为子孙绵绵。放在本诗中,是不对的。
在诗经中,葛藟多次提到,例如:诗经第4篇《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显然,葛藟是一种依附于乔木生存的攀援植物,比喻依赖他人生存之人,dependent。这种本义是符合本诗内涵的。
在诗经第239篇《旱麓》中: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显然,葛藟也是攀附于乔木枝条的寄生植物。所以在诗经中,葛藟的意象是固定的,就是依附他人生存之人,可理解为门客、臣子、或夫妻关系中的妻子。
2、在河之浒、涘、漘,近义词排比,都是指水边,没有什么词义上的差异,这样做仅仅为了押韵,u、i、ng三种韵。
3、不顾,=不管,好理解。不闻,=充耳不闻,好理解。不管不问,不管不闻,都是人性冷漠的表现。但不有呢?这个有字何解?
甲骨文有-右-又-友同源,最初画的是一只手,手古音do。按理说,有-右-友的古音为do,但在诗经年代,这三者为i韵,说明i o二象性很早就发生了。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这三者回归本源的o元音,这说明元音的变化可以循环,而非线性。
在这里,有=右=佑,护佑之义。喊别人娘,别人也不会像妈妈一样保护着你。


这种右-有通假,透露了本诗产生的年代很早,可能远在商朝或更早,因为只有甲骨文时代,两者极为相似或同源。
但也有一种可能,孔子年代抄错了,或者焚书坑儒之后,重新背诵出来,导致错用了同音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