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我发现人在说"智性恋"的时候经常完全不是同一件事
来自:花花花花花椒桑
最近几年智性恋这个词常常被提到,通常意味着人比较容易被聪明、智商高的人吸引。自称智性恋的人常常会潜意识里与颜性恋形成对比。另外,与之相关的还有"厌蠢"之类的词。不过,随着小张等一些博主的火爆,逐渐揭开一个事实:所谓"厌蠢"常常是无知和傲慢的代名词;那么很多人自我标榜的"智性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达成一个共识:不同人对同一个词的定义经常天差地别(例如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两个朋友的留言对话,指出了她们对"完美的读博"这件事定义完全不同,一个认为是划水悠闲就顺利毕业,一个认为没换导师课题就很奈斯了)。以下是我对自称智性恋群体的一些观察:
1.学历至上型
我在某挤眼软件上确实看到过甩出高校学生卡通知书、比赛获奖,评论区就一片歌舞升平叫姐姐杀我的(当然我悄悄觉得这些留言还是看颜值更多)。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些人是认真的不是写着玩,与其简单归因为智性恋,我想这件事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群体化地对标签的追逐,另一个是对每个个体的忽略和失去耐心。这个观感,很像企业为了节省审查应聘者能力要付出的时间成本,选择直接筛选学历——当然有很多能力很强的人并没有很高学历,但是从比例上来说并非常态,对企业来说在浩如烟海的人群中靠一个个面试来筛选着实不现实。
但是,在"恋"这个事情上,这种筛选机制是否合适?当然不够合适。不过卡学历也确实成了相亲和蒸帖市场里常用的手段,为了快速筛选人群。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智性恋",不如说就是卡学历而已。
2.日常机灵型
这个类型我在身边的朋友中看到过,但是在网上看不太出来人群比例有多大。具体的形式是,在一些日常事件的处理或者知识展示上,智性恋者常常对爱人发自肺腑发出"她好聪明啊我的天"的赞叹,也会对别人感慨喜欢她聪明。但作为局外人或当事人常常会觉得,"就这?"、"彩虹屁?"、"大概就是真爱吧"之类,从而简单归结成情人眼里出西施。
针对这种类型,我个人确实觉得有爱屋及乌的性质,甚至可能跟自称智性恋者本人的生长环境有关:比如成长过程中,家里人和自己一直不是很在意"聪不聪明"这方面,或者并未在意过某些知识,突然遇到了一个打破了自己的常规还很灵动的人。所以我想这个类型与其说智性恋,不如说是对"灵动的性格和处世框架"的爱慕。这个处世框架可以扩展为:融会贯通的能力、情商、反应速度、知识面的广度(注意是广度,不是深度,与第三个类型的智性恋的区别之一),等等。
3.特殊指向型
这个类型的思考基于楼主对自己的观察。之前对智性恋这个词没什么感觉,因为读书的过程中遇到过非常多聪明人,我钦佩、憧憬他们,也发现与他们有不可逾越的智商鸿沟(此时会产生些许无力感——对就是差距大到望尘莫及的程度),总之从来没有产生过"恋"这种情绪。所以我一度以为自己就是个浅薄的颜狗(没有说颜狗不好的意思)。不出意外的话意外会发生。随着近些年楼主对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考变多,逐渐发现了一些优秀的社科心理学类UP(楼主自然科学专业出身),发现自己会对一些把哲学中复杂道理简单讲明白的人产生好感(区别于之前面对同领域人的"崇拜""学习一下""自卑"情绪),以至于最近甚至发现有UP能激发"恋"的苗头(扶额)。
这种类型非常像我所理解的"互补",即对方"智"在我所不了解却感兴趣的领域(当然不仅仅限于专业不同)。回忆了一下,楼主容易对会演奏乐器、有运动天分、会听不懂的语言(方言也算)的人产生好感,均可归因于"互补"——综合实力不够强又自我要求高的人会容易产生很多"互补智性恋turn on点"。
以上是我肤浅的一些思考和观察,如果有别的类型欢迎讨论。
————————更新————————
评论区有很棒的讨论,给我很多启发。
比如很多人认同以下这种"智性恋"的形式:
4.(双方)基于一定知识储备的"聊得来",甚至可以相互启发碰撞思维火花,从而产生的恋情
楼主本人更倾向于这个定义,一会儿我们细说。
非常多自我标榜的"智性恋"者,在行为和思维上经常有着我无法自圆其说的割裂感,比如
a. 对"智"无法证伪的主观定义:它可以是长得聪明、名校、学历高、聊天觉得舒服、情商高、一切可以归因为"智商高"能带来的资源优势等等,想怎么说、说啥都行。
b. 把欣赏、崇拜、想依附想被支配(参考《厌。女》)等等正向情感都归于"恋"。
以上两点是对"智"与"恋"两个关键字眼的模糊化,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
c. 如何因"智"而"恋"——这中间的思维逻辑常常无从谈起,最后只好粗暴的简化成了慕强——强包括学历、圆滑、其他靠智商等可以获得的资本。一旦被这样归因,专门造词去描述的"智",便与房子、车子、家庭背景、社会阶层、人脉资源、颜值水平……这一切杂七麻八的"强"混为一谈,智不智这个话题就没有必要讨论了。
我想第4种定义至少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
何为智?基于一定知识储备,在表达、沟通思想方面的优秀能力
何以产生恋?精神相通的交互过程中迸发出了火花、理解、惺惺相惜等等
这个定义之所以几乎无懈可击,大概因为前提的要求很高,可以说符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的,在两个足够成熟的独立个体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恋。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足够有智慧,而且是两个人同时做到、还能相爱(真的好难暴风哭泣)。
但是也要意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a. 我们在探讨自我标榜智性恋的人群时,常常是不包括如此定义智性恋的人群的——他们大概率不会自我定义为智性恋,反而会说"聊得来就行"——which does mean a lot...
b. 在如此定义下可以说已经相当完美成熟的爱情,真的仅仅是因为"智"而产生的吗——别忘了,智性恋的意思至少是爱慕之心的产生过程中,"智"有极大权重。楼主觉得这已经是把智性恋这个词扩大成了"(当然需要智慧,不过也需要很多别的的)成熟爱情"。
讨论了这么多,我的感触是,人的经历和认知不同导致对同一个“标签”的理解千差万别(比如智性恋)。
由于环境氛围的急躁、贴标签成了"高效"寻求认同的手段,就像把蜈蚣蜘蛛马陆都叫做虫,人会下意识把未知套入自己的已知(准确的说是认知框架),不再追究其真正的含义。这种"拥有同一个标签"的表面上的和谐就像随时会爆掉的泡沫,深入的思考会是拯救人与人心灵隔阂的良方吧。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管理|我发现现在的网暴比以前的更伤人 (lll)
- 讨论/管理|总希望地球毁灭,其他人和TA一起灭亡的人,是不是... (momo)
- 家庭家族|我发现那种能谈长期恋爱的,最后很快走入婚姻的女... (你的父亲)
- 讨论/管理|我发现变优秀不会让你得到爱 (momo)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