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浅显的国剧配音科普(为什么过去的老剧可以用配音,却要求现在的演员原声),以及当我们在谈原声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阿玥阿
挺喜欢我组之前的氛围的,感觉活人挺多,大家bibabiba的话特别有趣。决定建设一下我组稀释首页吵架浓度(或许已经吵完了?)
我们这里谈到的国产剧,必须确定年代是改开之后,因为在此之前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目的其实和文娱的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文宣,由广播电视台和几大电影制片厂包揽无论是人员构成和资金流动的范围都是极其单一和有限的。(而且那时候全国人均电视机的拥有量也很低)
改开之后经济蓬勃发展,消费水平上升,广告商需求量巨大,各大地方电视台崛起,人民对于精神娱乐活动的需求增加,在这个档口对于影视剧电影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就已经显现出了其庞大的底盘。这个时期的国产剧开始了以导演中心制为基石,创作了一批集全国之力产出的优秀的高质量的,囊括各类剧种的甚至是远超当时观众平均文化水平和审美的剧集,包括八九十年代拍的四大名著,唐明皇,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渴望,过把瘾等等等(说都说不完)
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现代剧还好,正常场景收录音问题都不大,而且那个年代几乎都是科班和剧团出身的演员(特别是北方院校和剧团)日常口语化的台词问题几乎不用担心。但是古装戏,风机烟弹的噪声问题还在其次,主要是选角和口音,那个年代古装戏出于身段,仪态,历史沿革等高标准的考量,尤其会优先考虑去地方戏曲剧团和体校(甚至是少林寺)找演员,而我国普通话普及是在九十年代以后了,这些戏曲演员常年用方言表演甚至可能没怎么接受过正规普通话教育,出于普世效果的考虑,给ta们的表演上了配音我觉得在时代标准之下无可指摘(而且人家说话断句气口留的都是对的,配音演员才能锦上添花)

说完这边的背景,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七十年代的香港,战乱时期有大批的影视从业者流亡hk,并在hk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其中容纳人员最多最大的公司必然是邵氏兄弟,当年在香港,以上海为首的大陆移民众多,粤语片几乎不在市面上流通,邵氏的演员导演编剧一半以上都是大陆人,再加上东南亚的华人市场,国语片的需求量非常的大(邵氏还拍过挺多的黄梅戏电影)为了缩短制作周期多赚钱,同期声又麻烦又贵,质量还一般,还要顾及本港演员不会普通话,邵氏就培养了自己专属的配音部门,旗下演员的配音几乎可以做到一一对应,A演员的配音演员每一部戏都绝对是B,保证不会让观众出戏。后来邵氏的董事长邵逸夫又成立了无线电视台(TVB)依旧沿用这一套规则,电影厂和电视台人员技术设备场地很多都是共用。

hk回归之后陆续就有hk的导演制作人各类相关工作人员北上,就正好撞上前文中提到的,改开之后大陆大把空白的市场和需要娱乐消费的观众。
千禧年左右,他们开始带来已经市场化,系统化的制作流程,和更国际化的合作伙伴和演员,那时候和港台新马泰等制作公司和艺人合资合作拍摄的作品也不要太多,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记忆等原因,他们也更倾向于投资古装片,武打片。这时候使用配音同样是出于对拍摄难度,发行地区和工作习惯等合理的考量启用的配音(hk带来的工作模式在当年是非常成熟和先进的,但现在有些模式有些部门还在沿用,就不失为一种偷懒和落后了,没错,说的就是那群狂拍古偶的港人导演)
ok,漫长的科普结束。
如果你坚持到了这里,我相信你不会再问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原声。因为过去并非是从业人员无法使用原声,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选择使用配音。而且他们在演戏的现场并不会因为要使用配音而给自己的表演打折扣,如果是使用他们的母语,都会是优秀的演员。而如今,我们的影视工业硬件的发展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需要拄拐就能自己行走,且大量市场中的艺人已经是90后/00后出身,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于科班教育的演员,工作在条件非常好的片场,就连收音和后期处理设备都在二十年间指数级更新换代,我为什么不能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来要求一个演员原声出演作品?对观众好的做法不是“因为他原声虐待我耳朵,所以给他配音吧”而是“他台词不行,别演戏了,练好了再来”
即使做不到同期声,也给我自己去录后期声,丢失声带的哑巴演员,演技能高明到什么无可替代的程度必须要用他?再说直白一点,一个基本功都练不好的演员,选他担纲主角的剧,能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好故事能让你忍受ta残次的演技?而如果你真的忍受了,最好就别提“只是不带脑子图一乐”“休闲”等语,因为忍受和休闲,没一毛钱关系,我的脑子也无法和我的听觉分割,听不下去我就换台,忍是不可能忍的。不忍的人多了,观众以后的日子才会变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520你们收到多少钱 (想要一只小白狗)
- 啾咪,啾咪想进去 (想要一只小白狗)
- 不是啊,为啥师傅要自焚? (非我爱门豆沙了)
- 感觉🥩下去了,祖儿上来了,951是名副其实美貌和演技并存的... (momo)
- 🍉赴山海 (二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