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
很中肯,楼主总结的特别好。还有些情况比如父母重病之类的,要看个人情况处理
方便透露一下是什么方面专业吗 感谢
我在国内国外 父母都帮不了我 我还是回去好了 至少交通方便而且有好吃的 😂
uu写得太好了感谢!
我是商科
太真实了,我在欧洲,虽然还没进入职场,但在打工的地方被local欺负是常有的事儿。
dd 工作了两个月之后真的很坚定的要归国了😂
写得好棒!很实用的分析建议!
特别同意!来这里才发现我在国内的生活其实很幸福了,家里没有什么婚育压力。我感觉这边大部分local过得也很一般,而且物价实在太高了😇
第五点真的是非常中肯了!
感謝樓主的真誠分享,確實我發現小地方出來的,因為父母的資源不足,所以大家都寧願在外面「熬」也不願意回國,而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的,有選擇有退路,出來感覺也只是暫時的,(外派啊什麼,也有主要為了下一代的教育)
感觉一线强二线中产独生往上的 真的不太用润 还是国内舒服 我感觉我是出来吃苦夏令营的 本科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了 归海发现物价更高 工作更难找之后真的有点后悔
讲得好好呜呜
说实话确实很纠结吧,因为觉得不婚育不考虑后代问题,想拿绿卡也纯粹是想要可以更方便世界旅游而已的话,是否hk是个很好的选择,离家也近,家里人也决定不了我的生活,也比较平等尊重我的选择,但是国内最担心的就是工作了
“比如明明可以上去打招呼,我想了想对方万一不记得我呢,算了不打了;明明小组成员是free rider但我不愿意和她撕破脸,只能自己生闷气。这哪里是需要找个好朋友吐槽、觉得自己孤独,是我自己还没学会让自己舒适生活而已。”
想问问lz是怎么克服这种比较幼稚的心态成长的呢?
很多方面都有启发,感谢!有一点想请教 “能力好的人在美国有职业天花板,回国发展空间反而大”,这点是因职业而异还是比较general的?
无他。。丢脸丢熟练尔。。哈正经回答:大概是因为年纪吧。随着经历的事情增多,自我觉察越来越深入,成熟的心态,从容的底气就越来越信手拈来,整个人的内核就趋于稳定,不会被外界晃动了。我现在回看曾经的自己,会感慨很多很多,比如小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容易惊慌失措,年轻人怎么总是焦虑内耗。但是我也是那样过来的,所以我理解,大概就是那个阶段一定会呈现出那个样子,先别苛责自己,理解它接受它,然后大着胆子往前迈一步,“我这次必须要指出组员的不作为”“我要尝试和教授沟通我的作业问题”等等等,做完了甭管什么结果,先一通夸自己!我真棒!看,也不是世界末日嘛。一次次这样过来,慢慢就好了。如果连这一步都不敢迈出去,也不要紧,因为进入社会后,生活也会把你甩进一个更冰冷的系统里,然后就不得不成长了(一个黑色幽默)。。成长的两要素:1.move!move!2.多读书(个人经验)。。。
我不太清楚,想准确一点可能要看调研数据,诸如美国亚裔移民报告一类的。这个问题要讨论起来可能又是好多字,但以我个人感受来说,是general的。这和职场环境有关系,但还上升不到隐形歧视那步,更多的是移一代自身的语言障碍、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其他方面导致的。比如我的前同事下班就约着去喝酒,我不想去也得去;他们支持的本国球队我不喜欢,在他们欢呼讨论的时候我能融入吗?职场也不光是工作本身啦,还有这么多人情交际,都是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了透明的天花板。
出国之前就看了这篇帖子,当时觉得就那样,现在再看,只能说写得太真实了
lz说的很好 我只想说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是需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情况的。就目前而言,出国并不会解决所有问题,在国内的问题出国依旧会有。
写得特别好dd
[内容不可见]
dd谢谢lz分享!
楼主那段 讲独立的,写的太好了!我的感受一摸一样。被迫海外独立生活10年后,才慢慢真的心理层面彻底独立。独立生活10年前就开始了。只是以前我还总是期待有个人能陪伴我。现在这种期待越来越弱了
楼主那段美国同学归国又归海的例子太有感触了。但这个其实满无解的。对留学生,工作前其实你很难对未来工作生活有个具象的了解。国内的也好,海外的也好。都不了解。只有真的开始工作才具体直观能感受到。比如你那个美国归国又归海的同学。后来他深刻理解国内环境。但是归海后他也会“深刻”认识美国工作生活环境。诚实得说,两边综合比较,不亲身经历,真说不准哪边好。不能因为国内/海外 吃大亏了,就默认另一边就更好。另一边客观上说叫 未知
晚上能出去自由散步对我来说很重要!
dd!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如果决定一辈子单身不婚不育的话,其实在哪里生活都可以。如果要结婚生孩子,国外还是比国内更easy些。国内女的结婚容易离婚难,孩子怎么舍得生在国内从小卷生卷死。
加拿大吗 感觉从身边即世界来看 🚬加拿大华裔后代教育卷/躺平的方式跟北上异曲同工
在美加上学的小孩哪有几个愿意在国内上学的。那些卷的都是自己闲着没事非要去卷的,不是身不由己被迫去卷的。
太对了
真的是…
哪些国家是偏左的呀
经济下行就是整个世界都正在右转,没办法的事情
谢谢楼主分享!体感女性求职国内外都要看运气,是选择“外国人”的标签还是“x婚x孕”女的标签,运气好在国内也会有轻松高薪的工作。 最近秋招,理工科(非天坑非大类)的朋友在宣讲会最后(基本没人在场)听到某国企hr说:“其实我们只招男生,你们(女生)考研之后考公就行了。” 这种事情在商科就是表现在50分男大于80分女,但是对于我来说考公的痛点在于我是同性恋,且经历了校区三四只流浪狗被活活打死后很需要去尊重小动物生命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可能最后我也会回国吧,还是要去经历一下再判断🚬
拉了个表赋值 特别有帮助 谢谢楼主
就加拿大来说,个人体感单身女生的生活水平是扣分项,这边重视家庭/性缘关系的程度比我想象中高很多,走出校园后很多社交场合都是情侣/家庭为单位的,单女的风险和平均经济消费都会高出很多。
拉帮结派被打压排挤的环境哪里都有。好过既要拉帮结派、阿谀奉承还没钱赚😂
请问制度安全性这个方面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呀?
看完了衣食住行的那里头还没彻底点下来便看到了结论:还是祖国好啊! 我??? 衣食住行无论从哪一方面我都觉得祖国搞的也很不怎么样吧。住,北京租房,哈哈哈哈哈!钱也没少掏多少,一个月五千八千一万的掏吧,你以为能住得好点儿?不会,出门还是遍地狗屎,广场舞大妈的音响声30楼听的清清楚楚,连开窗吹点儿风你都觉得心烦。上海我没待过很久,但我不觉得上海5000租一个一居室可以打住诶。 衣,得了吧,我的天,祖国的商场我没有任何想逛的,有什么好的品牌吗?有什么真正的时尚吗?淘宝买衣服?越来越烂,一堆本土设计师设计的什么狗屁衣服还要卖几大千,设计得很土,穿着也难受,皮肤难受的那种难受。 食,OK,北京好吃吗?我觉得上海稍微能好点儿吧。被冠以美食之都的成都……怎么说呢,很油,菜系品种很少,韩系日系菜全都川味,一种很闭塞的菜系审美和口感存在在这里,然后成都一入夏(六月左右开始吧)那几个好吃的片区十点左右就满街大蟑螂到处窜,然后成都一入秋(九月左右开始吧),降雨量降得你发吐,就整个全天都不下雨的日子是很少的,一入冬完全没太阳。完全,没有。水泥灰的天色,水泥灰的空气分子(雾霾),这样就要整到来年五月可能才好点儿。哦等一下,五月又要开始下雨。每天,每晚;行……我很少坐地铁,也不通勤,出门就打车。我只想说我每次打车都要花格平均30来块吧,往返就是60?有的时候稍微远点儿一天打车就是100多,但是近几年我觉得网约车的质量非常的差,司机个人卫生都成问题,更别说车子会很脏,天顶很低。你觉得花钱就能好受点儿吗?不,我现在经常打车到一个人流比较少的地铁站去坐地铁。 北京上海成都不是祖国很火的几个代表性城市吗?我没看出来到底在衣食住行上有什么特别大的优势了。
谢谢你的分享
国内的表示,在国内一样……朋友有的结婚生孩子了,有的在其他地方工作生活,能找个时间一块出来玩的时候真的很少很少
“家庭给的直接利益多且直接”羡慕😭
出国以前就看到过这个帖子 现在再看一遍 楼主说的真的很中肯 我觉得还想补充一点就是做决定一定要在ip地长期生活至少1年以上 我刚来ip地超级喜欢这 也能接受白人饭 几乎90%想留(虽然留学初衷不是润)一年以后我发现我真的受不了白人饭了 吃真的能解决很多情绪问题 但我有同学就是对吃一直无所谓 可以一直白人饭的 这是最基础的生存需求 另外就是情感或者价值需求的衡量 有的人就是觉得工作对她非常重要 家人没所谓 而我刚好相反 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不指望从工作里获取任何价值感 但陪在家人身边的日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 所以我准备回家了
好帖好帖,别的不说、吃和文化认同感远比我想象地对我来说更重要…………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