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第一篇文章后的续篇:在夏威夷遇见另一种生活方式
《黑客帝国》中,红色药丸代表自由但难以预测的真实世界,蓝色药丸代表安稳和幸福的虚幻,剧中主人翁Neo选择了红色药丸开启了一趟冒险之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一、新西兰打工旅行
23岁的我裸辞,一个人去新西兰gap year(间隔年),开启我的打工旅行,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我为什么会想要去新西兰打工旅行呢?这一切可以追溯到20年前。我妈妈第一天送3岁的我上幼儿园,告诉我今天我会在幼儿园度过我的一天,和小朋友们老师们一起。当她在幼儿园门口和我告别后,我就兴高采烈的往里走去,头也不回。我妈妈看着别的小孩都大声哭闹着不肯父母离开,而我好像完全不眷恋。回头看,好像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注定了是个不恋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小时候的我是个乖乖女,认真学习,从不叛逆。幸运的是,我还挺喜欢学习,尤其理科,成绩也挺好,所以一路考上了中山大学。大学时,周围不少同学在准备出国读研或博士,但那从来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我知道我家人无法负担学费。直到2012年4月1号,我记得很清楚,周末在家的我看了一本书叫《打工旅行》,作者讲了他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经历,我突然了解到原来可以几乎不用花钱的在另一个国家体验生活,靠打工来积攒旅费。这对于没钱又想探索世界的我来说简直完美,几乎在当下我就做好了决定。哪知这个决定与父母起了巨大的冲突,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我的想法。觉得好好的工作不做跑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还都是体力劳动不“光鲜”,一个女孩子出去不安全等等。他们甚至放狠话要跟我断绝关系,不会提供初始资金给我,但当时的我坚定无比,绝不妥协。也是从那一次之后我父母意识到他们再也无法“干涉”我的人生了,我有了我人生的掌控权。在父母的对抗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终极目的不过是希望我过的开心幸福罢了,但他们心中幸福人生的“公式”和我的不一样,我必须要按照我的感受去活出我想要的人生,才能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申请的过程挺顺利,当年11月我就启程去新西兰了,开启了我半年的冒险之旅。在异国他乡的我不认识任何人,没有任何资源,几乎没有钱,大学文凭也不管用,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了,我只有我的身体和灵魂。神奇的是,我感到无比的活力,贪婪的与世界碰撞,肆意生长。拿着打印的简历走进一家家餐厅问是否需要帮工,在走了20多家,投出了10份简历的时候,终于有一家餐厅答应让我去厨房当助手,那成就感简直了!合租的房子不提供床上用品,但想着我买来也带不走,于是在我厚脸皮加三寸不烂之舌的请求下,房东买了一套给我,那时候深深体会到Just do it,什么都有可能!在一家甜品生产厂干活儿,晚九点到早九点,通宵12个小时,打趣自己:就当去了一个时差12个小时的国家玩呗!新西兰这个国家是一个足够包容的容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和充满爱的,我的灵魂可以自由生长。在这样的地方,你知道无论你遇上了什么困难,你一定会得到支持和帮助,骨子里是充满安全感的,这种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能让每个人真实的展现自己,自由的去丰富生命的体验。我想从那时候开始,我打心底就知道我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二、职场的觉醒时刻
从新西兰回来后,我先后在外企、创业公司和阿里巴巴工作,中间有过挫折,但大方向来看挺顺利的,一步步升职,一步步加薪,一步步过上所谓的“精英生活”。直到在阿里半年后经受的一次“打击”。那是2018年中的一次组织架构大调整,管理层私下开会决定我们几百号人的去处,没有任何人来询问我们的想法。在被通知完要去一个新团队后,我躲在无人的会议室崩溃大哭,感到非常不被尊重,我就像是一个工具,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没有人关心我的兴趣偏好和个人追求,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也没有尊严。那时候的我决定要离开这个体制,于是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方向。两个月后的美国之行,我独自启程了。在纽约,在卡耐基音乐厅听钢琴演奏会时,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这和我曾经看过的大量为了商业的演出完全不一样,这位法国钢琴家她享受着她的演出,我感受到她那炙热的心和沉浸的热爱,我突然意识到,那种燃烧自己的生命姿态就是我想要追求的!我内心折腾的心又开始躁动了,美国之行激发了我去留学的想法,好像突然有了“美国梦”,觉得去了美国一切就会好的。一开始我不知道我之后想做什么,了解到MBA可以让我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还可以申请留学贷款,于是很快就决定申请MBA。
申请MBA是一次soul searching(深刻反思)的过程,在写下自己一个个人生故事的同时,又重新认识了自己。在梳理了一遍所有我喜欢的和关心的事情后,我发现有一件事情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充满信任的、深度的连接。我父母从小教会我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我也实践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收获了很多无条件信任的友谊。阿里类公司信任体系的崩塌,唤醒了我在新西兰充满善意的人际关系社会,这种安全、信任的场域可以回归真实,接纳一切,承载灵性的自由释放。于是在申请沃顿MBA时,写下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我想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充满信任的连接!三、沃顿MBA的冲撞
纽约音乐厅让我枯朽的心灵又重新发了一颗小小的芽,让我看到了那些自由而丰富的生命力,那是我想要追求的姿态。于是在中国职场受伤的我,带着“美国梦”,带着对自由丰富生命力的向往来到美国,在沃顿MBA开启了我两年的异国生涯。刚开始到沃顿的时候,我满怀着激情,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期待,我准备着大展拳脚。语言上,我很苦恼small talk(寒暄),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自如的交谈。文化上,对于球类运动不太懂的我,很难和大家一起慷慨激昂。其实这些都还好,对我来说最残酷的,也是让我一步步封闭自己的是价值的单一化。这里典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每个人的工作经历和拥有的资源构成了他的价值。想去MBB(三大管理咨询公司)的人找MBB的学长学姐请教、模拟面试等,拿到offer了,对曾经帮助过的学长学姐态度急转直下。想要进投资圈的人参加各种party,俱乐部等,混迹圈子积累人脉,等着未来哪一天可能会需要。这里是一个大型的资源交换场所,每个人需要谨慎的判断别人对自己的价值,小心翼翼的拿出对等的资源去置换。那些存在于人本身美好的人格品质,正直、真诚、善良在这套利益计算的社会关系中不再重要了,每个人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个社会关系中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衡量标尺有且只有一个:未来的金钱收益。在新西兰的我一无所有,只有我自己,但我的灵魂自由极了;在沃顿的我拥有了名校光环、名企经历、各种人脉资源,但我丢失了我自己,基于“单一价值观”的竞争让我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变的不是我。
2023年五月我从沃顿MBA毕业了,工作还没有着落,朋友看着身心俱疲的我,推荐我去夏威夷见一位叫Ki Ki的人,他认为Ki Ki以及她所在的共识社区能够帮到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在我踏上大岛见到Ki Ki的那一刻起,我新世界的大门已悄然打开……四、夏威夷大岛的生命力
夏威夷大岛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大自然的能量和人们的生活态度能让你慢下来,去倾听和连接内在的你。我在这里停下脚步,渐渐打开自己的封闭已久的感知力,跟不同的人聊天,望着大海,思考着人生。这里的人们舒服且真实的生活着,不化妆,不穿bra,不追求完美的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人性欲望。这里是一个无比包容的容器,没有评判,每个人在关系里觉察自我,在碰撞中完善自我。这里大家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随“心”生活,不断的打开自己,感知自然,感知生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Ki Ki 就是这样的人,她是七零后,来自中国的农村,她有着夏威夷土著般的黝黑肤色,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她声称自己是在美国耕耘的中国农民。她说生活就像种地,你想收获什么,就要先种下种子,然后懂得如何为种子浇水施肥。
在我看来,Ki Ki是一个有慧根并在修行道路上走了很多年的人,她用上帝视角看待现代人普遍的焦虑,一步步指引我走出思维的局限。在她的引导下,我一点一点的打开自己,从开始的小心翼翼到现在的轻松自然,几十天下来,我变了,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那个曾经的我,曾经被人性温情滋养的我又慢慢回来了。在这个社区生活快三个月了,我一步步找回自己的同时,也渐渐串联起了我的生命体验。原来我在阿里和沃顿经历的痛苦是一致的。德国思想家Max Weber在一百年前就有了解释,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重视计算和效率,整个社会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巨大机器,人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上的零件,每个人都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成为一个更优质、更高级的零件。这个“铁笼”囚禁了人的灵性,淹没了人对自由而丰富的生命可能性的探索。我以为我在美国的职场不会经历这种痛苦,那种舒适的不自由是我更好的人生选择,其实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罢了。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意义感和尊严?因为我们忘了去追问我到底想要做什么事情?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把赚钱的这个手段,变成了目标,把生命的“诗和远方”给淹没了。当我不清楚我想怎么活的时候,我就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当我不知道生命更多的可能性时,我就在社会标准中选择一种相对较优的活法。但这一切都在夏威夷彻底的改变了,我重获了勇气,埋下了我梦想的种子,静待花开,也重获了拥抱无限生命姿态的力量!
原来命运早已有安排,在我一次次快丢失自我的时候,又被唤醒。新西兰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在阿里快枯竭了,纽约音乐厅点燃了我曾经拥有的生命姿态,追随着心中的“美国梦”来到了美国。沃顿MBA却一步步封闭了我对生命的感知力,但生命的礼物又把我带到了夏威夷大岛,让我重新感受到生命自由而丰富的无限可能性,我的心又被照亮了。去创造,去触摸、去跌倒、去拥抱,真实的活在当下,感知内在生命的号召,这是一趟成为自己的旅程。我已经做好准备,重新出发,建立一个真实,信任,足够接纳的场域,让大家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自我,绽放自我,自由而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发自蜕变日志|我与自我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