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2:注意瞬脱的文献综述
来自:刘胜君
注意瞬脱的文献综述 摘要:注意瞬脱的文献综述主要是通过阅读前人发表的关于对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论文,对前人关于注意瞬脱的研究的实验范式、实验结果与发现以及注意瞬脱的解释模型作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对关于注意瞬脱的实际应用及现实意义作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注意瞬脱 实验范式 解释模型 1 引言 注意是一个人完成某种行为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在注意状态下,个体是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有效监控的,日常生活中,个体如果没有注意的参与,将难以顺利有效的完成各种任务,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注意瞬脱研究文献的查阅,发现,注意瞬脱是注意研究中的最新动向,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注意瞬脱侧重点是时间维度上的分配。一些前人对注意瞬脱的产生机制作了研究,提出了如相似论模型、两阶段模型、暂时性失控理论模型等,这些模型有其相似的地方,也有些是在对彼此的批判中发展出来的,并运用这些理论模型去解释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注意瞬脱模型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与实验根据,但是注意瞬脱的解释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1.1 注意瞬脱现象——发现 注意瞬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给予一个刺激流,刺激流有两个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在呈现的刺激流出现了第一个目标刺激时对第二个目标刺激没有做出反应处理的缺失反应现象。 Broadbent等人在实验中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当两个目标单词在soA(StimulusOnset Asynchrony,刺激启动异步性)是80ms时,被试正确报告Tl或者T2,但是不能同时正确报告Tl和T2。随着SOA的增加,他们发现在第一个目标之后的400ms内,被试不但不能正确报告第二个目标,而且经常报告没有察觉到刺激流中有第二个目标[1]。 注意瞬脱现象这个词汇是由Raymond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中命名的,他们在Broadbent等人和eichselgartn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在字母刺激流中,在180~270ms时能准确辨认第一个目标刺激而很少发现第二个目标刺激,为此,他们为这个现象正式命名为——注意瞬脱现象(Attentional Blink,简称AB),他们还提出了注意瞬脱的理论模型并得出了:不能用低水平的感觉因素来解释注意瞬脱现象;注意瞬脱现象不是记忆广度的限制引起的;第一个目标刺激必须被其他视觉刺激干扰才能产生注意瞬脱现象[1]。 2 注意瞬脱的应用研究 自1992年Raymond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相继的有学者对注意瞬脱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方面,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供了帮助。 刘建国对注意的瞬脱现象进行了较深的研究,他采用“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1.0版)”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一般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检测,发现,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现象比一般水平的散打运动员的程度较轻,注意瞬脱的时间也比较短,刘建国还发现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注意瞬脱现象也存在明显的群体性差异[5]。 肖随龙,徐鹤也是采用了“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实验法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注意瞬脱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虽然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没有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优秀健美操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的程度比普通大学生的程度要轻,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优秀健美运动员经历了中度注意瞬脱,普通大学生生则经历了完全注意瞬脱[9]。李永瑞则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也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注意瞬脱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的注意瞬脱现象进行了比较,也是得出了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群体的注意瞬脱现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 通过对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可以很好的了解运动员注意瞬脱的情况,教练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节省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等资源。 3 注意瞬脱的不同理论研究模型——争议与困惑 有很多的学者对注意瞬脱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对注意瞬脱现象进行解释,学者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各种独特的解释模型,下面是一些瞬脱现象解释理论的基本观点。 3.1两阶段模型 两阶段模型是由Chun和Potter两人提出来的。在两阶段模型之前,Broadent在1958年提出了注意门控模型(Atentional Gate Model)又称抑制模型(The Inhibition Model),他认为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由于受到人的类似“瓶颈”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加工能力有限制的限制,只有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以“全或无”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进而得到识别或存储,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8]。Chun和Potter通过实验研究认为,注意瞬脱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表征登记储存但可以迅速衰退;第二阶段则是以个瓶颈式的加工,如果瓶颈被第一个目标刺激占用则会出现注意瞬脱现象,只有当加工瓶颈处于闲置的状态时第二个目标刺激的特征才能进入第二阶段。 3.2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3.2.1相似理论(SimilarityTheory),又称干扰模型(The InterferenceModel)或竞争模型(Competition Model) Shapiro等人认为大脑预先建立了两个目标刺激的模版,进入短期视觉记忆的两个目标刺激必须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刺激模版相匹配,只有与模版相匹配的目标才能有进入短期视觉记忆,而且他们还认为,匹配程度越高,进入短期视觉记忆的几率越大,反之则越小。而且目标分配权重。匹配程度越大,被分配的权重越大。由于短期视觉记忆的资源有限,因此先进入短期视觉记忆的目标分配的权重较后进入短期视觉记忆的分配权重大,并且短期视觉目标的权重决定了这些目标输出短期视觉记忆的几率的大小,只有输出短期视觉记忆的目标个体才能报告出来[1]。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注意瞬脱的现象,就如我们所知的,人的注意资源不可能是无限的,而恰恰资源的有限性就可以解释注意瞬脱的现象,但是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只是注意到了注意资源这个方面,而没有更全面的考虑到个体的主观能动,或许这就是注意资源耗竭理论的不足之处。 3.2.2注意滞留模型 注意滞留模型也认为在刺激流中目标刺激的加工需要经历两种不同的阶段,注意滞留模型与两阶段模型是不同的,注意滞留模型认为是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两个目标刺激在竞争资源的时候,如果在第一个目标刺激加工完成前呈现第二个目标刺激,则会出现注意瞬脱现象即第一个目标刺激出现了滞留现象导致第二个目标刺激没有足够的注意资源来进行加工而导致处理的缺失。 3.3注意瞬脱容量有限性的神经机制 尽管关于注意瞬脱容量有限性有不同观点,但目前大多数神经影像学研究致力于探讨干扰条件下注意瞬脱容量有限性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产生注意瞬脱有两个必要条件:(1)第一个目标刺激必须被注意,(2)必须有干扰项来干扰对第一个目标刺激的辨认[4]。注意瞬脱容量有限性的神经机制认为,干扰项的干扰增加了个体将第一个目标刺激巩固到视觉短时记忆所花费的时间,从而使得第二个目标刺激进入意识的阻碍作用明显增强,达到在时间上的干扰,导致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注意减少从而产生注意瞬脱现象。注意瞬脱容量有限性的神经机制总结起来就是用时间的干扰来解释注意瞬脱现象的,确实,很多研究也表明,注意瞬脱现象的产生与否都与时间维度有所联系。 3.4暂时性失控理论 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认为迄今为止,约半数关于注意瞬脱的研究支持注意资源耗竭理论。这些传统的研究发现,两个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因素在注意瞬脱产生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个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增加,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辨认率明显增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支持传统理论的,另外半数的研究并不支持注意资源耗竭理论,DiLollo等人通过研究对资源耗竭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暂时性失控理论。他们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注意转换而引起的,意味着注意转换可引起系统重新设置,便于对刺激进行最有效加工。系统设置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据到达刺激的特性来调整视觉系统[3]。相比而言个人更倾向于传统的资源耗竭理论来解释注意瞬脱现象,因为确实时间对于人的注意及注意状态有很重要的影响,人的注意资源也是有限的,而暂时性失控理论认为的是由于注意的转换而引起的注意瞬脱现象,但是当刺激流呈现的时候,个体是处于高度的注意集中状态下的,注意资源也是有限的,个体就不得不全神贯注的专注于辨认当前刺激而没有时间或者资源去转换注意的,居于此,个人认为暂时性失控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注意瞬脱现象。 各学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及思考,但是各学者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所以现如今对注意瞬脱的解释仍存在争议,谢莺等人曾对注意瞬脱的产生机制作了研究,对短暂失控理论、延迟选择理论和传统的资源耗竭理论采用了实验法去加以验证,实验的结果表明,这三中理论都难以解释他们在注意瞬脱的基础上设计的实验中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界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困惑,确实,要真正的去了解和发现注意瞬脱的本质,还需要后人不断的努力。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学者们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各学者在相互学习、相互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提出了各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的机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注意瞬脱是大脑的一个功能缺陷的反映,而我们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模型虽然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想,但是更多的是学者们自己的假设,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的,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注意本质的一个探究即是对大脑的一个探究,所以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 4 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意义 我们人类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但是我们自身存在有很多限制,人类的生理极限永远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障碍,就如人类在就目前的生理水平难以拥有像我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对于注意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从时间维度对注意瞬脱进行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我们人类对我们自身认识最少的就是我们的大脑,而对注意瞬脱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大脑内在的运行机制,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所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现如今,注意瞬脱主要用来研究特殊运动员的个体特征,运动员注意瞬脱的情况也可以为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供参考数据,为教练员平时的训练计划也很有帮助,但是,目前为止对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对注意瞬脱现象的本质认识还不是很深,导致了难以将注意瞬脱现象运用到更广的领域,所以对注意瞬脱的产生机制及其本质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彭飞,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朱湘如,刘昌,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和理论解释,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 (3) 328~333 (3) 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心理科学2008,31(3):751 (4) 邓晓红,周晓林,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508—510 (5) 魏子瑜,注意瞬脱现象加工机制的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王玲玲,注意瞬脱的冲突控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杜峰,张侃,葛列众,刺激持续时间对注意瞬脱影响的实验分离现象,心理学报 2004,36(2):145~153 (8) 汪筱,注意瞬脱现象中的完形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肖随龙,徐鹤,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之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7月第31卷第4期 (10) 谢莺,罗婕,钟小丽,蓝婷,段瑞莹,对注意瞬脱的延迟选择理论的检验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9月第27卷第3期 (11) 刘建国,高水平竞技武术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其项目差异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 42卷第6 期 (12) 刘建国,不同运动级别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8第5卷第8期 (13) 刘建国,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初步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9月第3卷 第9期 (14) 刘建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8年(第44卷)第6期 (15) 李永瑞,乒乓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其心理选材意义,体育科学,2002年7月第22卷第4期 (16) 王俊法,刘建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 (17) 李永瑞,梁承谋,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沈阳体育学院基础部,北京体育大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