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圣”孤独人生和滚烫灵魂的标杆之作|《杜甫传》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来自:好读文化
组长
2023-09-05 15:51:06
北京
大家好,这里是好读文化豆瓣Club,前段时间《长安三万里》引发热议,在影片的结尾,高适与童子的一段对话令人回味不止——
“有些诗,我读不懂。”
“以后会懂的。”
没错,这句话,去马路上随便问一个70后、80后或者90后,都会感同身受。
读书时,我们对课本上出现的那些古诗词毫无感觉,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背诵,甚至还有些厌恶。
直到成年后,仔细咂摸,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对仗工整的字句看似简洁,实则蕴含了千般滋味,万种情感。
其中,杜甫的诗尤为特别。
比如,很多人长大之后才发现,杜甫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酣畅。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读书时,对杜甫只有“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印象?“三吏”“三别”都是以悲苦而著称,始终带有沉郁、忧伤的情调。杜甫这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难怪有人说,看完《长安三万里》,最遗憾的是少年杜甫惬意灵动,最终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
实际上,杜甫一生的转变,都被冯至明明白白地写在了《杜甫传》里。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本书的营销编辑陈可心老师为我们领读《杜甫传》,一起开启为期14天的阅读之旅。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的领读人陈可心(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99411597/),很高兴能带领大家一起共读《杜甫传》。

为什么要共读《杜甫传》?
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时代。
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病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
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
但是我们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
因为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我们。
翻开这部诗人写给诗人的心与心交谈的传记,透过冯至笔下情真意切的文字,感受杜甫那颗始终滚烫的心。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杜甫传》
共读时间:9月13日 — 9月27日
领读人:陈可心(《杜甫传》营销编辑)
答疑&主题讨论时间: 9月27日 当天晚上 7:00 - 8: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两次主题讨论&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主题讨论&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同时,本次共读还会在评论区发布1次主题讨论,并注明【主题讨论】的前缀,你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更为聚焦的讨论;
我会在 9月27日当天晚上 7:00 - 8:00 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参与主题讨论。
9月27日主题讨论:我眼中杜甫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3位朋友送出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获奖图书《另一个女孩》各1本。
-
春与 2023-09-14 00:16:43 江苏
9.14 在同谷县时,他穷困到了极点,每天在山谷里拾橡栗充饥,把一柄挖掘黄精的长镵托以为命,但是这时他写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把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他引喉高唱,不管唱得多么凄凉,他也不放弃希望,唱到第六首歌时,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 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
-
77 2023-09-14 19:28:28 辽宁
2023.9.14:【第二章】:童年的杜甫生活在一个敞开门户相对开放的社会,当时所有外族的文物,无论是美术、建筑,以及服装用具,只要传到中国来,都足以促进中国自己文化的发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他的才华被人发现,这个时候,他有才华也有识得他才华的伯乐,但他依然是那个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孩子。
-
77 2023-09-15 21:34:09 辽宁
2023.9.15:【第三章】:杜甫弱冠之年开始长达十年时间在吴越和齐赵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一方面游山玩水一方面结交官僚为自己的科举铺路。在24岁那年第一次进士考试失败,但年轻的他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不可一世并没有把这次失意放在心上。青年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他有裘有马,允许他用放荡与清狂来鄙视人世的庸俗,可是却没有能够使他放开眼睛直视现实的生活。
-
大骏马 2023-09-15 23:08:07 江苏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我们给杜甫贴上一个格式化的标签,“为人民呐喊的伟人,人民诗人,诗圣”。那我们很难感受到杜甫的人格魅力,但我们如果把杜甫当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那么我们就会被深深的震撼——我至今无法理解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经历什么,人格才能升华成这样子
-
77 2023-09-16 21:54:10 辽宁
2023.9.16:【第四章】:这个时候社会的富庶与交通的发达在诗歌里渐渐养成了一种浪漫的风格,求仙也成为一时的风气。十年的漫游对杜甫事业的前途并没有帮助但在旅途中结识了很多朋友。在33岁这年,杜甫遇到了他诗中常提到的朋友李白,他们一起寻仙访友,度过了一个浪漫的秋天,东蒙山一别后再未相见。但终其一生,杜甫都在思念这个朋友!我们在他的诗里也读出了他的深情!
-
77 2023-09-17 20:32:43 辽宁
2023.9.17:【第五章】:杜甫35岁时到了长安,在繁华之外还看到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他来长安为了谋求官职,但这个梦想因李林甫的忌贤妒才而破灭。家道中落生活所迫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穷困潦倒的这段时间多亏了朋友们的帮助。因家族影响,他无法放下对仕途的执念却一直向往自由洒脱的江海人士。像极了理想很丰满却被现实反复捶打的当代年轻人!
-
77 2023-09-18 06:58:20 辽宁
2023.9.18:【第六章】: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开始流亡生活,诗人也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幸得亲人友人相助,得有落脚之地。马嵬坡兵变李亨即位时,杜甫只身北上准备投奔,但不幸被胡人俘虏,一年后杜甫顺利出逃投奔肃宗(李亨)。被任命为一个有名无实的从八品谏臣,在援救房琯时言辞激烈,被肃宗下令审讯,后被张镐营救,侍御吴郁在处理间谍问题时得罪权贵被贬,杜甫本应为他辩白,但刚受房琯事件打击,不敢多说一句。虽在讽谏上受了挫折,但他大肆举荐贤能,还就每个人不同的身世与交谊的深浅来提醒他们在这紊乱时代中应负的责任,并且指出那些地方在国防上或财政上的重要性。短短的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忠实于他的职责,肃宗看他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物,命他离开凤翔回乡探亲。路途中,他看见自然界里的草木都结了果实,而他自己46年的岁月,却依然是毫无成就,不禁感慨生命的无常。
-
77 2023-09-19 11:47:00 辽宁
2023.9.18:【第六章】: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开始流亡生活,诗人也从浪漫主义过渡 2023.9.18:【第六章】: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开始流亡生活,诗人也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幸得亲人友人相助,得有落脚之地。马嵬坡兵变李亨即位时,杜甫只身北上准备投奔,但不幸被胡人俘虏,一年后杜甫顺利出逃投奔肃宗(李亨)。被任命为一个有名无实的从八品谏臣,在援救房琯时言辞激烈,被肃宗下令审讯,后被张镐营救,侍御吴郁在处理间谍问题时得罪权贵被贬,杜甫本应为他辩白,但刚受房琯事件打击,不敢多说一句。虽在讽谏上受了挫折,但他大肆举荐贤能,还就每个人不同的身世与交谊的深浅来提醒他们在这紊乱时代中应负的责任,并且指出那些地方在国防上或财政上的重要性。短短的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忠实于他的职责,肃宗看他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物,命他离开凤翔回乡探亲。路途中,他看见自然界里的草木都结了果实,而他自己46年的岁月,却依然是毫无成就,不禁感慨生命的无常。 ... 772023.9.19:【第七章】: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这一年杜甫仍在长安任职拾遗,过着闲散谨慎的官吏生活。后受房琯牵连离开长安,这对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对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再次回到人民中去。在被外族侵略的时期,朝廷搜刮物资,乱征兵役,人民困苦不堪。杜甫内心充满矛盾,这矛盾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不可能对于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还依然压榨人民。他的诗一边为人民的疾苦痛心,一边又安慰鼓励参军的青年。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来安慰这一家人了。这首诗被后世广泛流传,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
77 2023-09-20 09:26:42 辽宁
2023.9.19:【第七章】: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这一年杜甫仍在长安任职拾遗,过着闲散谨慎的 2023.9.19:【第七章】: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这一年杜甫仍在长安任职拾遗,过着闲散谨慎的官吏生活。后受房琯牵连离开长安,这对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对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再次回到人民中去。在被外族侵略的时期,朝廷搜刮物资,乱征兵役,人民困苦不堪。杜甫内心充满矛盾,这矛盾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不可能对于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还依然压榨人民。他的诗一边为人民的疾苦痛心,一边又安慰鼓励参军的青年。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来安慰这一家人了。这首诗被后世广泛流传,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 772023.9.20:【第八章】:在杜甫的一生,48岁(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这一年他饱受战乱贫穷疾病困扰,但他的诗依然关注着与他相比更贫苦的百姓。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
-
77 2023-09-21 10:38:32 辽宁
2023.9.21:【第九章】:759-762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草堂,辛苦打理,一点点安顿下来过了一段闲散生活。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内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但他没有沉浸在安逸里,看到暴风雨他想到天下寒士,看到生病的树木,他想到社会的病象。杜甫在当时不只在政治上,就是在文艺界里也是处在被人误解、被人否认的地位。所以他的诗没有在当时的诗选中流传。虽然修建草堂后生活安逸一些,但还是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生活,为了口粮还是得给“强将笑语供主人”。但好在有朋友们的资助,让杜甫倍感安慰。
-
77 2023-09-22 18:07:08 辽宁
2023.9.21:【第九章】:759-762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草堂,辛苦打理,一点点安顿下 2023.9.21:【第九章】:759-762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草堂,辛苦打理,一点点安顿下来过了一段闲散生活。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内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但他没有沉浸在安逸里,看到暴风雨他想到天下寒士,看到生病的树木,他想到社会的病象。杜甫在当时不只在政治上,就是在文艺界里也是处在被人误解、被人否认的地位。所以他的诗没有在当时的诗选中流传。虽然修建草堂后生活安逸一些,但还是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生活,为了口粮还是得给“强将笑语供主人”。但好在有朋友们的资助,让杜甫倍感安慰。 ... 772022.9.22:【第十章】:762年东西两川以及山南西道由于文官逸乐、武人跋扈,人民的负担一天比一天沉重,在无法忍受时,到处都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互相争夺杀戮,最典型的就是徐知道趁着严武不在,占领成都,屠杀民众。政府方面的官军,往往比叛变者更无纪律。763年,史朝义缢死,安史之乱才算平复,杜甫听说做了这首广为流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这胜利也只是昙花一现,回纥帮助中原收复后,他们肆意妄为到处抢掠。这段战乱,国内政治上、军事上的变动,不管近在眼前,或远在千里,都在杜甫这里得到回声,反映在他的诗里,有时详于其他的史籍。期间杜甫为了衣食,陪官令宴会,也观赏了一些山水但虽在山水中游走,迫于饥寒他一直在怀念成都草堂。严武回成都任职,杜甫结束这两年的流浪,决定回成都草堂,也算是实现了他的心愿!
-
77 2023-09-23 17:30:42 辽宁
2022.9.22:【第十章】:762年东西两川以及山南西道由于文官逸乐、武人跋扈,人民的负担一天比一 2022.9.22:【第十章】:762年东西两川以及山南西道由于文官逸乐、武人跋扈,人民的负担一天比一天沉重,在无法忍受时,到处都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互相争夺杀戮,最典型的就是徐知道趁着严武不在,占领成都,屠杀民众。政府方面的官军,往往比叛变者更无纪律。763年,史朝义缢死,安史之乱才算平复,杜甫听说做了这首广为流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这胜利也只是昙花一现,回纥帮助中原收复后,他们肆意妄为到处抢掠。这段战乱,国内政治上、军事上的变动,不管近在眼前,或远在千里,都在杜甫这里得到回声,反映在他的诗里,有时详于其他的史籍。期间杜甫为了衣食,陪官令宴会,也观赏了一些山水但虽在山水中游走,迫于饥寒他一直在怀念成都草堂。严武回成都任职,杜甫结束这两年的流浪,决定回成都草堂,也算是实现了他的心愿! ... 772023.9.23:【第十一章】:764年严武回成都任职,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过耕种的生活,但严武反复劝说举荐,6月杜甫任职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离开了草堂。唐代幕府的生活都是天刚亮了便入府办公,夜晚才能出来,杜甫因为家在城外,便长期住在府中。西川节度使署里的人事也很复杂,为保全自己的地位那里的文武官员彼此都勾结阿谀。杜甫在幕府里与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生活单调心情忧郁。他的身体也越发衰弱,朋友也不断的丧亡。765年正月,请辞回到草堂,但同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再次被迫离开草堂。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
77 2023-09-24 11:41:34 辽宁
2023.9.23:【第十一章】:764年严武回成都任职,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过耕种的 2023.9.23:【第十一章】:764年严武回成都任职,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过耕种的生活,但严武反复劝说举荐,6月杜甫任职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离开了草堂。唐代幕府的生活都是天刚亮了便入府办公,夜晚才能出来,杜甫因为家在城外,便长期住在府中。西川节度使署里的人事也很复杂,为保全自己的地位那里的文武官员彼此都勾结阿谀。杜甫在幕府里与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生活单调心情忧郁。他的身体也越发衰弱,朋友也不断的丧亡。765年正月,请辞回到草堂,但同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再次被迫离开草堂。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 772023.9.24:【第十二章】:严武死后,蜀中大乱。杜甫766年4月到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767年3月,柏茂琳把州西的西瀼溪以西的四十亩柑林赠给杜甫,同时仆人的数目也增加了,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山城与世隔绝,生活平静,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写了不少长篇。但身体时好时坏,病痛缠身,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在这情形下,杜甫两年内也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他渴望国家能够得到真正的统一,所以766年十月,代宗生日,许多节度使入朝祝寿,767年10月击退吐蕃都让杜甫十分高兴,觉得国家统一越来越近了!他始终心系国家!
-
77 2023-09-25 06:04:35 辽宁
2023.9.24:【第十二章】:严武死后,蜀中大乱。杜甫766年4月到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767年3月, 2023.9.24:【第十二章】:严武死后,蜀中大乱。杜甫766年4月到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767年3月,柏茂琳把州西的西瀼溪以西的四十亩柑林赠给杜甫,同时仆人的数目也增加了,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山城与世隔绝,生活平静,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写了不少长篇。但身体时好时坏,病痛缠身,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在这情形下,杜甫两年内也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他渴望国家能够得到真正的统一,所以766年十月,代宗生日,许多节度使入朝祝寿,767年10月击退吐蕃都让杜甫十分高兴,觉得国家统一越来越近了!他始终心系国家! ... 772023.9.25:【第十三章】:768年正月,杜甫离开成都来到荆州,本想从友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因他年老体衰等原因他得到的帮助很有限,不得不离开荆州去投奔韦之晋,但769年夏天韦之晋在潭州去世了。 杜甫到处碰壁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770年冬天,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伟大诗人的一生落幕了。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丧乱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担受的一切痛苦。杜甫虽年老体衰诗风大不如从前,但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
-
77 2023-09-26 10:31:05 辽宁
2023.9.25:【第十三章】:768年正月,杜甫离开成都来到荆州,本想从友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因 2023.9.25:【第十三章】:768年正月,杜甫离开成都来到荆州,本想从友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因他年老体衰等原因他得到的帮助很有限,不得不离开荆州去投奔韦之晋,但769年夏天韦之晋在潭州去世了。 杜甫到处碰壁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770年冬天,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伟大诗人的一生落幕了。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丧乱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担受的一切痛苦。杜甫虽年老体衰诗风大不如从前,但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 ... 772023.9.26:【感悟】:每天一章,14天读完了这本《杜甫传》,每天的章节总结梳理和感悟,让我静下心来感受这个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从前觉得他伟大是因为课本和老师说他伟大,现在觉得他伟大是品读了他的一生后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伟大。 杜甫的悲剧,是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杜甫面对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的诗篇。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时而歌颂,时而讽喻,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歌颂与讽喻都失却作用时,他只有梦想唐太宗时代的再现,但这是不可能的。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能避免的悲剧,尤其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是它的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不禁感慨,生不逢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