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管理|语言只在显意识层面起作用,玩儿感觉的才是高手
来自:心可溯源

最近很迷谢小树哦,她在直播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动脑筋,要多用感觉,玩儿手段的都是普通人,玩儿感觉的才是高手”。
确实如此,其实没有什么比感受传递的信息更准确了,在精神分析里有句话就是“理智是用来防御情感的”,当我们使用理智和道理去传递信息的时候反而削弱了感受的传递,也就削弱了我们真实想要达到的效果。
就好比:比起去劝一个人开心,告诉他快乐的意义,跟他解释不开心带来的危害,不如直接讲个笑话逗他开心,因为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能传递“我真心希望你能快乐”这个信息的。(笑话本身的力量不大,大的是心意)
包括情侣之间表达思念,表达收到礼物时的欣喜,你去学再多的话术,都不如你早早的到场等待眺望对方的样子,或者你挽着对方的手臂亲一下脸颊说“我很喜欢”,传递的信息准确。(这就是为啥那些挽回号教你写挽回小作文,几乎没用,因为长篇大论传递的最多的感受就是“焦虑”、“入侵”、“渴望改变对方想法的控制欲”😂)
特别是在育儿方面感受的传递也是远远大于信息灌输的效果, 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话: “在育儿方面,比起父母学习什么育儿知识,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因为无论家长说什么,他们不经意的行为传递出的内心的真实信息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
就比如:一个看到毛毛虫尖叫、绕道走的妈妈 ,后面无论再怎么讲道理,让孩子不要怕毛毛虫,孩子get到的绝对是感受层面获取的信息,那就是“毛毛虫非常的可怕”。
还有父母是社交讨好型的,那么无论他们再如何给孩子解释“我们是以和为贵、尊重别人的”,其实从父母退让、和遇到委屈也退缩回避的态度中,孩子感受到的一定是“社交是一件让人有压力的事,他人并不友善”。
包括学习方面“孩子和学习的关系,就是父母和学习的关系”这个话题,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催促,表面上看上去父母是很重视孩子学习的,催促学习的背后这件事就已经变成了“艰难的任务”,说明父母也觉得这件事是艰难的,是需要透过催促才能坚持的事,这里面已经体现了父母本就对学习没有好的印象,孩子自然很难在催促中真的爱上学习。
感觉带来的信息很多时候超过了语言层面, 所以要保护你的感觉,不要忽略你的感受,那里面有很多真相,你的感受越灵敏,你做出的判断就越准确,这就是传说中的“第六感”。
———————————
对了,关于跟着感觉走的,对于有情感解离的朋友,确实不太适用,因为长期因为某些原因造成感受断层,和感觉方面的判断力失去链接,因为感受不只是感受,而是很多经验的累积组成
前段时间就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篇《情感解离“因为没有感受我就不会受伤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530007/?_i=9474726902abe63&dt_dapp=1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家庭家族|我发现那种能谈长期恋爱的,最后很快走入婚姻的女... (你的父亲)
- 社会规律|国人爱插队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六个夏天)
- 社会规律|我发现国内只有两种新闻 (望穿秋葵)
- 家庭家族|我发现亲情会蒙蔽利益交换的本质 (12341)
- 我发现职场中能力弱或背景弱且想急切证明自己的人,最在意tit... (宝妮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