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来自:党浩恩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61058/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一书是三年前我在郑州的河南省图书馆看到的.199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小星. 书中搜集了大量记载和目击者的证词,证明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 此书精彩之极令人不忍释卷,初一看到即被内容吸引,用了一天时间在图书馆通读全书.但该书却没什么名气,也始终不见再版,实在令人遗憾. 有了电脑后,在网上搜索此书也是信息寥寥,只见到一位网名为"伸伸胳膊腿"的网友为此书写了篇文章:《一本被遗忘的力作》。当时我也做了转载. 昨天去图书馆借书,又想起此书,今天早上还在寻思过两天还掉手头的书再去找找,谁知中午就见有网友给我留言问及此书,干脆不再拖延,下午去图书馆查了一下,可惜该书已于三年前被图书馆转赠它处. 又去伸网友的博客看了看,才知道关于此书和作者又有了新的情况,现将伸网友的文章转载于此,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如有出版社的网友看到,能将此书再版是再好不过. 目前情况下,只有大家多去旧书摊,多去各自地区的图书馆找找,如果是大城市的大图书馆当然更好. 网上,淘宝没有,孔夫子两家有卖,但都已售完.刚才还找到两个网站有,但都是复印本,复印倒没什么,问题是价格比较贵,要85元,手头宽裕点的各位可以考虑. http://bookstore.china-designer.com/1641304.html#ClickButton http://www.shufuman.com/book3290502 一本被遗忘的力作 伸伸胳膊腿 马小星的这本《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早有为它写点什么的打算。屈指算来已经六七年光景,仍然未能下笔。 原因有二。一则以为如此佳作无需再多罗嗦;二则数年以前该书就已经很难寻的得,竟无机会再读。单凭印象难免误导读者。谁知新世纪六个年头下来,该书也未有再版的意思,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一本书出版之后寂寞到如此地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想来可能是一那位作者一则并非学术体制中人,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学者吧,自然没有师长同僚乃至于门徒为之鼓噪;二则出版时间稍早,书界包装之风尚未成型,缺乏媒体造作也就难有眼球效应。加之本书观点以及路数和学界主流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无人问津。 尽管如此,多年下来本书的内容一直留在我脑海中,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凸显处其写作思路的可贵。尤其是耳濡目染着周遭太多不着边际貌似公允的议论。“龙”这个话题,越来越成为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的大杂烩,虽学界泰斗往往亦不能免。 由于原书不在手上,只能凭记忆说说大致的内容。通过多年前一桩东北黑龙目击事件的调查,马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龙是否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作出这种猜测的理由是: 1. 作为古来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生物形象,龙有着相对一致习性的描写,如深藏,涉水、飞腾; 2. 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文献几乎一直将其作为真实的生物描述,并非神仙鬼怪之类; 3. 十二生肖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动物形象,龙似乎也没有理由例外。 马氏并没有停留于发挥敷衍假说,而是根据这些猜想,开始其考证。他查证了大量古今资料,特别是大批的方志,笔记等等。列出古今大量关于龙的目击描述,从而一个关于龙的描述结构浮现了。 1. 多雨之日,空中坠龙; 2. 龙困于陆地,大众搭棚浇水活之; 3. 雨水但兴,龙腾而去。 由这个故事叙述模式,作者考察了其生物原型。论证了这种生物不可能是已知的某些生物,如蛇、鳄鱼等。就此,作者的结论是: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活习性,随着自然环境变迁越来越希见,成为了一种未明的动物。 民国以来,以“古史辩”为代表的史学观点一般认为,龙是多种动物形象想象组合的图腾符号。其理论基础的为现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几乎已经成为学界通说。近年所谓新观点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取舍而已。(映象中最近的一个似乎是何新80年代的著作。)作为学术研究,组合说的优势在于,解释力强,弱点在于几乎没有任何实证手段和本来意义上的文献支撑。几乎成为一种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戏论。马氏此书的思路是从具体到一般,从田野调查到文献考证,其方法可证实、可复制、其结论可证伪。无论其结论正确与否,都是一种良好的研究范式的例子。在如是框架下,进一步进行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将不难获得更加圆满的解释。可惜,数年下来,该书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书本身也成绝版,一册难求。令人不解。《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就此成为了一本被遗忘的力作。 好书不会被遗忘:再记马小星和《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http://www.klaaswang.cn/?p=155#more-155 伸伸胳膊腿 好书不会被遗忘。对于新世纪的大多数读者来说,《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是陌生的。因为书店里早已找不到它的踪影,图书馆中寥寥的几本也大多躺在不起眼的角落。多年前阅读的兴奋至今犹在。而始终未能得一册常在书斋。 带着这种遗憾,关于这本书的记忆随光阴渐去,太多的细节已经模糊的只剩下些许痕迹。但每每”学者”、”大师”们就龙的主题了无新意地侃侃而谈,坐而论道,都呼唤起我对这本书的记忆,从心底为这本力作的默默无闻而愤愤不平。 去年8月,在网志上写下一点文字(《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一本被遗忘的力作),以表自己对于这本奇书命运的叹息。当时的想法是,”一本书出版之后寂寞到如此地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理由只能是一个,在一无”主旋律”背景,二无商业”炒作”;三无”师友”捧场的情况下,岂不就是如此吗?我的猜测得到印证并不容易。因为关于《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及其作者马小星先生,几乎没有任何讯息。 就在昨天,我欣喜发现了马小星先生同事钱玉林先生的留言,使得我们对于马小星多少有了点了解。 作者马小星曾经是位于上海的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资料工作人员,一个青年,我的同事。他好像是出身于一个出版界干部的家庭,个子不高,爲人谦虚好学。但后来他就不上班了,因爲他有残疾,腿部有毛病,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因此属于”长病假人员”。大概他自己在家写作研究吧,我们一般编辑也就看不到他的身影,对他了解的人很少。以上说的是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那时他不过二十来岁。他后来出版了《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我也买到一本,读了很令我惊奇,这是有关”龙”的一本有价值、有趣味的着作,值得继续探索研究,是没有疑问的。 祝愿他生活得好,有新的书问世! 退休编辑 钱玉林 07.5.11 从钱先生的留言里,我得到了理解作者的几点线索。 1.作者的职业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资料工作人员),这解释了马先生为何能在书中的论证中熟练使用大量史籍、地方志材料,并加以考据,阐释。 2.由于身体上病患,作者长期病休,使得其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心力,为其观念小心地加以文献论证。在80年代末的熙熙攘攘中独自埋与故纸堆。 3.作何著书之时,方是不满三十岁的青年,思路开阔,敢说敢想,在新闻素材的线索上,进行了扎实的学术实证研究。 这三点线索,正好印证了我的猜测。因为长期病休在家,做独立研究,所以不是”主旋律”的应景之作;因为作者年资尚浅,不可能有机构的”炒作”和”师友”的捧场,其人其书也就渐被遗忘。 好书不会被遗忘。钱玉林先生也许和马先生并无太多的私人交谊,但诚恳的告诉我们”这是有关”龙”的一本有价值、有趣味的着作,值得继续探索研究,是没有疑问的。”同样,早在去年9月,香港的曾志豪先生以一种的激越的情怀留下了他对马先生此书的感怀。 你好﹗﹗我很激动﹗我是香港的网友﹗在读大学时已经看了马小星这本着作﹗我看了已经着迷,并深深为其所论述的根据折服,他述说的「黑龙目击者」曾令我激动得差点想哭,因为龙啊,竟然真的曾存在于世﹗﹗我一直在网海找寻关于马小星其人其事,却是查无音讯,甚至好像无人曾读过此书。想不到,今天在网海找到你的留言,简直是相逄恨晚﹗﹗有时间多多联络﹗为了未明的动物而奋斗﹗﹗ 曾志豪 - 2006年09月05日 @ 9:05 时人常常抱怨学者稀少,大师凋谢。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得一现。在人们努力追忆失去的黄金一代学人的时候,谁又能有慧眼识得身边的金玉良材?看着暴得大名的一个接着一个的”说书”教授和”作秀”文人,我并不为马先生”迷”一般的背影而惋惜,藏之名山,以待后人,又有何不好呢。 好书,不会被遗忘。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只读书的读书群 (最近比较樊女士)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
- 高质量读书写作交流群(长期有效) (猪之巅)
- 读书搭子三缺一 (工作到半叶同志)
- 找有输出欲的书友 | 有年龄要求的读书平台 (无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