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思想體系框架雛議(十六)
Jimmy Tsou

「本體論」在處理「本體」的議題,儒家的主張是「大始」,道家的主張是「無與有」,佛家的主張是「空與有」,西洋哲學的主張則是「本質與形式」。「存有論」在處理「理型」的議題,儒家的主張是「性體」,道家的主張是「玄體」,佛家的主張是「同體」,西洋哲學則以概念三元素「個體、總體、關聯」作為處理對象。
由「本體論」到「存有論」是「生」的過程,易傳以「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來詮釋此一過程。儒家以「大始」或「無極」來表示「本體」,而將由「本體」生出的一「實體案例」(instance)稱為「性體」。「性體」是能自我實踐的真實的存在,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則在處理「性體」與「性體」之集合所形成的「群體」間的關係。
道家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詮釋由「本體」至「存有」的過程,道家稱「本體」為「無」,稱「存有」為「有」,故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家同樣有「繼承」的概念,但將「繼承」的過程稱為「玄」,故生出之「實體案例」稱為「玄體」。
佛家認為生之過程為一隨緣過程,主張「緣起性空」。佛家稱「本體」為「空」,稱「存有」為「有」或「色」,將「本體」與「存有」視為同一,故曰「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此種主張新儒牟宗三稱之為「一心開二門」或「二重存有」。佛家主張去除「個體」的「自性」,強調「同體」的「佛性」同樣是因為主張「本體」與「存有」同一的緣故。
西洋哲學將第一因「本質」與第二因「形式」所形成的「物自身」視為「本體」,「物自身」為所有「範疇」的全集,在概念上與儒家的「大始」,道家的「無」,及佛家的「空」具有相同的意涵。至於西洋哲學的「存有」則是以「思想體系」的概念來表現,包括個體、總體、及關聯三要素,此三要素與道家主張「道之生」的過程,即「一」為「個體」,「二」為「總體」或「集合」,「三」為「關聯」則是相契合的。
佛家所謂之「般若智」為能見「眾生之性」的智慧,道家所謂的「玄智」為「無中生有」之智慧,而儒家所謂的「性智」則是領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智慧。西洋哲學主張「智的直覺」,是由「存有」覺察宇宙現象的智慧,即由「有限」覺察出「無限」。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是把「智的直覺」劃歸給上帝,上帝代表「無限心」,「聖心」才是「無限心」,「人心」則是「有限心」,「智的直覺」一定是「無限心」,「無限心」即佛家主張之「無自性」。人是有限的,但可以透過「無限心」圓滿體現「本體」之完美,即成「聖」、成「佛」、成「真人」。佛家主張「轉識成智」就是能體會眾人之心之「般若智」,即以有限體現無限的頓悟成佛之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国古代潜规则的整体结构 (汤圆)
- 批判平庸 (卡哇伊蝶死捏)
- 科技狂奔,灵魂何处安放? (成迦)
- 很有意思的一套书 (是美在呼唤)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