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一个疏离型回避的自白
来自:费尔巴哈的寂寞
并不特指所有的回避,只是个人的感受,个人疏离型回避(程度深)。
最近看了一本书《藏珠记》,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十分符合本人的心境。引原文如下:
而要我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也除非我爱到发疯。可我这个疯更不可以随便发,这个疯我发不起,因为发这个疯我会死,所以我一定得明察秋毫,锱铢必较。所以如果那人有一点点不妥:身高,长相,谈吐,身份,气度……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不对劲,我就会退缩回去。就这么着,我退缩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把自己退缩成了一个纯粹的孤家寡人,理智几乎淹死情感,孤僻自私深入心机。对这个有好感,对那个有兴趣,但骨子里最爱的必然还是自己。只要想到和这个人好就会害怕,我就想在没开始时便远离他,在开始之后便抛弃他。无论他如何风采翩翻然颠倒众生,我都可以斩断情丝,相舍江湖。
这里暂且不讨论作者的想法以及书中主人公的类型,就现实而言,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我这个疏离型回避的自白书。
以前看过本组的一篇文,我觉得说得既对也不对。
其中对的部分“回避有两个人格,一个是小孩,一个是独立的成年人”。
就我自己而言,我感觉好像真的是这样。当我自己一个人或者和安全圈里的人呆在一起时,我似乎真的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孩,可以随心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用看眼色,不用调动全身感官观察身边的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解放,大多数人可能都很难理解这种感受对于回避的重要性,就像《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帕德里克无法理解科尔姆一样。毕竟广大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理解是一种普遍境况。
当回避戴上假面具,努力扮演好独立的成年人时,则成了另一番景象。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写得好累,有时间更)
不对的部分,“回避就是很渣,永远也学不会爱别人。”
作为“孩子”的回避,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回避不会大哭大闹,不会向他人索取,虽然内心时刻会想要他人多照顾自己。同时,回避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多是具体的行动。
作为“成年人”的回避,一般工作是最重要的,慕强,讨厌虚伪浮夸的人。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写得好累,有时间更)
回避究竟是什么人呢?其实我也说不清,不过有些明显的特质还是能归纳出来的。
首先是亲情方面,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官方,无法很亲近,也无法割舍。融洽时,一两天联系多次;撕掉融洽幕布时,几个星期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父母在安全圈里情况则不同)
其次是友情方面,回避大多没什么朋友,且不喜欢拓展交友圈,朋友都是认识很多年的,有自己的安全圈朋友(不超过三个人)。
最后是爱情方面,回避是非常爱憎分明的,对于不喜欢的人,绝对是直接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厌恶,这种厌恶是周围的人能够明显感知到的,通常做法是不和讨厌的人说话或者远离。对于喜欢的人,也很明显。
特质终究是特质,不能完完全全代表每一个人,大多数人与回避的关系都与友情爱情相关,而这之中,爱情的比例又非常大。
实际上回避本身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大多数都极力控制自己,即“封心锁爱”,努力让自己不去对他人有想法,但人的荷尔蒙力量有时候真的难以控制,所以我们也会失控地对某个人产生好感,但回过头来想到可怕的后果又会及时止损,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
其实说实话,很多人喜欢回避,不也正说明了回避身上确实有很多闪光点吗?
真实。虽然有时候经常说些谎话,但回避对你表现出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在面对你这个人时,回避是真心对待。回避大多数和一个人交往时都是不以功利心来看这个人的。
等等等等等等(写得好累,有时间再更)
看组里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回避渣不渣的话题,我想以自己以及认识的回避为例来讲讲,先说结论吧,回避和渣不渣没什么关系。我一直觉得渣不渣这个东西只和人品有关,和个人的类型没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道德有问题,不管是什么类型都容易成为渣男渣女。
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回避,所以就辩解为自己正名,恰恰我属于回避,才更懂得回避和其心中的伤痛。
最后我想说,除非是一个人本身不好,否则怎么会故意去伤害他人,回避也不例外。人品的锅,回避担不起。
很久以前写的,删了一部分又加了一部分,才终于敢发出来,对不对的,全由各位看官评判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何判断一个人爱不爱你 (林树学长)
- 三十年恐惧型回避依恋,随便问 (Abb)
- 性魅力其实指的不是外在 (林树学长)
- 回避型其实很好判断 (林树学长)
-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人格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好梦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