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黄霄雲2023年广州演唱会
周易
参考视频素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N41167zX/
正好,一个月前。
我看视频显示,地点是中山纪念堂。类似这个格局和色调的室内场馆,我印象里在其他一些大中型城市里也见过,比如重庆有个人民大礼堂,容纳的人数也大致相仿,内部样式也很像。时代的印记哦!
这种场地的好处是声学条件比体育馆好一些,比体育场好很多,拢音,且容量适中,基本上坐在任何位置都能听清楚,温湿也好控制。不足是这类建筑结构的场馆容纳人数不可能太多(除非上升到大会堂那个级别,才能达到万人容量),一般的也就是三四千人左右,中型演唱会的规模,另外,这种场馆搭建舞台设施受限于原有的装修和空间,没有体育馆或体育场那么大的舞台布设余地,当然成本也会因此低一些。
黄霄雲这场演唱会使用的音响配置不是最顶级的那种,但也不错,不拉胯,她的唱功和这个场地的声学环境又都有利于声音传播,所以听感上,比不少所谓的顶级音响配置的演唱会还强些。这里头,唱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的都是辅助、次要因素。音响再好,发声技术差,声音憋在嗓子眼里,现场观众照样听起来费劲。
黄霄雲的演唱技术,以一个流行歌手而论,不但够用,而且过剩了,绰绰有余。倘分一点给梁静茹,Fish昨天就不至于上了个高位的“倒嗓”黑热搜。损有余而补鱼之不足后,黄霄雲的技术仍有富余量,可见多么富裕。
这首先肯定是好事,可是好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点隐患,后者我们等会儿再说。
“真羡慕那些由于唱功稀烂而不必担心技术过剩所带来的隐患的同行们呢!”这茶话可不兴说。
基本功扎实,受过系统的发声训练,在气息、音准、力度变化,以及中音区的质感、高音区的亮度上,一听就能感受到明显与业余出身的歌手不一样。我可以放心欣赏,不必提心吊胆。
而听某些基本功很差的歌手的演唱会,就比较难受了,我们都是心地善良的听众,总会担心这歌手他下一句会不会垮了啊,瞧这换气太忙了,别把人累坏了,真不省心啊,那就没办法“欣赏”了,我只能善意地边听边请求音乐之灵保佑这个可怜的孩子,不求唱好,只求他能坚持下去,完场就是胜利。
这时,通常就会有朋友质疑:黄霄雲在演唱会中也有一些音不准、气不够、换气声偏大,低音低不下去,还有换声点过渡时的失误、高音硬拽等失误啊,你为什么不提这些,还在吹她的专业出身、专业训练底子呢?她这不是退步、没练歌导致的吗?
这比较好解释。人不是机器,底子再好,专业背景再强,也会有失误。比黄霄雲大牌很多的世界级声乐大师,也有失误,甚至接连失误的时候,人家还是唱老本行——美声。黄霄雲是学美声的底子,现在唱流行,这两套体系不完全一样,有些东西还互相矛盾呢。学美声能帮助她解决我前面提到的那几种技术问题(此处不重复了),但不能包办所有,也不能确保完全不失误。
黄霄雲这是第一次办正式演唱会,头回自己撑场子,各方面经验不足,发挥有点拘谨和生涩,现场有瑕疵是合理的。何况她选的歌没有几首能划水的,技术上难点多,她唱得也比较复杂,变化多,转换多,她基本没有采取保守的唱法,细节处理上没缩水,自然是要冒风险的。唱疵些地方属于现场表演的正常现象,——没必要小题大做,揪着这些瑕疵说整场都差什么的,那是强行找茬的逻辑。
我们还是得看主流,看整体。这场演唱会整体表现如何?当然是很好的。亮点是主要的,出彩的地方是主要的。瑕疵是次要的。这个主次判断不能颠倒。不过,我们也不是要抹灭瑕疵,只说好的。如今华语乐坛,无论是新生代歌手,还是中生代、老前辈们,能唱到这个水平的,没多少。
年轻歌手有冲劲,也冲得动,才敢这么安排曲目、这么撑满了唱。等人到中年,可能会就部分换成保健休闲唱法了,歌曲也荤素搭配、轻重结合。
低音(相对黄霄雲自己的声音条件是低音)的虚、够不到、唱不准的问题,存在,这场演唱会里也不止一次没有唱好,这并不是,严格地说,不主要是因为她的技术不足或者发挥不好。我看有弹幕说她低音进步了,不管进没进步,反正这块肯定是她的短板。我判断,练不练也就这样了,没什么太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雷佳也是一样的问题,张靓颖也是,邓紫棋也是,哦对了,周深(他是男生,但唱的是近似于女声的音域和音色)也是,大差不差,都是,——现在低音也是她们的老大难,这场能不能常准,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还有九十分“光年之外”“全都是泡沫”。
因为,低音就是她们的先天条件之外的东西。别强求了。女高音歌手,有些音不是你们的,就别勉强。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你看,梅艳芳、徐小凤、德德玛,人家怎么不苦练高音啊?人家是女中音呗。干嘛非得唱很高?(玛丽莲霍恩和巴托丽这种女中音也冲高音而且是扎扎实实的高音的狠人是少数,她们分别是同时代的世界顶尖,几十年出一个的那种,咱没必要非跟她们比)
张学友,他怎么不上冲高音、下拼低音?因为他最舒服的音域就是 [中低音,中高音] 闭区间,高不了太高,低不了太低。他不强求自己扩展到不适合的音域,便不过度消耗嗓子,六十多岁还挺能唱的,不倒嗓。
的确,有些女歌手天赋异禀,我们戏称她们是“女全音”,高中低都能唱,但这本事首先靠天生,有那个嗓音条件,然后才是后天的练习。这都是特例。黑人女歌手里,出这种人才的比例要高一点,但也没有很高。白人女歌手里也偶有。亚裔女歌手里,其实也有,但比例更低。华语乐坛是低中之低,有个别女歌手技术超强,不是女全音的天资,也能硬生生练成女全音,纯属特例中的特例,不足为旁人借鉴,你想借鉴也借鉴不了。
黄霄雲不是女全音的条件。我建议就是把中音和高音的质量稳住,巩固好基本盘,就挺好了,很优秀了。低音,随缘吧。如果自己可以选歌,尽量别选主歌一开始进歌就很低的那种;实在身不由己,那就在个人演唱会或者其他表演场合,做个改编,把低音的句子重写,改编成中音的旋律,以自己唱着舒服为准。总而言之,尽量回避。做个聪明的歌手,扬长避短。这世上很少有全能者,大家基本都有自己不太擅长的类型,也没必要非得苛求自己哪样都行。
女高音唱不好低音,这不叫缺点,这叫正常现象。要求女高音唱好低音,与要求男中音唱好高音一样,都是提这个要求的人无理。自己要求自己呢?那没事了,自己承受。
邓紫棋有一首歌叫《倒数》还是什么来着,好像是她自己写的,我记不太清楚了,主歌部分全是比较低的,也没有很低,但对于她是比较低。我听过她现场唱,主歌唱的什么,完全听不清,就像压着嗓子在那里念经似的,非常糟糕,我旁边的朋友当时说“李宇春唱这段,没有可能都比她强?”我迟疑地说,“有可能吧……也许”;等到了副歌,回到她舒服的音区,邓紫棋一下就舒服了,瞬间做回自己,声音的力量也有,质感也有了,什么都有了,她当时脸上如释重负的样子,我看得笑出声来。何必嘛,自己写歌为难自己。邓紫棋已经是华语女歌手里音域比较广、技术比较强的实力派了,她勉强自己都没成功。
我们讲,好歌手应该不断提升自己。这个提升,主要指的是在可行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在音乐性上不断完善自己,还有加强人文修养,艺术表达得更有质量。试探自己的边界和极限,扩展自己的领域,这当然也很好,但要基于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大音乐家舒曼,钢琴天赋没有那么好,他非要强练,而且自己发明土办法,结果把手指练坏了。他把专注放在作曲和音乐评论上,成为史上留名的伟大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评论家。
高音歌手猛练中低音,压嗓子,把声带练小结的,也不是没有;中音歌手强冲高音,把声带唱小结的,那更是多。
小号嗓子的歌手,强行演唱大号嗓子的歌曲,把嗓子唱坏的,多多多,这在我国唱美声的圈子里,例子很多。
大号嗓子唱小巧的歌曲呢,如果是花腔,那很伤嗓子,相当于你开大卡车猛拐山路十八挖,你说费劲不费劲;如果不是花腔,就是一般的小抒情,你让一个大戏剧嗓来唱,倒是一般不伤嗓子,只是难听而已,宛如吕布绣花。
说这个,是因为黄霄雲在演唱会上的个别曲目里,有不适合她这个嗓子型号的段落。黄霄雲是轻型女高音,不要过多唱戏剧性太强的高音,一来力度不够,声音被拉得太纤细,表现力一般,二来也伤嗓子。轻巧的花腔,或是不需要加太多力度的小抒情吟唱,哪怕是高一点,也没关系,适合她,不太消耗嗓子。
以上都是非常基本的道理。其实用不着我说,黄霄雲自己肯定懂。非科班出身的歌手也许不一定都知道,科班出身的歌手应该是早就全懂的,尤其是央音的毕业生。对了,我指的是央音声乐专业的毕业生。汪峰是学小提琴的,他不懂,他把嗓子吼废了,以非常业余的方式唱废了。他不代表央音专业出身的歌手对声乐的理解水平。
※
我们先说说黄霄雲在这场演唱会上表现好的地方,再谈几点不足。那些不足是基于她已有一个很好的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换成一个基本面都做不到的歌手,我们是不会要求那么高的,你能把歌曲全头全尾地完成了,就谢天谢地了,谈音乐质感、谈人文表达、谈个性表达的提升,那都是多余。
【优点】
(1)几乎展示了华语流行音乐在声音表达方面(女性)所需的全部常用技巧。个别稀有技巧,以及与她的声音类型相差极大的技巧除外。
如果黄霄雲在这场演唱会上使用的各种技术,你也全都会,那么,你在成为优秀的流行女歌手的道路上,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了。你可以专心磨练自己的音乐表达了。
(2)完全摆脱了学美声出身的歌手唱流行的各种常见毛病。唱流行,就是流行味,而且是符合当代审美趣向的流行味。
除了学美声的,学民歌和音乐剧的歌手,唱流行歌,也需要克服很多在学校里养成的“专业习惯”。《声入人心》出身的大部分歌手唱流行,都不够“流行”。很多唱美声和民歌的资深歌唱家,唱流行也是没有流行味。习惯了,改不了。
有些勉强改成流行味了,但唱出来的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内地流行的那个老味道,也不太行。毕竟现在是21世纪的第3个十年了,受众的欣赏口味变了。你不能总是怀旧,偶尔怀个旧还行。
咬字要松,语气要自然,行腔不能端着,听起来简简单单的要求,对于学美声、民歌、音乐剧的科班出身的歌手,就是很难做到。
黄霄雲做到了。她不用美声技术的时候,她就是个纯粹的流行歌手,但美声的一些技术又能帮助她唱流行,帮了却没带出美声味儿来。这就很好。可能是因为她早年就立志走流行路,没一心锚绑在美声的大船上,学美声的同时,也没少唱流行。
(3)整场没有难听的歌,都还不错。选的一些歌我是第一次听,也没觉得是需要花心思、动脑筋才能理解、接受的。都很容易接受,听觉上,门槛不高。这在流行音乐领域不是坏事,尤其是一个年轻歌手,上来不要搞些“奇形怪状”的音乐,等你有了积累,再放飞自我不迟,这是前辈们、同辈们的经验之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血泪的教训。
(4)接触乐器演奏了。尽管演奏水平不高,但接触了就好,不求演奏得多么专业,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可以更进一步涉足创作和编曲。
流行音乐的写作门槛低。当然写好了也不容易,写出时代杰作来需要能力、灵感和运气同时眷顾。不过就正常写写,几乎没门槛,有小学六年级的音乐课基础,就能写歌。黄霄雲又有专业院校打下的理论基础,听过、唱过很多世界名曲,音乐品位总不可能比那些从小到大只听流水线歌曲的所谓“唱作人”差吧,写个符合平均出版水平的歌不难。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参与创作和制作,省钱是小,冷暖自知才得真舒服。
(5)已经能看出她的音乐审美的下限。下限也不会低于华语流行乐坛的平均线。上限呢?言之过早。
也就是说,黄霄雲将来在音乐上,只要不昏头,便不会给出太糟糕的表现,再怎么也能保住一个基本水准。而这个基本水准,已经是很多歌手的上限了。
这个话有点绕,不太好理解。我们举两个反例就好理解了。
比如荣浩,他的音乐审美的下限就很低,他可以低到抖歌的水平,只要有钱赚、有热度。
比如杨坤,他的音乐审美的下限比荣浩还低,“恐怖如斯”,再多听一句快被融化,再多听两句就会爆炸,不管走到那里,都会想起的人是你,油油。当然,他的音乐审美的上限,也没多好,顶多是华语流行乐坛的平均水平,可能还略低一点。
还有一个不是反例,是特例。被杨坤鄙视的刀郎,他的音乐审美下限是抖歌,上限是华语乐坛的最高阶。跨度之大,遍数整个华语乐坛没有第二例。最近开会也与一些同行在会间讨论他近年的几张专辑,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看法,很多有同感的人,大家在一件与己毫无利益瓜葛的专业问题上如此迅速地达成一致立场,有意思得很。以往,哪怕是讨论一个很有名的歌手,也总听到“吃老本”、“没意思”、“善意提醒,没听过就不要听了,剪指甲的时间也不能被如此浪费,千万别剩那么一点点倔”、“年纪渐长,总带耳机,听力下降得更快,那种歌不值得戴耳机听,笔记本外放已经是对它破格的尊重,卫生间听它可能导致便秘”等等不屑的真性情评价,俨然回到了19世纪舒曼的毒舌评论时代,——我在组里的音乐评论,批评的部分都只能算和风细雨、保健按摩的力度。众口齐赞的情况好久没遇到了,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种感觉很陌生,仿佛进了“托儿”的贼窝。再者,一般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常说这话。遇到相差不多的、同级别的歌手或者作品,我们很难观点一致地排出个高低座次,你说他好一点,有道理,我说另外一位好一点,也有道理。但要是相差明显呢,明显高呢,那只要是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大家都可以做出比较一致的判断,判断不出来漾银笑话。对于刀郎的作品的看法,有这么高度趋同的正面评价,证明不是高一点半点。
闲言少叙。
总之,一个歌手的审美下限高,我们听她唱歌比较放心。不必担心哪天突然打开播放器,被她的歌听闪了腰。
(6)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素和现场表现,黄霄雲的演唱会在歌唱这一项上,80分以上是肯定有的(按当代华语乐坛的标准)。90分有没有?差不多有。发挥得不好的歌,可能欠一点分数;发挥好的歌,可能提一点分数。求个平均,大致在这个区间上下浮动。
只说分数不直观,还得有个横向对比。我们都说歌唱这一项,其他的暂不论。
周深85-95分,张杰88-95分,林俊杰88-95分,梁静茹50-60分,周杰伦给个面子是70±5分,不给面子就是60±5分,薛之谦50-75之间波动,陈奕迅75-85分,张敬轩93-98分。随便列举几个。想到谁就提到谁了,没其他意思,就当个参考。这样,大家就有衡量了。
【不足】
(1)黄霄雲的唱法以及对歌曲的处理,还是有一些成名歌手的影子。
如果是一个学唱歌的学生,或者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歌手,学谁像谁,学一些优秀歌手的好方法、好处理,这是好事,说明你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强,机能和技巧不错,值得鼓励。
黄霄雲现在要走职业歌手的路,毕业虽不久,出道却也不短了,她在电视上露脸时年纪很小,那时就展现了潜质和能力。今年25岁,应该考虑得更深入,对音乐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过去。
这时候,再从黄霄雲的技术、通过技术实现的音色和腔体变化、对歌曲的转音和尾音处理、真假音过度等环节上,听出别的歌手的影子,这就不是好事。
站在黄霄雲的角度,她要想再提升,找到自己的音乐个性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这才是一个流行歌手真正独立行走的开端。断然不能允许自己的歌声被一下听出像谁谁谁。
这里,我们先提出一个指标——能不能做到,在一年之内,消除自己声音里所有像邓紫棋的元素?
什么叫达标?一点都不能像邓紫棋,毫无痕迹,我们完全听不出来一点“棋味儿”了,全是黄霄雲自己的味儿了,才算达标。
如果两三年内都做不到这点,麻烦大了。
邓紫棋也是90后啊,她不是60后,她也正值好年华。您指望她退休,得等到猴年马月哦?咱的声音里有不少“棋味儿”,难道要作“小邓紫棋”?小邓紫棋,最多是个二线歌手。大黄霄雲,才有可能冲一冲一线。倘若有冲一线的野心,就尽早去除自己歌声里的“棋味儿”。这是没得通融的。
也不能像张靓颖,也不能像詹文婷。
演唱会上,黄霄雲好像是唱了两首詹文婷原唱的歌。从音色到处理,很有几分詹文婷的味道。临场的稳定性和技术的熟练性上,在詹文婷之上。唱得好听哦!但那又怎样?为什么要唱成詹文婷的味儿?你就算是高配版詹文婷,那也是跟在人家的后面。不要做谁谁谁第二,不要像谁谁谁。詹文婷倒是年纪大一些,今年40多了,也许十年后就退休了,谁知道呢。于是,就怎样?要竞聘飞儿乐队的下一任主唱?
谁是黄霄雲这场演唱会的艺术指导?这么明显的问题,不直接给她指出来吗?到底在做什么?
怎么可以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唱出模仿秀的样子?!人家在哪儿转假音,我也在哪儿转假音,人家在哪儿拐弯,我也在哪儿拐弯,人家用什么音色,我也效仿着用什么音色。这是学生的音乐观,不是成熟歌手的音乐观!
这个观念必须改。
要有自己的声音,要有自己的表达。一定要!
当然了,我们就是在这里发个帖说说罢了。人家歌手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是想这么唱,致敬一下也说不定。
我不是指导老师,人家不是我的学生。我随便一说,各位看官随便一听。这要是我的学生开演唱会这么唱,排练时,我就……你唱得再好,我也听得如坐针毡,满头冒汗,若不尽快予以指出、纠正,我都觉得愧为人师,回去就得马上辞职的程度。
传闻中齐白石老先生的那句名言的后半句怎么说的来着?学我者生,……
(2)选的歌是很好听,但都太“流行”了。
哪怕加了一点或许不太“流行”的元素,也是杯水车薪。整体上,当代流行音乐工业化的味道盈满。标准,地道!
旋律也是,编曲也是,唱得也是,太“流行”了,好像截取任一点、任一句、任一段,都能在华语乐坛既有的通俗(通俗不是低俗,通俗就是……有个词叫“通俗易懂”)作品里找到不止一个两个三个相似的范例。这仅仅是一种感觉上的似曾相识也罢,亦或是真的能找到这么多雷同也罢,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听感?
因为这些歌的创作和制作没有新意。套路化的东西太多。黄霄雲自幼可能又听过很多……我看网络上很多人喜欢用diva这个词,严格来说,不大准确,但如果大家都理解是什么意思,用用也无妨,简便,于是学到了她们惯用的腔调,甚至还有略带港台味儿的“国语”咬字、个人色彩极强的鼻音等等,——这又回到了(1)的问题。综上,就出现了(2)的问题,似曾相识,“流行”味儿拉满。
倒不一定是要求必须有开天辟地的独创。与人相似,在流行音乐里,有时是难免的。
但是,尽量吧,不要有太多的相似。同一首歌里,要么旋律独特一点,要么歌词特别一点,要么唱得个性一点。实在要像的话,像个冷门的歌曲、歌手,比如国外的、大家不太听得到的谁谁谁,也行。当年,音乐传播还没有互联网的方便渠道,大家都靠进口实体唱片的年代,王菲就是学了一些那时华语圈受众听得不多的外国歌手的唱法,然后她就在华语乐坛独树一帜了,迅速立起了个性的标签。
这可能也需要黄霄雲增加自己的音乐博览范围。先独立其思想,方能独立其行为。如果你都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怎么改变呢?
选歌,唱歌,创作,制作,要增加个性的东西,要有差异化的思维。别人没有的,我弄一些出来;别人都在搞的,我就别凑热闹了。
要不,请华晨宇分一点个性给黄霄雲?华晨宇的个性疑似过剩了,不差这一点。
台湾乐坛的很多中青年歌手,都是个性过剩得厉害,但技术差得一塌糊涂,跟黄霄雲匀一下,皆大欢喜。
(3)演唱会经验不足,舞美和整体的概念设计也比较普通。
整场演唱会,就靠黄霄雲的唱功撑着呢。对喜欢她的歌迷来说,这也挺好的。
但是,如果我们拿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来衡量一场演唱会,舞美和概念设计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唱,当然是最重要的,是根本。但一棵大树也不能只有根吧。
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提出来,不深究,也不可求。因为这个问题能通过经费解决。咱给足了钱,自会有专业团队来帮咱解决。舞美和概念设计好,大体上,不是或者不主要是歌手自己的专业本事,它取决于歌手的经济价值,商品属性。凡凡的演唱会办得再花里胡哨,那歌也是没办法听的。
黄霄雲如果今后越发展越好,咖位上来了,人气更高了,简言之,更红了,这些东西很容易解决。现在讲怎么怎么提升舞美之类的,没用。
不过,黄霄雲个人的舞台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倒是可以稍微提一提。这不需要经费,她自己就能解决。
比如,舞台互动,跟自己的歌迷,如果即兴讲话的能力不强,我感觉黄霄雲不是个擅于言辞的人,那么,就提前准备几段,然后打在提词器上,不一定非照着说,但能提个醒,免得一到台上,台下人多,自己一激动,只会说车轱辘话了,第一次互动环节说这个,第二次还是,第三次还是,有点尴尬。
又比如,肢体语言,擅于跳舞自然是好,不擅于跳舞,怎么能适度地表现,我的意思是,即便观众不是粉丝,也别让他们只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而是真心觉得挺好,落落大方,还是又甜又萌,还是真才实学,还是把舞台当戏台,这可以参考很多前辈的演唱会,有正式出版的录像资料,像王菲就是高冷,刘德华、梅艳芳就是一举一动如出演影视,罗文、张国荣辣舞,林子祥霸气外露,邓丽君、费玉清端庄优雅还能整点反差的段子。这里建议,尽量别学太近期的歌手或艺人的演唱会,一则离得太近,容易惹来争议,二则新一辈的气度/气质普遍不如老一辈的,有时候显得小家子气,学就学好的。前一阵重温邓丽君的演唱会,言谈举止气质把近二十年的女歌手们衬得宛如……我不想细说了,再说就不尊重了。您说,谁是华语乐坛的头一位天后啊?没得争。人比人得……,货比货得扔。这不是我有崇老滤镜,不用滤镜,明摆着的,有眼睛都看得到。梅艳芳最后一场演唱会,那个结束的身披婚纱一回眸,谁能比得了?比不了。后辈艺人在台上整点灯光和LED屏,摆点奇形怪状的道具,蹦蹦跶跶,那叫啥?啥也不是。潮吗?不潮。我们地方有句俚语——真“村”!“村炮”!(本人声明:没有贬低村镇村民的意思)不要学这个。我很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师法上者。
还比如,歌单的顺序安排,要像一台戏剧一样,有起承转合。要是还能有段落主题,那就更好了。黄霄雲自己的歌还不是那么多,挑选的范围不大,将来自己的歌多了,或者自己的专辑就已经有了设计和构想,这事就容易做了。
不过,这个顺序问题还需要考虑舞台表演的具体情况。第一首歌,黄霄雲开场选了个第一段轻唱、长线条、对气息和音准稳定性要求高、伴奏轻简的歌。上来,“睡不醒的梦”,“身边空无一人”,她还气声转假声,两句音都不够准。这个开场就不理想。幸亏她的唱功过硬,后面很快调整过来了。演唱会这样开场,风险很大。不止黄霄雲,也有其他歌手,包括一些名气很大的歌手,也选过这样的歌曲开场,八成以上都走音,开场即走音,还有直接唱劈了,台下哄笑的。
比较安全的安排是第一首热闹些,节奏感强,鼓点给得清晰、强劲,伴奏热烈,歌曲以律动为主,旋律短小精悍,没有长线条的慢抒情。这样,气氛也起来了,歌手自己也热身了,压力不大,进入状态快。第二首开唱之前可以有个简单的谈话互动,然后平复一下心情和气息,再安排慢歌或快歌都行。
这只是一种保稳的策略。要非说,“我就不,我自信,可以稳住,我开嗓也开得充分,进入状态天然就快”,那也可以上来就唱走钢丝的歌曲。“我这歌的第二段就热闹了,好唱了”,那你第一段已经唱疵了啊,先疵夺人,后面唱好了,是补救,是挽回,却不是橡皮擦。老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际可能不到一半,但能有个好的开始,总归是更棒的。开始的瑕疵和结尾的瑕疵,记忆最深刻。
(4)有些歌曲没必要唱得那么复杂,适度地使用技术,该变化的时候变化,不该变化的时候就保持一致。
有些歌手技术差,表达方式单一,我们鼓励他做加法;黄霄雲技术好,表达形式多样,整场演唱会唱得眼花缭乱,变化繁多,有时一句里三变音色、两换共鸣腔体、四个强弱对比,可以做做减法。
点两下,叫点睛之笔;纸上到处点,那是赵二麻子的脸。有些很漂亮、很娴熟的技术,一首歌里用一两次,用在关键地方,效果特别棒,令人记忆深刻。但你要是一首歌里用了五次六次,这首歌也用,下首歌也用,全场80%的歌都用,那就起腻了,也不新鲜了,表达上失去了作用,成了一种惯常的套路。
这种分寸的把握,对技术该不该用在这里的判断,就是音乐修养的体现。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已然形神俱备,我要是提笔给虾再补上精细的纹理,然后在留白处用工笔密密麻麻填满周边景物,我是在提升这幅画的品质吗?我是添足、续貂。唱歌也要学会留白,适度的疏密繁简。搞音乐的人去看看画展,或者没时间去画展的,看看名画画册,也有好处,对塑造自己的音乐观有帮助的。触类旁通,不需要很懂,看一点是一点。搞音乐的人里,对绘画有兴趣的名家、能人很多。我们也可以见贤思齐。
到底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该做加法的做加法,该做减法的做减法。
这不是我们事儿逼,出尔反尔,没个定性。而是音乐本来就适度为佳,多了的减,少了的加,因人而异。从没有“无论谁都加/都减”的道理,那是二愣子,教条主义。
大部分学院派出来的歌手,都要做减法。黄霄雲要做减法,周深也要做减法,单依纯也要做减法。这里面周深已经先“减”一步了,还要减,减得还不够。有时他唱歌还是显得处理过繁。凝练精当,才是更妙的。本帖不是专讲周深、单依纯,我们就随口提一句,正好讲到这里了。单依纯唱《来生缘》为什么唱不过技术和生理状态都不如自己的刘德华?因为单依纯唱得太繁琐,不凝练,不精当,磨磨唧唧,加了很多没必要的小处理。
但是,该变化的时候,又要有变化,千篇一律也不行。比如,黄霄雲在这场演唱会,有一首歌用了三个还是四个完全相同的转音,而且是非常套路的(还有点过时的)转音,十八年前超女比赛这么唱转音,都会被嫌弃,咱拿到今年来用,还这么唱,怎么想的?就很像是在走过场一般,没用心琢磨,程式化的AI似的。
还有套路化的真假音转换、套路化的鼻腔音、套路化的虚实衔接,我好像在批改一堂课后习题作业——咱们今天讲了真假音转换,同学们,课后用这三段歌曲练习一下,录好了发给我。喏~
在演唱前,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唱,有没有必要这样唱,有没有更好的表达。不是习题作业,非得运用这个技术点,才能给分,算你过关。不是的。当用则用,不当用就不用。
或者演唱时,由衷而发,触景生情,你是情绪到了,表达需要,才这么唱。不要很随便的,只是觉得“哦,我这里转一下,唱得很爽”,“秀一个气声接假声很溜,我就这么唱了”,“我喜欢的某某歌手经常这么唱,我也这么唱一把”,给人一种玩套路、没必要的感觉。
※
综上所述,好是主要的,不足也有,是次要的。我们都提到了。希望以后可以更好。黄霄雲有能力做得更好。第一次开演唱会,有不足是正常的。
看看五年之后,黄霄雲有没有可能上升到内地一线女歌手的位置。五年后就是30岁。
歌手的成功,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机遇、运气这种玄玄乎乎的东西。不好说。把自己能做的部分做好,其他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心态摆好,不急于求成,不走歪路、捷径。起码,看黄霄雲现在的状态,这辈子靠着歌手这份职业,富足安稳是没问题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不用为食谋了,可以专心为艺谋了,——据说张艺谋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不知真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近挺喜欢一个女rnb歌手汪佩蓉 (迷迷糊糊)
- 【闲聊】《歌手》四个字:不忍卒听 (周易)
- 王源与周传雄,王宇宙,杨坤,张碧晨,姚晓棠,林宥嘉,吴青... (Iris li)
- 组长有没有听周深的新ep (哈哈哈asdf)
- 鹿晗唱功在什么水平 (d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