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经常在影评里看到,感觉是类似自我反思的意思。网上搜的解释都不太看得懂。。。。
[内容不可见]
我接触索罗斯那种比较多。他是波普尔的学生,反身性(Reflexivity)是建立在波普尔的批判和证伪之上的。就像楼上,主要是“思维对自身的反思”。只是索罗斯更强调思维的有限性——人既是主动的思考者,会努力认识世界;也是被动的接受者,认识取决于世界所给定的。所以,人的思维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来讨论,而情境也会随着人的思维发生变化(认识上、行动上)。思维和情境是互相纠缠、互相决定的。
所以这里的“自身”,是被给定的,是某种先在的“我”。
然后就此出发。反身性既可以指这种双向关系对人的塑造,也可以指向通过反思摆脱这种塑造(不利的成分,比如更多是环境决定而非自由选择),还可以指向这种反思作为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影片会自嘲,提醒影片是假的)。
总的来说就是“对自身的批判性反思”。强调结构和互相决定。
感谢感谢!
感谢!差不多能理解了!
还是没看懂诶,楼主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非常感谢
我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哈,大概是指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对抗。思维能够影响情境(比如你拔了智齿但想吃麻辣烫,所以你点开了麻辣烫吃播),思维本身也是被情境塑造的(你一直在看麻辣烫吃播于是更想吃麻辣烫了),思维和情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反身性指的是:二者这种的关系塑造了人的意识(你越来越想吃麻辣烫),而人通过反思摆脱这种塑造(你意识这一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关掉吃播开始打游戏);而应用到媒介和语言中,指的是这种媒介或语言的自我反思能力,比如说反身式电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反身式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在这类文艺作品中,观众会在故事之外,更关注到艺术形式自身和它的虚构性。
再贴一段我查到的电影的反身性策略:电影中的反身性则是指凸显自己各个部分的过程,1、凸显影片摄制的过程,2、凸显创作者的作者身份3、凸显文本的过程4、凸显互文影响,如一些戏中戏的结构和套层结构等等5、凸显其接受的部分(接受美学)
借一下楼,想问一下这段文字里的“缺乏反身性”应如何理解?看了前几楼的回复,感觉不太能代入书中情境,理解不了
就是习惯了,缺乏对环境、对自身行为(原因和影响)的思考。这里可以引入社会学上所用的反身性:
非常感谢!能冒昧问下截图出自哪里吗?
粗糙理解就是,环境会塑造你的认识,而你的认识会决定你看到什么样的环境。但是人是可以对这种环境、这种认识进行反思的。可以不被他们约束而发现背后的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要说波普尔的批评和证伪——对所有东西都保持怀疑、批评的态度,通过试探、证伪确认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这就是索罗斯那种反身性的实质。
说实话,意思并不难,和传统/马列的辩证法很像(互相作用、互相决定)。难在每个“反身性”都有自己的语境,就像楼上那位贴的“缺乏反身性”,其实就是缺乏对自己的反思。
《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 P51-2
谢谢耐心解答|•'-'•)و✧
线性代数里合同具有反身性()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