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安妮·埃尔诺太好读了
来自:PetitMort
她的文字平实,很少看到平实的文字,有些惊讶。和其他作家不同,她更像作为“人”在写作,而不是一个作家。举个例子,没有过多的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直截了当地描述,描述又很“准确”,基本不用比喻,不使用华丽的词藻去展现“作家”的一面,这让文本非常好读。展现有才华是简单的,但写出简单好读的文字的作家却不简单。我觉得她得诺奖是实至名归。(为什么这么伟大的文字会这么好读,女人、女孩、男人三部曲加起来也不过15万字。)
第一次听说埃尔诺是在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他写道:当读过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关于她的父母及他们之间“阶级差距”的作品后,我清楚地意识到在那张饭桌上我经历了什么。她在书中完美地解释了这种不适感……
埃里蓬提到的“阶级差距”,我在埃尔诺的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例子,在《一个男人的位置》中,她写自己与前夫家庭间的阶级差距:尽管他也承认这些人的热情和好客,但在他眼里,这并不能弥补他所感到的缺憾:精神交流。而在他的家庭里,比如说,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只杯子,某个人马上就会说道:“请不要去碰它,它已经碎了。”(苏利·普吕多姆的诗句。)
面对阶级差距,埃里蓬是矛盾和痛苦的,他感到自己的书写“背叛”了工人阶级,但又无法认同上层世界的价值观;埃尔诺没从理论的角度研究这种差距,只是说:“我悄悄进入了这一半世界,而另一半世界与之相比则只是一种陪衬”,然后继续描写在父母家的生活细节,不直接赞美或者贬低任何一个世界,而写自己生活的世界,或许能代表她的“接纳”。文字特别轻盈,读者的在场感又很强,这种在场感不是通过强烈的情感达到的(这和其他我喜欢的作家不一样,他们的在场感,那种沉浸的感觉会用强烈的情感让作者带入,大多来源一种混乱的痛苦),所以我没想过平静的叙述也能带来同样的感觉。
埃尔诺另一个优点是不打断作者(有些作者会引用各种理论,或是写一些我完全陌生的东西),我不用读到一半去弄清这些到底是什么,像上面苏利·普吕多姆的诗句,是她直接写出来了,而不是由译者加在注释中,把自己摆在和不同读者间平等对话的位置,真诚的感觉使我很感动。
看埃尔诺会想到费兰特,她们都写了自己被录取的经过,母亲的离世和与丈夫之间的阶级差距,以及这中间文字的在场感,不同在于费兰特的情感很强烈,埃尔诺叙述更加平静,不过我看完的第一感受都是:这么伟大的作品竟然这么好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座谈|大家说一本当下正在读的书! (绿色,绿色)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反复阅读,想安利给所有爱读书的人? (姜郁)
- 座谈|怎么组里都没人讨论某男博主对范晔译本的批评那件事 (金髪厨)
- 求推荐简短易读的书 (是鱼板🍥)
- 月亮与六便士 (草东没有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