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讨论|挥少年之师而出:从少师出发谈剧版改编
切斯尔德
今天在火车上终于把原著读完,读至血染少师剑篇章,突然生出想要夸一夸剧版的改编。其实从剧开播以来,剧版的改编就被数次诟病(当然我也骂过),但这并不代表剧版改编一无是处。固然其中有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不可避免产生的俗气,失掉了原著中那股“形散神凝”的气韵,但有几处改编实在令我赞叹感慨,爱不释手。
其一就是我要谈的重点,少师剑。这篇剧评的标题来自原著:“挥少年之师而出,誓取敌首而回。” 而剧版则是删去了这句话,没有提到杨昀春的佩剑誓首。原著中,少师与誓首同出一炉,颇有同根同源生,相生亦相克之感。剧版抹除了这一关系,在我看来,是十分高明的改编。这样的改编无疑增强了少师剑的独特感,独一无二的少师与绝世无双的李相夷正成呼应,才使少师具有了更强烈的象征意义。 除去此处,另有一处改编是我认为全剧最精妙的地方。那就是,断少师。原著中李莲花被逼自尽,他自断吻颈,随后跳崖。吻颈断,象征李相夷的逝去。而在剧版改编中,少师承担了吻颈的一部分意义,十分通俗地说,成为了李相夷身份的象征。又因为前文所说,少师剑身上具有一种独特感,一种传奇性与不可替代性,才使剧版的断剑更显震撼(当然这处是我的个人观感)。
提到少师,不管是戏中人,抑或我作为一个戏外之人,总要感叹一句“名剑的宿命”,如此一柄堪称“剑神之骨”的名剑,辉煌过,四处流离,蒙尘落拓,一朝重见天日,重回故人之手,最后成断剑一柄,终归沉寂。这一串经历,少一处,便少一分悲怆。又只因剧版李莲花一句“唯负少师”,断剑,便成了少师注定的,不可避免的宿命。
“唯负少师”这句话之深刻。少师在我看来,是李相夷人格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是完完全全属于李相夷、成就李相夷、代表李相夷的。而李莲花对少师的情感之复杂,他珍爱少师,却在赏剑大会上逃避少师,这是他与书版李莲花不同的地方,书版李莲花珍爱少师,不择手段也要拿回来,剧版李莲花却不愿,或者,我更愿意说,他不愿以“李莲花”的身份拿回少师,他要,就要是李相夷,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拿回少师,所以最后他以李相夷的身份接过少师,为的正是,以李相夷的身份替师父清理门户。他说他负少师,是负少年李相夷,更负少师之纯粹磊落。 剑神与名剑在同一刻陨落,少师的传奇才真正闭环,成就无比壮阔的一场悲剧。
既然我说,剧版少师承担了一部分吻颈的意义,那么剧中刎颈又有什么意味呢? 其实这个有很多剧评都说过,我也很认同,也就是说刎颈象征李相夷的情感之类的内化的一部分。但不仅如此,从刎颈说开,我要说的是剧版改编非常有功底的另一处体现,即逻辑自洽。 单孤刀所送刎颈来路不正,故而有李莲花弃刎颈,再有断少师,两柄名剑以各自壮烈的结局收场,不得不说是酣畅淋漓的。哦对,还有一点我忘了说,我认为这两柄剑以消逝为终结也是非常好的,我一想到如果少师还被什么后世敬仰供奉就起一身鸡皮疙瘩。
还有俗的不能更俗的南胤皇子身世的改编,虽然真的很拉,但也是真的自洽。正因为李莲花作为南胤皇子,所以他必须死,并不仅仅是大多数人说的,为了保方家。我们来捋一下这条逻辑链,剧版先有忘川花能解碧茶的设定,是为了人物关系,即笛飞声与李莲花、方多病与李莲花的人物关系服务。但莲花楼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大团圆结局的,所以需要一个契机,使李莲花百分百不能解毒的契机,以保住原著内核。故而有了南胤皇子的身世,给了一个李莲花必须死的理由。还是那句话,虽然垃圾,但是是在满足市场(需要人物互动)和留住原著内核(李莲花的最后归处)之间所做下的完全能够自洽的抉择。所以说是改编确有功底(只是下次能用对地方会更好)。
好,又写完一篇剧评,下次想开一篇剧评单独从少师出发去谈少年李相夷,什么时候能写出来就难说了。(叹气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莲花楼》观后感 (曼殊)
- 关于《莲花楼》李莲花的讨论 (Fromuniverse)
- 【李莲花GIF动图特辑🪷】第40集大结局 (i菲)
- 🔥🔥🔥莲花楼热度追踪楼 总榜霸榜6个月➕2天 电视剧... (大眼睛甜葡萄)
- 莲花楼 浙江卫视又上星啦 (西西里的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