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提问|如今细绘女性苦难无意义(补充:甚至有害)
solo
打仗时男性也会遭受性暴力,“慰安制度受害者”也不单只有女性,但几乎不会有媒体报道这些,包括现在社会新闻里的男性遭受性霸凌、男杀男、女杀男的事件。
这难道是社会“重女轻男”漠视男性的苦难吗?
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不是,这种宣传上的“漠视”其实就一个原因:避免弱化男性。
男人的死亡叫牺牲,永远是崇高而伟大的,男人面对困境是反叛的,面对敌人是英勇无畏的,男人是热血的象征……
现在男性群体对非传统形象的男性打压,也都是在避免群体被“弱化”。
看到暴力事件会感到恐惧,都是出于“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遭遇这种情形”的心理,所以才会有“公正世界假说”,有人利用它来逃避不安,事实上这套逻辑是不成立的,很多暴力事件的产生就是与受害者行为表现完全无关。
理得清的人就知道暴力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会产生恐惧也合情理。一起事件不算什么,但如果是成百上千的类似事件,就会使人动摇,即便只是客观结果的汇总:“女性会被男性杀害”“女性会被男性强暴”……似乎也存在某种观点导向。
女人的死亡是凄惨的,女人是需要被保护的,女人都是待拯救的……还有历史上的桩桩件件,分明是男人的错处,可成为耻辱象征的却是女性。
这就是“弱化”的体现。社会不会去塑造一个勇敢的女性,而更喜欢表现女性脆弱的一面。
大部分作品描绘女性悲惨遭遇,会特别强调女性受苦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描绘强暴一定要涉及女的被撕衣服的情形,以及结束时女性衣衫不整、面容狼狈、无力反抗的样子,甚至会重点强调女性在被强迫后一定会去洗澡,觉得自己“不干净”了;描绘受刑一定会带有生殖器官侮辱的具体过程,附带皮肤大面积暴露……
营销在改变人潜意识上有超乎想象的效果。
描述被凌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呢?“深刻批判,让观众能感同身受”——放屁,纯粹是满足某类人的意淫。即便真是有人能感同身受,剩下的不就还是只有代入后产生的恐惧?
而宣扬被强迫后去洗澡、产生自我厌弃的心理,放到现实中就是一堆女性看了影视小说作品后真的这样做,后续报警没法取证。
女性创作者若是想要在作品中表现女角色反抗,完全可以避免这类“将受苦过程具体化”以及“表达消极心理”的叙述,最典型的比如强暴事件,直接写女角色走在报警路上非常愤怒就好了。
科学也证明了遭受暴力时人脑子里会有一个淡化伤害印象的机制,受害人事后对于暴力过程根本不会有多深刻的记忆,感到痛苦也都是更往后的事,而且很多是受舆论影响,心理上的伤害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界而不是事件本身。
写作如果只是搬照既有的套路是没什么用的,甚至很多套路是某类人出于私心所设,要细心甄别,多多创造新的可能。
———————(分割线)——————
补充一下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人在遭受暴力的正当时大脑会与身体断联,也就是会让人处在一个“懵”的状态,可能你想反击但是动不了,身体不受意识控制,所以过程中做到反抗是比较困难的,现在宣传女性多进行对抗性训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让机体尽量不受这个机制影响。因此主楼讨论的主要是“事发之后”的反应。
———————(分割线)———————

还有社会对女性外形上的要求,这些都是不易察觉的苦难。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作品/作者|推荐一个翻译女权主义跨性别批评著作的公众号—EI... (zero)
- 组务&组规|关于语言中的“厌女词”专楼讨论 (zero)
- 讨论/提问|从小读书就特别喜欢骆驼祥子的虎妞,被小学语文老... (江湖片子)
- 作品/作者|父母爱情原著跟剧本差的好多,这是怎么一回事🥲 (momo)
- 自荐|双女主奇幻文:上万N人连环死去,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发生... (匿见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