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40 | 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
兔头(人非草木。)
本周电影: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
电影资源:在公众号(二维码见文末)后台回复“犹在镜中”,获取本片资源。

影片简介
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格玛·伯格曼将拍摄场景从室外转向室内,并开始了对人类内心的摹画,用摄影机来观察人物的内心。《犹在镜中》是伯格曼著名的“室内剧三部曲”的第一部,也使他第二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伯格曼在影片中描绘了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人格分裂的病例,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的女人卡琳和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以及上帝的故事。卡琳经常在幻觉中听到上帝的命令和指示,她感觉以“蜘蛛般”可怕面目出现的上帝正试图摧毁她,而她的冷漠自私的作家父亲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带来更多灵感,放弃了卡琳的病情。

卡琳父亲的形象和上帝的形象有些重叠,卡琳父亲放弃卡琳的行为和上帝放弃耶稣换来教徒的眼泪的行为如出一辙。对伯格曼来说,上帝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他从来没有真心关心过自己的信徒们的真实需求——这种冷漠在《第七封印》和《处女泉》中都有体现。

与前两部影片不同的是,本片对上帝还有新的诠释,即对“神即是爱,爱即是神”的嘲讽和否定。父亲说要证明上帝的存在首先要证明爱的存在,但是观众在电影中却感受不到爱的存在,卡琳与丈夫的隔阂、父亲对女儿的冷漠、卡琳与弟弟的伦乱,所有关系都远离爱,或者说三位男性给卡琳的都是畸形的爱,但卡琳依旧听到了“上帝”——畸形的爱无疑隐喻了畸形的上帝。这部电影代表着虚伪——虽然是不自觉的虚伪。

当作家的父亲其实与患精神分裂的女儿一样,陷入人格分裂的巨大痛苦中。一方面,他冷酷、自私而虚伪,尽管表面上热情洋溢,其实他不愿意与女儿、儿子待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也饱受良心上的折磨,一度自杀未遂。人性恶的一面得到透彻的揭示。《犹在镜中》体现的是双重颠覆,一是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一是对上帝形象的颠覆。

伯格曼曾说“我对上帝的想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变化就从《犹在镜中》开始”,上帝从《第七封印》中的沉默到《处女泉》中显示出泉水的神迹,再到《犹在镜中》释放出强大的破坏力和爱的能力。伯格曼用他独特的叙事风格,不断地叩问上帝。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全部生命都在我与上帝之间的痛苦而又不快的关系中斗争着。信仰与不信,遭受惩罚、蒙恩与弃绝,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是真实的又都是专横的。”

参考资料
王文东、王梓儒:《浅析伯格曼黄金时期电影中的哲学思想变迁》,《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第137–140页。
许欢欢:《从宗教三部曲看伯格曼的宗教思想变化》,《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第43–44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WEEK 122 | 贝拉·塔尔《天谴》 (艺术电影爱好者)
- WEEK 121 | 贝拉·塔尔《鲸鱼马戏团》 (艺术电影爱好者)
- WEEK 120 | 贝拉·塔尔《都灵之马》 (艺术电影爱好者)
- WEEK 119 | 贝拉·塔尔《撒旦探戈》 (艺术电影爱好者)
- WEEK 118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牺牲》 (艺术电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