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话题 >
家庭家族|“敏感、爱生闷气”是在重复早年被为难后的憋屈
家庭家族|“敏感、爱生闷气”是在重复早年被为难后的憋屈
来自:心可溯源

相信有朋友常常会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或者身边有人是 性格敏感、多思、对于他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在意,且总往坏处想,想到了坏处还容易自己生闷气的。
对于这种状态人们普遍的评价都是这个人小气、负面、消极、脾气怪呀!
其实这都是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根据他人呈现的样子来做表面的观察和评价,但其实这种状态如果从这个人主体的感受角度来讲是一种无助、被动、惶恐、无可奈何的表现,属于习得性无助!
早年没有力量的时遭受了攻击、有了愤怒和不满情绪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表达的,只要有表达就会遭遇更大的批评或打压,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的不满情绪是不会被解决的,所以会跳过沟通直接选择生闷气,再一边默默期待能有有心人看见能读懂。
那么当被为难被定义为不能解决和反抗的, 人自然会因为无力感而变得敏感,就像自然界里不能确保自己是绝对安全的小型动物,自然会对外界的风吹草动格外警觉,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惯性思维,那就是:“只要别人要为难我,我除了顺从和压抑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 这样的被动感导致他们更加在意别人是否可能为难他欺负他,而只要他们觉得有这样的倾向,他们会用生闷气的方式试图诱导对方做点,什么来打消他们心中的担忧和疑虑!
其实这就是他们早年的处境,曾经不被给与任何自主的权益, 还有勇敢确认他人心意的勇气, 还有面对不顺心的事的拒绝权利,那么无论是自我身份信心层面,还是自我功能应对层面可以说都是缺失的,那么信心和技能都没有支撑,才导致只能用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方式来面对,那就是“敏锐的琢磨观察 他人+ 默默生气接受被动的处境”
所以,他们其实是被早年压迫的成长环境破坏了情绪的流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自然规律|我发现了几个非常具体的可以瞬间缓解焦虑压力的小动作 (Zigs)
- 社会规律|我发现特意改变穿着风格从一定程度上培养自己的性格 (momo)
- 社会规律|我发现心情低落的时候反而更放松 (11)
- 社会规律|没有任何消费模式是一劳永逸的,习惯了vip就一定会... (向日葵花向阳开)
- 社会规律|身弱之人,拒绝效仿高精力者 (天空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