漍
班马banmaa(常想南山幽,常记先生好。)
“漍”者:国于水中也;“国”者:地广城高也。“漍”:极大极盛之水泽也。 今北漍境内,西有“龙潭圩”,东有“赤岸村”,南有“万水桥”,北有“张家港”,以浜、塘、泾、潭、荡、湾、坝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 清代学者叶长龄考证说:“杨舍之南,北漍、南漍、顾山等袤延二十余里间,港汊纷歧,水流平广而清深,纵观地域之形貌,古之暨阳湖即在此处,似无可疑也。”原来,这一带,古时曾是一汪水深涯远的湖泽哇!湖名唤做“暨阳湖”! 史载:“暨阳湖”,形成于秦汉之前。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设暨阳县,县名取自湖名。暨阳县县治之所为今张家港市的杨舍镇。初设的暨阳县地域辽阔,东起福山,西至利港,南及锡北的顾山、河塘,北至海岸——斯时尚没有太仓、上海,长江入海口在杨舍、福山一线,面积不下二千平方公里。江阴县脱胎于暨阳县,暨阳系江阴的别称. 北漍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昔时所产的“上海白”粳米晶白香糯,曾经遐迩闻名。清 末民初到建国前后,北漍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南北货、棉布、百货、酒酱、药品 等商品集中在西街,米行米店有30多家,分别集中在东、南、北街。抗战前,北漍集镇就通了电,拥有米厂10多家。各米行门前陈放着米样,供人批发选购。苏北、上 海、安徽等地客商蜂拥而至,运米船只挤满码头,成交十分活跃,北漍成为江阴东乡的粮食 集散地,这里“米码头”的规模,仅次于无锡三里桥,在苏南诸乡镇中首屈一指。 与几乎所有的江南古镇一样,北漍的市街也是傍水而筑。因为整个镇子有四条河流穿越,所以,镇上就有东南西北四条老街。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在我看来,他所描绘的,就是我的故乡北漍。过往的北漍街面,曾经热闹非凡,北货南货、酒坊染坊、妓院当铺、鱼市米市、道观庙宇、祠堂会馆一应俱全,当年荣德生兄弟开的第一家米厂就在北街。说到米,就想起一件大事:宣统元年,一千余名淮安饥民自恃人多势众、薄有武艺“吃大户”吃到北漍,殊不知北漍地界素好武术,是南拳之乡、是独创拳种——江南船拳的发源地,就发生了大冲突、大决斗,淮民寡不敌众,技不如人,几仗打下来,老老少少就死了一百多人,酿成了当年震惊天下的一个大事件,为此,南通张謇站在苏北人的立场上曾动议朝廷“屠镇十里”,后多亏常熟翁丞相(翁同龢)勉力斡旋,事情才不了了之。 这一带民间还有练拳习武的乡俗,堪称江阴的“武术之乡”。晚清时北漍人许太和, 就是一位有名的水乡镖师,曾任沪苏许多学校的武术老师,是国内南拳的著名代表。 1923年春出席上海第一次全国武术大会,张学良在他的拳击照片上题词。许太和后来著 有《南拳入门》一书。 北漍风行一种具有水乡特色的船拳,属南拳的一种,进退起 落,纵跳窜打,动作迅猛有力,可以在船上进行。当地人还喜欢在船上操舞刀、枪、 棍、戟、钢叉等武术器械,壮体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