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心本2班王瑞天作业贴

王瑞天

王瑞天
2023-10-27 12:50:09 已编辑 四川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0-27 12:57:43 四川

    《马工程》第四章

    在马工程的《社会心里学概论》中,第四章的第 三节是“侵犯和利他行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仅有伤害性的动机,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也谈不上侵犯”我真的很不认同这句话,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无论是看新闻还是与朋友交谈都稍避讳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背后,可能是一个人的伤害,更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伤害。为什么一个人已经有了伤害性的动机,只不过无外显,就不足侵犯呢?为什么非要等到有人,有家庭受到侵害的那一天,才算侵犯呢! 再者,书中将侵犯分为三种类型,反社会的、亲社会的和被许可的。再没有往下继续自学时,我是震惊的,为什么一个我们都厌恶的词,会被分成两个好的部分,亲社会和被许可。直到后面书中所述,正当防卫也是侵犯的一种.我只能理想但并不认可。 马工程书中,将儿童观察父母之间的家暴等行为运用在玩具上也称作侵犯行为。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观案学习。很小的孩子分不请善恶我认为将其归为侵犯并不合理。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0-27 13:06:34 四川

    《马工程》第五章 《马工程的社会心理学概论》, 在第五章社会认知中,将图式分为了个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社会图式四个部分,相较于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缺少1性别图式。在性别图式中是指对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怎样的物质以及该如何行为的认知模板。 印象形成,马工程中所简述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和接前中”而在迈尔斯中的象形成则里“初次接触"。马工程的交往、接触,我认为这当中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线,并不能够很妇的诠释“印象形成”。往往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都是根据第一次见面接触所形成的,向非经过交往,那么,这种观点论述,在我看来,就不正确的。 再者,马工程当中对于“印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知供点论述,只停留在片面上,内容不完全。迈尔斯书中所提到的“内隐人格理化”等理论、知识点,在马工程一书中,都没有介绍论述。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0-27 13:26:58 四川

    《马工程》第6章 无论是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还是《马工程社会心理学概论》,对于社会态度这一部分,论述的内容都很类似。但《马工程》更多的是从哲学部分来分析社会态度,讲述了态度的含义概念、哲学上的一些特征等等,而迈尔斯更多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会有更多的心理学的内容。 无论是《马工程》还是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我最感兴趣的都是态度偏差·偏见与歧视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偏见与歧视。正如马工程书中所说,我们可能因为观点的不一样而导致对一个人的偏见。我们也经常会因为一个人过于爱表现自己而对他感到不满,这也是一种偏见。我们往往未知全貌而去肆意评判一个人。正如我们对待日本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歧视,最直接反应这一观点的,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生活行动顺利的人与生活稍有不顺的人,往往很多健全的人总会自愈清高,认为那一类的人总是低于自己一等,可是,也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人都是那一类我们眼中不健全的人。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0-27 13:46:56 四川

    《马工程》第七章 《马工程》中讲述了三种互动学习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在我们所学的教育心理学当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老师会通过数字、图片等符号教授学生知识等。 在社会互动中,有几种方式,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在交换一部分中说到,“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真正的主体。”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生存在这这个社会中,与社会紧密关联着,只要人处于这个社会当中,那么不可避免的必须要与人交流互动,但这里仅仅是只用马克思的哲理话说明,我并不觉得有多好的体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沟通的确十分重要,人际沟通往往可以很多人们之间不必要的争吵,甚至是感情的破裂。沟通往往也有很多种方式,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非语言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0-27 13:52:49 四川

    《马工程》与迈尔斯对比 对比阅读俩本书,《马工程》更多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在同一主题下,马工程更多论述的都是较为深奥的哲学,迈尔斯更多的是论述深奥的心理学知识。《马工程》从哲学角度论述《社会心理学》迈尔斯从心理学论述。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1-25 20:36:50 四川

    科普文:旁观者效应 一、定义: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旁观者效应也称作责任分散效应。当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如果被要求单独完成这件事,责任感就会增加;但若是多人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则多数人会出现懈怠的情况。因为,每个人都寄希望于他人完成。 二、相关案例:

    1. 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系列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纸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Genovese小姐知道她死亡。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2. 2010年4月18日,美国纽约。31岁的危地马拉移民塔利-亚克斯见到一名女子遇袭便上前救援,结果被歹徒狂插胸部数刀,倒卧在行人道上奄奄一息直到牺牲。监控视频显示,二十多名路人经过他的身边都没有施以援手。
    3.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三、实验研究 拉塔尼和罗丁(1969)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里以为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我……不能动……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有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有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四、原因分析 1、社会抑制作用:当所有人都不采取行动的时候,就会对个体产生社会抑制作用,让个体都不采取行动。 2、从众心理:当大家都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时,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多数人的表现。 3、他人会影响认知和判断:有他人在场,个体会因为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信息资料,试图通过他人来获取线索和依据,这就直接影响了自身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 4、责任扩散:人越多,个体责任就越少,甚至有时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 五、如何摆脱旁观者效应 1、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2、如果你是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1-25 20:37:25 四川

    接上条 六、感悟 其实旁观者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往往喜欢等待。即使自己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往往不会主动前进,而是等待他人去做这件事。其实可以拿我们最简单的上课回答问题为例子,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的上课情况,往往就存在着旁观者效应。当课堂上老师问出一个问题时,很多时候,课堂上都是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的,每个同学都习惯性的低下头,不愿去和老师对视,不愿意去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要排出这个问题很难,同学们真的回答不上来的情况,但是即使是类似于1+1=2的问题,也不会有同学愿意举手回答,因为每个同学都寄希望于别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个问题与自己无关,就好似这只是别人的事情一样,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想法,那当然这节课是一节安静无声的课堂。 再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极其不好的社会现象——校园暴力。其实校园暴力的性质就和上述所列举的关于“旁观者效应”的例子一摸一样。在面对不好的事情面前,很少有人会主动站出来去制止这种不好的行为,可能每一个所看到的人都有制止的想法,但更多的也只是想法而已,极少数的人会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即使当你想付诸于实际行动时,当你看到他人也看见了但未行动时,你也会停止前去制止的想法。旁观者现象就是人越多,被害者就越得不到帮助。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避免旁观者效应,因为你没有办法保证,你今天是旁观者,你第二天不会是和他一样的受害者,我们总要相信一句话“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1-26 11:54:39 四川

    心理虐待 一、 引言 我们时常会说“有的人在用一生去治愈童年”,那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在成年时期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侧面反应了其的童年生活情况。当一个人的童年是幸福美满,充满着童心童趣、赞美之声时,长大后的他也多半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充斥着父母的打压,极具压迫力甚至说是充满着虐待,长大后的他也多半或脾气急躁、拥有着很大的负面情绪的。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可以对一个人产生极大不好的影响,可以影响他的一生。 二、 心理虐待所产生的问题 ㈠认知问题 儿童心理虐待很容易导致儿童认知方面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认知也包括对外界的认知。儿童受到的心理虐待越多,更加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和低自尊,对自我的认知更倾向于消极。 ㈡人际交往问题 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也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父母拒绝给予儿童应有的关爱、表扬和接受,也缺乏对于儿童的生活照料和行为指导,并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不被疼爱和不被关注的人,这样的亲子互动关系让儿童处于一个害怕被拒绝和抛弃的环境中。这会影响以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㈢精神障碍问题 抑郁是个体遭受心理虐待后可能出现的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儿童期的心理虐待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个体成年后抑郁的可能性。除了抑郁这一精神障碍问题,遭受心理虐待的儿童也更容易出现强迫性、攻击性、边缘性、反社会性等人格方面的问题,甚至可能造成个体的人格分裂等其他精神疾病。 ㈣行为问题 儿童所遭受的言语暴力、打压等相关心理虐待行为越多,其攻击行为等问题就更加明显。父母或监护人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儿童身上,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焦虑与挫折,那么儿童可能会通过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减轻其内心的不适感。 三、 心理虐待所产生的原因 ㈠施虐者 施虐者主要指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儿童期是个体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更是儿童的关键成长场所,若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或存在不当,可能会对儿童产生心理虐待行为,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负面结果。除此之外,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也是一重要因素。若父母情绪不好、自制力差、容易冲动,都可能会把弱势的孩子成为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由此产生心理虐待的行为。最后,父母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认知也是导致心理虐待因素之一。有的父母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盼,但是现实中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会招致父母的言语攻击,并且被迫顺应父母的意愿而放弃自己的喜好。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差劲,常常通过一些羞辱性言语想要刺激孩子上进,其实是适得其反。 ㈡受虐者 受虐者是指儿童本身。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他的外部因素可能会存在偏差行为,而儿童的偏差行为很容易让儿童遭受心理虐待。儿童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良等都容易成为受虐的因素。其次,多数儿童由于自身成绩不佳,无法得到父母的称赞和表扬,且常常被父母拿去与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儿童比较,并且遭到父母的贬损和歧视。 ㈢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四、 心理虐待如何干预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家长不能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任意处置。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任意对待。 2、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的健康成长,以及度过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都是极为重要的。 3、认清虐待的危害:我们往往会说,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可能发生虐待呢?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虐待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虐待,甚至对一些虐待现象习以为常。 4、不威胁孩子:我们很多父母经常会用奴隶主式威胁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如我们对很小孩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产生严重不安全感。 5、不羞辱孩子:我们有些父母对孩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贬低羞辱孩子。 6、不比较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父母没有必要处处与别人家小孩比较,更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家小孩……”,这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他们,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没有耐心。 五、结论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心理虐待。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嘴里一直在说别人家的孩子好,或者我们经常被父母拿去和他人比较,但这又好像就是中国式教学。我们为什么如今可以健康长大,简单的说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心理虐待,但如果往深了去研究会发现,不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只不过是我们已经麻木罢了。在中国式的教育下,我们习惯了和别人进行攀比,习惯了父母之间的将孩子比来比去,甚至,我们为了能成为那个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也在私下比较,这就是悲哀之处。有的时候,父母也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他们总认为如今的教育条件好了,那么孩子也就应该理所应当的优秀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是那个第一。但是,世上这么多的学生,这么多的孩子,第一只有一个,每个人争的头破血流去要那个所谓的第一,又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在如今的社会,会有那么多的学生愿意很简单的就结束年轻的生命呢,因为他们一直身处于压力之下无法自拔。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1-26 11:54:52 四川

    【参考文献】 【1】 金童林,乌云特娜,张璐等,(2023),中国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变迁的横断史研究,心理研究,16(03) 【2】 吴正慧,赵占锋,李功平,(2023),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同伴侵害状况及其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7(07) 【3】 杨利平,唐天桂,陈航等,(2023),青少年儿童心理虐待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6 【4】 张心怡,(2023),心理虐待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干预,心理月刊,18(07) 【5】 肖秦,(2023),保护受伤的花蕾——儿童性虐待的影响、危害及心理干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5) 【6】 张野,王凯,张艳等,(2022)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寻求意义感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45(05) 【7】 于腾旭,刘文,刘方,(2022),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的关系:认知重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8】 袁宗金,张磊,(2022),儿童期虐待对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05) 【9】 俞国良,何妍,(2022),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0) 【10】 刘国艳,祁桂霞,毕泰勇等,(2022),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 【11】 李永,(2021),幼儿园儿童心理虐待观察与建议研究,科学咨询,(06) 【12】 于腾旭,刘文,刘方等,(2021),心理虐待对8~12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认知重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9(02)

  • 王瑞天

    王瑞天 楼主 2023-12-27 14:19:15 四川

    第三次作业已和小组提交发送至qq邮箱。 第十四组 王瑞天 韩松华 杨阳艺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