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欲望成长史
来自:汤圆(小果汤汤)
理性与欲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反复纠缠,人类对他们的看法一直莫衷一是。
一、本能时代
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一直是依靠本能活着的。饿了想吃,渴了想喝,累了就睡,本能塑造了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最基础的反应。
一般而言,本能具有实用的功能。人类落单以后会产生不适的孤独感,这就是本能在提醒落单的个体,要赶上族群的队伍。如果没有害怕孤独的本能,落单的人类就有可能轻易地被毒蛇猛兽吃掉。另一个我喜欢的例子是吃虫子,虫子是一种优质的动物蛋白,但是由于捕捉虫子太过费力,所获的能量又太少,不足以供养我们的生存,所以本能干脆进化出吃虫子恶心的反应,让我们放弃了虫子这种食物。
本能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它不仅构成了我们对于事物最基础的反应,甚至还包括我们自以为的、属于我们自主选择的观念和行为。人类喜欢一种美丽的曲线,这是人类本能对旺盛生殖能力的热爱,而非我们自主选择的审美情趣。中年人大多话多,经常招年轻人厌烦,但这也并非仅仅是某些中年人不识趣,而是因为人类的儿童要长到20岁以上才能够掌握足够的生存技能,所以中年人必须喋喋不休,把自己所掌握的生存技能传承下去。毕竟在那个年代,超过50岁的人类就要面临生命的大限了。
二、理性的起源
人类的理性起源于数万年前。此时人类学会了使用最初级的语言,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学会了推断因果关系。理性的人类看到原野上斑驳的斑马脚印,会估算斑马群的数量和走向;看到山崖和山谷,会计划如何利用地形组织一场围猎;于是理性的人类领袖带领人类族群,在山洞的火光下,在不存在斑马和山崖,也不存在标枪和石头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语言概念制定了了一个围猎计划。几天后,人类部族收获了大量肉类,理性领袖也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在围猎的故事里,人类学会了通过当下预测未来,学会了整体策划分工协调,学会了服从安排有效执行,学会了勇敢和牺牲,我们把这一切都称之为理性。
在发现理性伟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本能欲望的不足。本能欲望常常瞬息万变、反复无常。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会焦虑、愤怒、痛苦、嫉恨,导致各种争抢和打斗,影响族群的安危。当欲望轻易的得到满足时,人类并不会得到长久的快乐,而是在转瞬即逝的快乐之后,对此感到腻烦,从而不再感到满足。欲望不仅是反复无常的,还是目光短浅的。在史书上,有很多将军饮酒导致失败的故事,族群领袖大战在即却沉迷于酒色欲望,最终会不仅会导致某场战争的失败,还会使得他领导的族群走向败亡。
因为本能欲望的各种缺陷,所以本能遭到了人类思想家们的鄙视。理性的人能够以冷静的心态观察世界,控制好反复无常的欲望和情绪,在千变万化的各种现象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很显然,那些拥有理性领袖的族群更能够获得胜利。人类思想家纷纷表示,理性才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性,要用理性来管理和控制人类的本能欲望。
三、理性的巅峰
人类理性的巅峰时代,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这时候在东西方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高唱着理性之歌,想要为人类观察到的万千现象寻找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根本原因的问题,源于人类对于现象原因的追溯。原野上斑马群的脚印,其原因在于斑马群的迁徙;斑马群的迁徙,原因在于旱季和雨季的变迁;旱季和雨季的变迁,原因在于大气的流动;大气的流动,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样不断的追根溯源下去,人们发现到了某一个地方,我们就无法用某种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解释了。我们都知道杠杆定理,在支点的两侧,力乘以力臂的乘积是相等的。但是为什么力矩相等,杠杆就会平衡,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们只能说现象如此。
但是,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企图回答由现象无法回答的根本原因问题,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这些学说搜集起来,命名为《物理学之后》,又叫做《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完整的世界存在理论——上帝、轮回、天道,提出了用理性穿透现象的认识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达摩)。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思想家们还提出了各种理想化的人格形象,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逍遥自在的隐士,不断追问的哲人,虔诚无畏的牧师,甚至还有住在木桶里却敢于让伟大的征服者走远一点的犬儒主义者。
四、对理性的批判
对理性进行批判的是康德。康德认为,古代形而上学的存在是一种理性的僭越,想要通过心智和理性穿透万千表象达到终极真理的想法,是出于古代思想家的想象和独断。正是因为这种独断论缺乏足够的依据,所以各种形而上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在康德的眼中,人类是一种有限的动物,只能够认识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产生的表象,而不能认识到自在之物本身。康德控制了理性想要认识终极真理的欲望,把理性的认识功能保留在经验世界里。是什么决定了现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康德用自在之物不可认识和人类的先天认知形式进行了回答。而人作为自在之物本身,也超脱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凭借自我意志寻找存在的自由个体。
康德把古代形而上学归因于古代思想家的想象和独断,这不仅砸碎了古代形而上学的存在根基,同时也砸碎了古代道德的神圣基础。如果天道运行不再为等级秩序提供基础,人类所能够认识到的只有经验表象,那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不再是神圣的天理,而是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陪伴与感情。
在康德启动理性批判之后,人类思想的起源和演化被进行了重新的研究和书写。人们发现,伟大的圣经是被前辈先知们反复修改的史诗。在先哲经典的流传过程中,后辈为了各种现实目的进行了各种修正、曲解、生造、拔高,使得思想变得扭曲、僵化、面目全非、不容置疑。不仅经典被反复修改,道德规范也有同样的遭遇。倡导谦卑、服从与禁欲的道德,是与倡导骄傲、强壮、进取的另一种道德竞争胜利的结果。在谦卑道德获得胜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残忍的刑罚和细致到指尖的规训控制。
为此,现代思想家们号称“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一切价值”。那句著名的“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产生的。生命本无意义,表达意思并非是“人类不需要意义”,而是“古代的精神遗产必须经过批判”。现代思想家企图在一片开阔地上重建理想,为现代人开辟更加开放的人生道路。
五、重新反思理性与欲望
理性的缺陷之一,在于囚徒困境。节假日到处堵车,我们每个人都使用导航软件选择最为通畅的道路,其结果是大家都是聪明人,最为通畅的道路反而变得最为拥堵。
这样的囚徒困境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人类简史》讲过一个故事,定居种植小麦的农民预期到春种秋收的生活比渔猎生活更加安稳,物质也更加充裕。但是当大家纷纷定居成为农民之后,人类的定居点变得容易滋生细菌,出生更多人口导致粮食更加不足。农民的预期寿命和生活品质反而不如渔猎时代。
现代人类理性极为发达,都想争强好胜,扩大地盘,结果研制出终极武器,把整个人类带入生存危机之中。
理性的缺陷之二,在于自我牺牲。理性的优势,在于全面观察、整体策划、事先预测、权衡利弊。但是把理性作为唯一尺度,就会发现我们总是陷入到为大局牺牲自我、为明天牺牲今天的境遇中。
如果理性让我们吃虫子,我们就忍着恶心吃虫子,活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居然吃了一辈子虫子。我们应该记得,本能塑造了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最基础的反应,如果我们无限制的用理性压制本能,就会让我们过得很不舒服。如果说用一时的不适换来长久的舒适,那也是值得的,但当理性叠床架屋制造了太多的规范之后,因果链就会变得模糊,所谓的明天可能并不会如期到来,甚至永远不会到来。
理性的缺陷之三,在于服从的盲目性。由于理性的盛行,所以人类形成了一套理性的文化,学会了严格服从整体的策划安排。但是这种群体性服从一旦接受了某种领导,比如美术生之类,它就有可能在理性引导的群体组织的强大力量下制造不可控的灾难。
理性是有缺陷的,欲望也没好到哪里去。
由于揭开了理性传统的神圣面纱,传统不再以神圣自居。被理性压制已久的本能欲望重见天日,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现代的都市人生活在五光十色的欲望陷阱之中。现代社会生产力全面启动,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我们的各种欲望,如果我们暂时处于缺乏足够欲望的状态,市场就会采用各种方式撩拨我们,让我们从无欲望之中强行产生出欲望来。为了满足那些未必属于我的欲望,我一面加班加点工作,一面用消费的方式享乐人们在欲望与工作两条皮鞭的抽打之下难得喘息。
人们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前理性时代。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欲望轻易被满足时腻烦;寻求新奇刺激让我们更难获得快乐。当我们不顾一切的追求快活,最后却发现放纵自我之后留下的却是浓重的空虚和失落。
六、结语
理性和欲望的斗争纠缠了数万年,至今也没有哪一方取得胜利。
数万年的斗争也许只能说明,简单的理性至上或者欲望至上,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都不是好的选择。我们需要用理性来管理欲望,让欲望摆脱反复无常、目光短浅的牢笼;我们也需要用欲望来指引理性,让理性知道何为美丑,何为爱恨,什么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