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最近在看余华老师的《在细雨中呼喊》,看到一些片段会不自觉的用高中语文鉴赏手法去分析,感受颇深。虽然说应试教育下,会使鉴赏角度套路化,但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如何去鉴赏文学作品。
“但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如何去鉴赏文学作品”
也不能说这个表述不对 但是应试体系下,主要的问题是“其他的思路是错的” 到头来变成了揣摩命题人意图的游戏,这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是一种牺牲上限来提升下限的行为,算下来还不太好说是亏了还是赚了
提供思路不等同于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提供思路可以是分析人物情感和思想等,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感受文学作品。
本来存在很多不同的思路 应试规定了“只有有限的思路是对的,其他是错的” 但是其他思路未必是错的,应试的思路也未必是对的
如果一个人思维很活,能想出很多思路,那么应试对这个人就不是有利的(这个人并不需要应试来给ta提供思路,评分体系反而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如果一个人一个思路都没有,那么就符合你说的情况,给个思路总比啥也没有强
但是如果一个人一个思路都没有,那么“文学鉴赏”这份工作可能本身就不适合,或许在其他方面发挥天赋更合适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