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教育的先驱----王凤萧
来自:中文版(读一本书,爱一个人,过一生。)
王凤萧,字麟英。号俊卿,一八八七年生,泗水县泉林镇泗源村人。
王早年就读于乡里私塾,聪颖好学,名列前茅。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考取兖州府中西学堂,一九〇九年又考入曲阜四氏学堂。一九一三年学习期满,赴沂水县单级教员养成所任教。翌年,就任泗水县考棚小学教员。一九一五年出任泗水县模范小学校长。王体贴学生,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对学生远离家乡来泗城求学甚为不安,于是至卞桥同知名人士尤介仁先生商议设学。王尤一致认为:卞桥为卞庄国古都,一向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时至今日岂有教育落伍之理。理应创设高等学堂,以解学童就学之难。于是,王风萧、尤介仁出面倡议筹资,并亲自征地规划、绘图施工,于一九一六年竣工投诸使用。王亲自写布告招收学生,串书香门第聘请教师,旋即举行开学典礼,正式上课。定名为泗水县卞桥区立高等小学校。
王严以律已,执教认真,一丝不苟。带领教师精心备课、讲课,耐心质难解疑,细致批改学生作业,教学成绩显著。王主张因材施教,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启发诱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注重实践,聘用香乐庄席、篓、帽编织行家教授手工课,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王力主废除体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方。还仿效青岛市行政机构的做法,在校内成立了“崇德”组织,分为八部,每部负责人在学生中产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学校出现了尊师爱生、互助团结、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一九一八年,王就任泗水县高等小学校长,学校上下关系和谐。师生之间相敬相爱,教学秩序井然,成绩提高显著。
一九一九年王升任泗水县劝学所所长,后劝学所改为教育科,王任科长。其间,王为泗水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力尽责,时常徒步下乡,视察学校,曾敦促历山、北陈、石漏、贺庄等讨取缔私塾,推行新学,并亲手砸烂泗源私塾的教桌,带领师生掀神、扒庙,创造办学条件,推动了全县新学的兴办与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王就任卞桥区立高等小学校长,密切注视时局的发展,向师生进行救国救民的教育。对倾向革命的学生,倍加关心支持,直到他们参加革命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九三八年春,日军的铁蹄踏进泗水后,卞桥区立高等小学迫停。王伏处园林,从事农耕。然而,忧国忧民的思想,又使他不能苟安,于是,吸收卞桥附近村庄的青壮年,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文化补习班。一面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一面进行抗日救亡的教育。在王的教育熏陶下,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步入抗日武装行列,同日伪军周旋拼杀。
一九四一年起,王先后应聘到济宁私立培英中学、泗水县立模范小学、曲阜城颜家、历城县冷水沟中学、济南洛口小学等处任教。一九四九年因病还乡,被选为泗水县首届各代会代表。一九五二年病愈后,任泗水县速成师范学校教师,翌年秋调任卞桥完全小学教师。一九五七年当选为泗水县副县长,分管教育工作。王在一次教师集会上说:“我当选为副县长,老师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搞好。”任职间,王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督促各级政府把教育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扩建学校,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以达到普及小学教育的目的。还亲自过问教研室的工作,注重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由于王尽职尽责,泗水县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九六二年,王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
王风萧热爱教育事业,以传授知识、振兴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己任,终生奋斗不懈、硕果累累,不愧为功劳卓著、德高望重的教育先驱。
注:本文据史料及韩承桂口述,孙友典整理。
来源《泗水文史资料》第二辑
-
中文版 赞了这篇讨论 2024-01-13 00:58:2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转载:【泗水文史】泗水历史文化概况(十九) (中文版)
- 跟着书本去旅行 | 探秘泗水,诗话川上 (中文版)
- 济宁市全市文保单位分布表 (中文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泗水年鉴2024 (中文版)
- “寻芳泗水”系列短视频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