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郑强(浙大教授,知名“憤青”)
来自:天问(现在起,订阅你的人生!)
郑强:其实我一点不“愤青” 2005-10-23 04:54 第一印象 第一次听说郑强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演讲。我惊异于这个小个子教授的激情,惊异于他敢于针砭教育弊端,惊异于一个工科教授能有如此出众的口才。毫无疑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这些已能充分证明他的专业成就和影响力,然而他在国内,尤其在学生中的闻名,更多是因为他的演讲。他被学生冠以“愤青”和“强哥”名号。 所谓“愤青”,就是愤愤然,就是与众不同吧。在很多场合,他大声疾呼,愿意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机会教授学生关于爱国、关于做人、关于成才的道理。他是一位高分子领域的研究专家、教授,如果用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区分来衡量其言行,似乎有不太合常理的地方。或许正因为这个不同,才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 人物引擎 郑强,重庆人,祖籍福建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四川一与国防相关的化工研究院。在这偏僻之地,他重温了大学4年中曾读过的书,豁然发现实际上自己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学明白,才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学习。3年后,他考上了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1988年他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1994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作为留学归国人才,他以讲师身份回到阔别13年的浙大。2年半后以优异的业绩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3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郑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的资助,是浙大惟一连续三届荣获“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称号的老师。 强哥妙语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远比获得高学历更重要; ●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 ●钢琴、外语、计算机,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更不是惟一;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民族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过分强调外语,不仅不科学,更严重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撼动,对民族凝聚力的解离; ●我们孩子成人后的不作为、难以有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求学过程中其智力受到了掠夺式开发,能力受到了过度超前培养。 2000年12月,郑强应邀在浙江图书馆作了一次《教育与科技的理念》(又名《民富不等于国强》)的演讲。事后有人将演讲整理后发到互联网上,被反复转载,轰动全国,在教育和科技界产生了持续数年的强烈反响。 问:什么时候开始对演讲发生兴趣? 答:说来很偶然,源于一次到外省为浙大的招生宣传。当时学校正筹划如何提高浙大在外省的生源质量。那时我恰好到四川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于是学校希望我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当地中学介绍并宣传浙大。 于是我找了成都最好的一所中学,带了一大堆资料,还郑重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不料到了校门口,门卫却不让进,以为我是去推销药的。好不容易说服了他,见到了校长,可这位当地最牛的校长又说,他们学校只接受院士来讲座,言下之意是我还不够格。怎么办?第一场仗就败了,要走进其他学校也难。于是我告诉他,我不是来宣传自己学校的,我想帮助而且能够帮助中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读书?学生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吗?几分钟后,他不仅答应让我在他的学校演讲,而且后来成为了我的朋友。 结果反响强烈,一发而不可收,重庆等地的重点中学闻风而来,请我去做报告,一连讲了近10场。我没有单纯鼓动学生读浙大,而是讲自己留学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讲自己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 问:从那以后就爱上演讲了吗?有没有计算过自己讲了多少场?讲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答:回到浙大后,刚开始我在自己所在系、学院内部为学生作一些演讲,后来就被请到学校去讲。慢慢地影响扩展到社会,于是省内外的一些大学、中学、企业、部队、医院、甚至幼儿园也请我去讲。通常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平均一个月2~3场,多的时候每周一场,到现在约有130多场了吧,涉及到10多个省市。 通常我所演讲的内容与我所研究的高分子领域基本无关。而是以教育为主,剖析教育弊端,涉及的都是教育、科研、人才等诸多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去企业、部队时,我还会讲人文、爱国主义方面的话题。演讲中所提到的观点,人们也许并不陌生,所批评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并非无人看到。只不过我是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对自身所处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且大声说出来。 看不惯的事,我就得管 郑强经过校门时,经常会有门卫主动向他行礼;而除了一大堆博士生导师、杰青、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头衔外,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校园卫士”。 问:你从小就喜欢演讲吗? 答:不。小时候的我爱好京剧、打乒乓球、唱歌,玩的东西很杂。还差点成了京剧演员。我从10岁开始唱京剧,而且唱得不错,重庆一流的剧场我都去表演过,包括接待重要外宾的礼仪活动等。后来中国京剧团还两次通知要录取我呢。还好,我父亲“救”了我,没让我去。因为他考虑到男孩子16岁会变嗓子,像六龄童的兄弟七龄童,一换嗓子就完了。果然高二的时候我变嗓子,唱不了京剧了。不然说不定我今天就是京剧团一个干杂活儿的。 小学毕业那年,我又爱上了乒乓球,结果一路打到了重庆市。现在在浙大乒乓球比赛里还排得上号呢。高一的时候我拉过手风琴,一拉就是3年。高二变嗓子后,京剧唱不了,我就改跟专业的老师学声乐。后来在日本、浙大频频参加唱歌比赛,都是小时候玩的成果。 问:你觉得小时候的这段成长经历对你以后的道路有什么影响? 答:它让我健康成长。我父亲是教师,奉行“无为而治”,从来不管我读书。我学京剧、乒乓球,也完全是因为个人爱好,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是被父母逼着学。正是这种“野性”,才促成了我后天的成长。因为人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爱好什么,玩的东西多了,才慢慢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兴趣是发展的源动力。 其次,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让我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小时候看到别人能当上红小兵、当上解放军,就特别羡慕,所以我做事情就特别努力,因为我知道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倍,才有可能争取到一些机会。像学京剧,我就天天跟收音机学,乒乓球就在水泥台上练。打倒“四人帮”后,我突然发现,我也有“资格”考大学。那时距离高考也只有一年多时间,几个月内,我的成绩连连升级跳。没有任何诀窍,靠的就是这种专注的精神,一本物理习题就做了十几遍。 所以小时候随波逐流地玩未必是坏事,不要过早定向。表面看起来一些无用的东西,可能后来就起作用了。 问:听说你经过校门时,浙大的门卫会主动向你行礼,学校还授予你“安全保卫工作十佳先进个人”称号,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我“好管闲事”。校门口是纠纷之地,经常由于交通拥挤出现矛盾,我时常会帮助他们调解一下,所以门卫对我特别好。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校园里有人违规逆向行车、摆摊设点,还有学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你能容忍吗?这是高校!看不惯,我就得管。 西泠印社唐涛先生给我题了“江流有声”四个字,就是我为人做事的风格。而好管闲事、擅长演讲,以及专注做事的个性和习惯,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尤其是音乐。音乐就如中医的穴脉,给人以激情和冲动,让我愿意表达并擅长表达,这正是演讲和科学创造都需要的。 敢讲,是种教育行为 对连续三届高票当选的“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郑强说这是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和头衔中他最看重的一个。因为要博得这些独立意识很强的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是很不容易的…… 问:教育、人文演讲,通常被看成是人文教授的领域,你一个理工科教授却干起了人文,是否有超纲之嫌? 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谁说育人不是理工科教授的责任?传道为先。教师仅仅搞科研是不称职的,教师仅仅教书是不够的,还应当育人,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科研应融合、体现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而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注重精神和人格层面,其次才是专业。 有人说,演讲过多会影响专业研究。我说这得看你能否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事实上,从1998年至今,我发表的论文已有120余篇了,其中SCI(EI)收录论文已超过100篇。浙大学生最常看到我的样子就是演讲前我啃一个面包喝一瓶水,别人在饭桌上耗费的两三个小时,我不就可以用来去演讲了? 事实上,我并不奢望自己在科研方面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看,我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对比之下,教书育人的职责就很重要,教书育人的价值就更高。以后只要有时间,我依然会继续讲。 问:中国人有“明哲保身”的习惯,不愿意开口多讲。你为什么敢讲? 答:“江流有声”,个性使然。看到了问题,我不吐不快。我的父亲、姐姐和夫人又都是中学教师,而这些年我也在高校中看到了很多问题:有的中学优秀生,一上大学居然跑进了留级生的行列;我培养的那么多西部来的学生,很少有选择回去的……我看到的东西越多,越担忧,越想尽一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当然,这些年我也受到一些非议,说我演讲是出风头。我也怕,所以前些年我曾拒绝了任何有关演讲的邀请。可深思熟虑后,我觉得演讲没有错。为人要低调,但不能怕事;学术可以悄悄地做,但教书育人一定要大张旗鼓。现在我脸皮厚了,主动要求为学生演讲。“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知识分子就应勇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问:你一个人讲,能对教育问题、社会问题起到多大功效? 答:我的理念是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起,哪怕是呼吁,它也是一种教育的行动。 最想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问:为什么说现在最想和幼儿园老师沟通? 答:我发现,很多大学新生在入校时已经定型了。 培养学生就像做一个陶器,要阶段性地培养,不同的阶段任务不同。比如第一步只需要把水和泥和在一起就行了,最多再捣匀一点。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提前做了中学、大学老师做的事,非要捏两把,甚至放进炉里去焙烧。结果陶器没做成,只做成一块块泥疙瘩,不能成器。后来者再怎么修补,也无法做出优质品。超前的教育,会使孩子们的兴趣丧失;过度的挖掘,将使孩子们的潜力受到伤害。我们必将为这样的教育付出惨重代价。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7/node358842/node358855/userobject15ai4894425.html 鄭強在浙江大學黨課視頻(推薦認真看一下,兼只則明!) http://www.teven.cn/go.asp?logid=203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愿得一人心 免得老相亲 (奕)
- 美国国家地理称重庆为"最有性格城市" (天问)
- 知名歌手:周震南 (天问)
- 影视明星:张晋 (天问)
- 影视明星:殷桃 (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