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勒《如何听如何说》~教人如何达至心灵交会的好书
来自:麦子
商务印书馆出版、吕捷翻译的艾德勒著作《如何听如何说》,于我来言,比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浅显易懂。作者以切身经历,把如何听如何说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有趣真实,最后水道渠成,读者可以一口气读完。作者总结的希腊式如何说五要素“人品、感性、理性、成文、用词”,结合恺撒遇刺后安东尼的演讲,以及附录一作者自己的实战案例,理解起来形象容易。而《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当年读起来很吃力,断断续续,花了不少时间,当然与我自己智识欠缺有很大关系。
从小有人教我们如何写(虽然并不完备但至少有过),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读,更没人教过我们如何听如何说。是的,在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想起年少时候有本杂志《演讲与口才》,思考近年看过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艾德勒认为在对话中,听者应怀着开放包容隐忍心态,真听懂对方说的话,就事论事明白的反对;说的人用好五要素,双方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求同存异或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说和听双方都需要诚实耐心和勇气。
作者在22页这样写到,“修辞这一古老而可敬的艺术,其根本所在,正在其说服、劝说的功夫。在几乎长达二十五个世纪的时间里,它都和文法、逻辑一起,在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古希腊的人和古罗马时期则更为重要,因为那时的读书人,都必得也是好的演说家;到了17世纪、18世纪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的人并不重视内容,而是颇为强调说话和文章的风格。然而,这些艺术在今日年轻人的学校教育中,却几乎已经遗失殆尽了。其中尤以修辞为甚;在一个人头十二年的学校教育中,修辞的训练几乎为零。虽然有些人在上了大学之后,会选修几门公共演说的课程,但是,大多数人从未受过说服技巧方面的训练。”诚哉斯言。
个人以为人是会思想的群居受造物,是与其他群居受造物的本质区别,就像作者在附录一《哈维·库欣纪念演讲》中,对比根本性种属差别和程度差异,如同植物和动物之间差异,它们是各从其类,无法跨越的界限。人是有灵的活物,其他动物也可以交流,却无法达到心灵的交会。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灌输说教式;作者说到,要发展智力的各种技巧,靠的是操练式的教学;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则是研讨式的教与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对于在成人阶段的发展智力成熟心智最为有效。因为恩典,我在成年后反而能经历后二者;也非常有幸,能读到艾德勒这本书,与之对话。读第十三章《研讨课 讨论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不时想起在经典名著《奥德赛》课,老师不停发问:不死神女卡吕普索的美丽海岛上,如花美眷、伴以长生不老的许诺,奥德修斯却终日以泪洗面,只想回家,成为有死的人,为什么?同学们被钓足胃口,个个全神贯注,磨拳擦掌。随着老师引导式的发问抽丝剥茧,最后大家恍然大悟。那堂课记忆犹其深刻生动有趣,恐怕终生难忘。
修辞不好不会说又不谦卑受教的人,也不会听很容易动武。
上周星期天请了一天假,想按自己计划进行,结果全然不是。下午在河边慢慢走透气,寒风中接到妈妈关切的电话,立刻恶向胆边生骂她。紧接着心里的恶念一个接一个,迁怒一串串他人。冷静下来又良心不安,开始一个一个道歉。只是对于妈妈,心里还是负隅顽抗找借口不想道歉。但心不安宁,每天睡不着压力大,暗暗叹息。今天读《如何听如何说》第十四章对话与人生182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段,特别难受,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罪就在眼前。祷告后终于打了电话,第一个没人接,心也不够诚实;煎熬纠结半天,又打第二个才打通,诚心悔改真心道了歉,听到妈妈说“没事,你是我的好女儿”眼泪唰的一就流下来了,不是委屈,是心平安了。人啊,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有多么不堪。有时我就像那挡车的螳螂,面对一团乱麻,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结果如同一连串的事故现场,只有更糟,幸亏恩典,没让车从我身上碾过去,而是让我重新回转,站在光里,不至沉沦到底。
教育是一生之久的事情,好书籍如好老师,作者会穿越时空来与你交谈,如同朋友坐而论道一般,思想上你来我往。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会不经意就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艾德勒的《如何听如何说》,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