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教大辞典》
来自:Da Yong
道 ①道教教义词语。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教理的核心,一切道经无不以“道”为根本。与“德”一起成为道教哲学的最根本范畴。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宇宙本原,《道德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与一切具体的事物不同,不能用语言表达,却是宇宙的始源,万物生成的根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道,恍恍惚惚,难以言状,却是真实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也是感官无法把握的:视之不见,称为微;闻之不得,称为希;抟之不得,称为夷。夷、希、微三者,不可追问,复混而为一。“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怀着某种主观的欲望便只能看到它的边际,只有没有欲念存在才能看到它的微妙。因此,对道的把握必须诉诸直觉、领悟等思维方式。同时,道教又认为道能够人格化,应化显迹,成为三清道祖。东汉末,社会上便流行着老子即道的观念,王阜《老子圣母碑》:“老子,道也。”正一盟威道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认为道即是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完成了对道的人格化解释,也开创了以一、气,神仙三者统一解道的先河。南北朝时,先后出现诸多的新道派,各自提出了对道化成神 仙的不同学说,形成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三清,成为道化尊神的主要代表,所以引道经也泛称“道言”。以后又出现更多由道直接化成的尊神,如玉皇、五方五老等。道虽然难以用语言形容表达,也无法以感官感知,但仍可通过修炼以领悟,把握,如果得道,便可像大道一样永恒,使人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同样获得永恒。这便是“得道成仙”。如果掌握了道,也就有了各种超自然的能力,即各类神通。因此,道是一切神通的源 泉,也是一切修仙术的指导。②方法、技能。一般特指超自然的神通。如不寒之道、不热之道。③道教组织。如帛家道、黄老道、正一盟威道等。( 101 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化|人类社会的竞争终究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 (Da Yong)
- 文化|几乎是人类所有的综合体,技术、经济、社会、道德、艺... (Da Yong)
- 文明性|相比古希腊文明、草原文明,中国文明是非常纯粹的农... (Da Yong)
- 文明性|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主导世界秩序的文明,其鼻祖是古希... (Da Yong)
- 文明性|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可能产生文明;等级是社会交往... (Da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