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若干样本统计指出,台湾的精神病患初步发病时,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的患者曾求助于童乩。事实上,童乩是台湾精神科医师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Da Yong
2.医学研究者与心理学者 其次,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有一些医师和医学研究者,尤其是精神医学方面的专家,也投身童乩的研究。他们也注意到了童乩的医疗活动,并且承认童乩的医疗方法的确对某些病人或某些疾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产生疗效。 他们有些是根据临床医疗时问诊所得的资料,有些则是以医疗社会学或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较大规模的访谈和调查。例如,精神科医师文荣光便曾根据若干样本统计指出,台湾的精神病患初步发病时,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的患者曾求助于童乩。②事实上,童乩是台湾精神科医师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此外,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也有一些心理学者注意到童乩(及旭姨)在心理及情绪治疗方面的特殊表现。③ ①曾炆煌:《社会文化与精神医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2(台北,1971),第 279—286 页;Wen-hsing 'Tseng(曾炆煌),“Psychiatric Study of Sha-manism in Taiwa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 (1972),pp.561 - 565;Wen-hsing'Tseng,“Traditional and Modern Psychiatric Care in Taiwan,” in Kleinman et al. eds., Medicine in Chinese Culture,pp.177-194;郑信雄:《乩童之形成》,《台湾临床医学》8:4(高 雄,1972),第519—523 页;郑信雄:《从精神医学论乩童及个案报告》,《南杏》22(高雄,1975),第 70—73 页;蔡瑞芳:《从中国的医学演变谈乩童的由来》,《南杏》22 (高雄,1975),第 63—65 页;蔡瑞芳:《从台湾民间信仰探讨今日乩童存在》,《南杏》22 (高雄,1975),第 66—68 页;王溢嘉:《神谕与童乩》,《健康世界》5 (台北,1976),第 42—45 页;文荣光等:《灵魂附身现象:台湾本土的压力因应行为》,发表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究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2 年4 月 23—25 日)。 ②文荣光等:《灵魂附身现象》,第2 页。 ③陈志贤:《台湾社区辅导的省思:由乩童的助人行为谈起》,《咨商辅导文粹》 2 (高雄,1997),第 63—80 页;余德慧、彭荣邦:《从巫现象考察牵亡的社会情怀》,收入余安邦主编:《情、欲与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第109—150页。
《医者或病人 三 童乩的医疗者角色(三)1945-2003年 2.医学研究者与心理学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化|人类社会的竞争终究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 (Da Yong)
- 文化|几乎是人类所有的综合体,技术、经济、社会、道德、艺... (Da Yong)
- 文明性|相比古希腊文明、草原文明,中国文明是非常纯粹的农... (Da Yong)
- 文明性|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主导世界秩序的文明,其鼻祖是古希... (Da Yong)
- 文明性|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可能产生文明;等级是社会交往... (Da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