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分析|第26集|结局:幻妙的空洞——真相,往往是得罪人的。新闻传播理论篇幅较大
来自:人閑桂花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反思的能力——
让不可见的被看见,
把熟悉的变陌生,
使理所应当的重新被质询。
它最终能
用宽容来抵抗世界的狭隘,
用理性去抵挡世界的狂热。
而不是反之。
新闻也是。

这里使用了广角镜头,左侧墙壁和指示牌发生了很明显的畸变。
看到这里,内心凄凉。
NEWS,变了。



年轻女主播在嬉闹的播报新闻和四大女主播的LED屏,幻妙的空洞,徒有美丽的外壳,
这何尝不是一种尖锐的讽刺。
讽刺现在,讽刺观众,
讽刺我们越来越喜欢新奇和不思索的看事件,讽刺我们失去理智宣泄情绪,
就像抖x,各种大众传媒软件,
就像我们的每一个人, 娱乐化的影子,在何处不是遍地开花呢。
编剧高级HEI。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于1985年初次出版发行,是一部关于描述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换句话说信息越来越具有“浮躁”、“作秀”的成分。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交流,它也就没办法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他认为交流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系统解析了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垄断,结论令人深省。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
重点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
娱乐和非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为电视播放的过程是连续、不能暂停的,你不能要求停下来「让我想一想」、「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质疑「你的这些信息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
这和读书读报很不一样,阅读时,我们可以随时暂停进行思考,而电视则抹杀了这种思考的时间。


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
媒介的特点,是帮助我们把客观事物看成虚构的符号(文字、图形)来进一步理解客观事物,但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本身(是否真正指向客观事物)却被我们忽视了。
我们忽视了正视这个媒介(即:内容的载体),
或者说是,电视里/镜头里图文影像的筛选剪辑,
或者说甚至是,新闻主播/直播网红的话语引导,
是否给予我们指向真实的方向。

只通过镜头内的影像,就能判断事实?


看到结尾文慧心在刘艳的「公开平台」说的话吗?



我们自己反观自身,我们每天看到非常多的讯息,
题目越是充满刺激,越是充满冲突与矛盾,
我们越想要看,越要参与,越愤慨越怒骂,
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
然后,几秒钟,我们手指划一下屏幕,换下一个。
我们真的在意背后的真相吗?
真相,往往是得罪人的,
甚至是得罪大多数观众的。
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也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即"虚假环境")的反映。
一开始拍摄的镜头里,是嘉嘉的爸爸的叙述:爸爸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嘉嘉爱吃的煎蛋。





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嘉嘉不爱吃煎蛋,每天自己煮蛋。
其实是反过来的。







看到最后一集,我发现《新闻女王》竟然立意是不单单
是女子群像职场剧,
更像是一部不错的公众新闻素质教育片。
让我们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了解媒介的作用机理,开始区分新闻与宣传的边界,加强我们对舆论的了解,不被所谓“意见领袖”带着跑。
当然,新闻媒体更要努力去产出持之以恒的理性稿件,在舆论中发挥“坚实核心”的作用,推动社会舆论良性发展。
这里可以说一下,张家妍。
张家妍,为什么在中后期变成了一个只为追求热度,收视率,成为被徒弟刘艳所不齿的前新闻师父?
因为新闻专业主义逐渐被消解。
一方面,大量宣传手段被运用到新闻领域中来,理性的报道难敌感性的宣传,情绪是共通的,这打破了知识鸿沟,情绪是无需习得的,这打破了知识链条,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情绪传播的方式对参与任何话题,最终“乌合之众”被“意见领袖”以抽象的符号凝聚,形成网络暴民舆论。
另一方面,泛化的发声平台消解了社会事务的严肃性,众声喧哗之下,危机被消费,在二次传播中逐渐失去了本身的面目。新闻媒体越来越难以持续关注一个事件,甚至无法设置议程、构建框架了,最终流于极端自由主义。
张家妍从开始就想做民生新闻,
不论是那条街店和开发商的纠纷,还是嘉嘉与智障父亲的一天,
张家妍从心底想做的是朴素真实的为底层人群发声的民生新闻。
曾经的她充斥着拯救社会的新闻理想主义,充满义愤填膺,她希望自己的专业实力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甚至连自己徒弟都保护不了。
黑化,
是单纯的理想主义情怀破碎了,幻灭了,
被点击率收视率,被观众的猎奇心理,
被办公室政治人们不同立场与观点,
彻底碾压在地,
一点点的碾碎。
她要报道的民生新闻,
与富商大佬去世,与专家对商界政策的观点对谈,甚至与疑似酒驾车祸,与警方疑似卖淫的现场追捕,相比都没有溅得起水花的收视率。
没有收视率,就没有广告收入。
但,人,是要吃饭的。
肚子和良心,哪个重要?
张家妍向所有初入职场的菜鸟一样,都选良心,但是慢慢磨灭,很多人都在慢慢变成了乔治慢慢升为飞爷。这是利益,是肚子。
张家妍在与方太的交易后,放弃了良心。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13607 21集 顶光和测光 与魔鬼交易的春药幻觉——以灵魂为代价
和那些为了收视率的记者一样,不再标新立异,不再充满情怀,不再冒险当英雄(可能会成为被递律师函,成为被告人)。
毕竟交易换取的高位,就要为利益负责,要踩着别人的自保。





沃尔特·李普(Walter Lippmann)的《幻影公众》(The Phantom Public)一书出版于1925年。
伟大的社会中,不仅需要公之于众的信息,还需要持续不断的信息公开。
人数众多的人所形成的舆论意见几乎都是含糊的、混乱的,无法据此行事,除非对其要素整合、归纳引导,形成统一。
公众舆论是盲目而热情的、间接性的、简单化思维的、表面化的,它需要引领。
各类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与传播者,需要尊重事件全貌,恪守媒介伦理,而不应为了获得流量,通过断章取义、刻意隐瞒等方式篡改事实。
新闻机构就好比是灯塔,记者就像是站在灯塔上的瞭望者,它的探照灯照到哪里,就报道什么。它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但我们不能根据一束束光照,所提示的环境来行动。
勇气是自己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还能面对自己最虚弱的一面,
正视事实,凭借勇气继续坚定的推动自己改善自己。
这是勇气存在的意义。
超越自我认知,正视事实,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因为立场的原因,而造成了现在的局面,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正视。
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一种反思的能力——
让不可见的被看见,
把熟悉的变陌生,
使理所应当的重新被质询。
它最终能
用宽容来抵抗世界的狭隘,
用理性去抵挡世界的狂热。
而不是反之。
新闻也是。
结局浅析: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一滴水,愿我们用宽容来抵抗世界的狭隘,用理性去抵挡世界... 26集 结局浅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15859/ 22集 画面柔光效果、景深镜头、广角镜头等衬托徐晓薇的幻觉和自我成长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8913607 21集 顶光和测光 与魔鬼交易的春药幻觉——以灵魂为代价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觉得加盐后期并不是变了 而是舍弃从前的伪装真正做自己了 (鱼香肉丝)
- 一直以来约束张家妍的是骄傲,不是正直 (之乎者也)
- 第19集|Cathy和小鲜肉这一对看着甜,实则细思极恐 (Luxurieshouse)
- 剧情分析|从张家妍这一角色看女性一生究竟要面对多少陷阱。。 (挽天河)
- 剧情分析|徐晓薇这是精分了?突然觉得有点恐怖 (青铜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