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战争》的问答

注销

注销
2008-04-17 22:23:3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0 13:37:19

    你的立场大概是自由主义的,但还是包括了一个小前提:主权国家.因此,你的批判不能说完全指责了阴谋论,但你是在想批判一种夸大其词的反过来影响到中国"引进来,走出去"的更加开明政策未来的那种国际货币体系的阴谋论,因为它反过来强加了一种左倾的民族主义(不应当是民粹主义). 有些个别经济概念的问题,反驳上面不大成功,比如货币"衍生品市场"对流动性的吸纳,我们不要仅仅用是使用本金支付来衡量其规模大小,一个相对封闭社会的货币量规模本身就包含了各种预期\利率\抵押\周转速度,它们总体起来反映了货币的流动性,而反抑制流动性过量造成的通货问题同样应该考虑上面这些因素,单单用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货币实体来衡量资金规模是不当的.另外对于金本位制度是在主权国家的前提下的一种规避经济风险的"政治行为".原因就在于黄金具有稳定的市场价格,用它来替代外汇和作为国家货币储备是出于应对突发的经济风险导致的货币贬值.而你用来批判的理由不过是从什么可以影响黄金的价格波动以及货币汇率的波动来看的,但是既然在流通市场上,就没有任何东西具有绝对的恒定不变的"价值",因此以黄金同样会受到冲击来批判金本位的"好处"力度不大.而对银行家和银行股东的区分也并不能很好批判"银行家是幕后黑手"这个论断,我们无法准确定义然后这样说:只有在银行为股东打工的人才叫银行家,而银行股东就不能叫银行家而只能叫"股东".而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并不和它的公有性质明显区分,当其收益人是大部分人,我们称其为"公有",而只受益于一小部分人我们称"私有",但他们在美国的制度下都是以自由经济体制来组建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谈论私有和公有和在我们国家的制度下谈论私有公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我看来根本就无须就此多讨论.

    这篇文章讲的还可以,就引过来了,一方面是想表明这个世界还不够"自由",因此我们不要当一味追求自由的"小右",要知道适当的"左"一点点,至少心里要有这样的掂量,尽管我们都并不是或者至少现在还不是VIP人士.另一方面也是觉得现在书籍流行这种阴谋论,它有存在的道理,不能全错,但也会影响我们对**党的盲目依赖,唤起不利于走向公平自由的市场方向的公众情绪.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0 19:14:05

    你竟然回了这么多,服了你了. "货币战争书中所说的发行货币在先,创设衍生品吸纳流动性在后。" 这书里没这么说啊,别人讲的是首先银行对国家的控制来自于货币的信贷功能,即国家一方面向银行贷款一方面发行国债,如此来变相增发了"货币",形成了作者声称的"控制".我们看作者是否夸大其词或者是否偷梁换柱,就在于如何分析这当中存在的这两个博弈过程.我无法得知实际上的博弈会具体涉及到哪些变量的干涉,但可以预见,在战争和银行对国债获得较大的控制权之后,这个博弈会偏向于银行,此时银行有机会变相收取更高的利率获得信贷差价,而这个时候在无金本位的货币价格稳定政策的状况下,国家发行的国债和货币将被迫向本国低估其产品价格从而弥补巨额赤字,这样子一方面银行变相掠夺了国家财富,另一方面主导了国家的宏观货币调空政策的走向,尽管这些政策的提出是合法且受到监督的,但按照这个博弈的隐藏性和政治性特征,合法意味着全体被迫同意,唯一的反抗渠道来自不同货币体系之间的战争,但如同作者所说一场战争只不过把国家拉入另一个银行系统的控制中去.

    具体到金本位的缺陷,一个我的知识和经验根本就让我无法做谁优谁劣的详细比较,有的只是道听途说的口舌之争,谁都说自己有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专制国家高金本位,并不能摆脱一轮又一轮的人民财富的被洗劫,原因很简单,一个不受权利约束的国家可以随意高估黄金的价格,然后拉动通货膨胀,然后通过银行利率政策吸纳资金然后制造通货紧缩然后洗劫人民财富,他同样可以通过产业政策随意制造各种信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在某一行业狠赚一笔.在一个无金融监控的国家搞金本位,我看不到任何人民财富保值的"稳定性"存在. 对于宋红兵讲的东西,可以相信一些,但不能全信,其主要基调就是过分夸大了银行的控制能力而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一个国家的政体影响.金融无疑乃是形成一种实体财富的分配规则.在分配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就会有战争,而在战争可能导致国家进一步被控制的地方(靠对外贷款)就有只依靠本国人民财富的国家银行的出现(人民愿意直接被国家"洗劫",因为战争意味着整体人民对未来的赌注),如林肯战时搞的中央银行一样. 所以,没有必要"低估"银行家的能力,阴谋肯定是无处不在的,当它合法化了就构成了名义上的阳谋,但它同样是阴谋的实质.因此在有经济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阴谋,而政治同样可以反过来揭露那些阴谋然后为更为公平正义的经济去好好的阳谋一番.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1 09:13:41

    回鼹鼠,我以为你没理解到货币的信贷职能和英美国家自身无货币发行权所涵盖的政体要素,因此我表明银行的确会通过控制国债发行和发放贷款变相增发"货币"来控制国家的经济政策,但这个控制的强度仍然会被某国自身的政体因素所遏制,所以宋红兵有点夸大其词.这个过程来自于:银行和国家的博弈以及国家同人民的博弈这两个过程.   至于读不懂,应当是各位承认的第二种情况,因为我的确是贫乏的,所以要多多学习.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1 13:02:59

    在你的思维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从国家货币如何产生,中央银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何种作用,国债的性质到底暗藏了什么,以及这些是如何通过货币联系在一起的,甚至货币同国家政治是如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因此你认为这是自由市场上的自由交易行为,双方不存在控制和反控制的问题,仅仅是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以及追逐利益的且合乎交易规则的合法行为.

    我可以给你非常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贯通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概念以及它们背后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1 13:52:47

    有三个人,两个代表"人民",一个代表政府.在以契约组建起来的民主政府中,人民只给政府纳必要的税,但这个税的多少是建立在双方同意且是通过实力互相博弈后达成的,并以法定形式确定.这样国家处在"自由\民主"的状态中.

    但我们假设政府不生产,只有人民在创造实体财富.纳税意味着第三人合法的在享用另两个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且假定他们使用黄金来交易(假定黄金已经在他们中间使用很久了,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交易价值即获得了货币的价格地位).这个时候,国家没有银行,货币只起交换手段的作用.(我们不考虑储蓄和其他所以可能的替代货币/抵押的情况出现).

    这个时候国家突然需要钱用,不管是用于战争还是其他手段(我们只考虑中央银行的建立),但按照"自由民主"的政治格局,它只能固定的分配到"一定量"的实体财富,而我们假定实体财富在每一年内是恒定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愿意借钱给你,只不过我要获取信贷利润即利率.(在这里我们不管这个人来自另一个国家也好,还是本国,只要它借出来的"货币"(购买货物的凭据)是有效的即能从不管什么市场上,甚至国际市场上买到东西,那么国家就可以向他借贷).

    那么一个问题是,国家拿什么来偿还,显然只能用未来的税收收入来偿还所有的"本利和".而必须加上一条:国家税收的发展预期是具有足够偿还能力的.在这里产生了第一次博弈,而国家贷款的迫切程度极可能带来高利率的负债.

    反过来,国家还会向人民借债,即发行公债.公债是一种类似期货的产品,这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结合.但它实质上意味着国家要人民做一个赌注:赌国家明天能够偿还这笔费用,并给于其更多的回报.但实质上它意味着国家在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无偿"占有"人民的劳动.

    国家要偿还只有两个主要手段:1\自己生产 2\提高税收. 而我们知道自己生产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兴起,当然有人会说在民主国家这意味着大众更多的公共福利,但记住这个连锁反映的前提是:国家自己要创收来偿还银行. 2\政府的其他功能比如转移支付,税收政策会被迫做出调整以适应自己在巨额负债下的偿还能力.这个时候民主国家对政府有帮助么,答案是没有,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的人民授权意味着,政府的被迫会以全民"被迫同意"而得到实施,人民会为政府对银行的债务而"自觉"的合法的买单.

    上述即也是宋红兵指出的控制论的主要理由.

    其次,关于货币的发行问题:刚才我们的故事里,黄金作为稳定的价格衡量标准,如果以此同时发行和黄金具有固定兑换比例的凭据即"纸币"的话,并且政府被法定要求纸币同黄金的兑换必须保持在某个较窄的浮动区域,且政府积聚黄金,不将黄金"市场化",那么这个国家我们即认为它建立了稳定的金本位.他的好处就在于:一方面能限制纸币具有过大的流动性且尽量使用本金交易,一方面能限制政府的随意印刷钞票的行为.能作到这两点原因很简单,货币在这个时候不过是决定了可消费产品在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分配状况,甚至在没有规则的市场上暴力就替代了货币的作用.稳定了货币的"价格"也就给人心套上了一把锁,使用更多的虚拟货币,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倾向,会反过来伤害到自身的"分配"能力.但货币的贬值在市场的反应总是蝴蝶效应式的,总是先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然后才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价格水平,因此黄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必须加上严格的市场监管严防虚拟资金过多,这也是我认为在专制国家无法成功的原因:无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接着上面的中央银行建立来说:如果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是建立在黄金(或加上白银)本位的基础上的话,私有银行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这个发行权是什么个东西:当国家债务提高,银行会被同意发行一定的购货凭据去向该国市场购买一部分产品作为"利率补偿",然后这种"凭据"如果国家认可说:你可以用来交税,那么它就得到了一种国家内部的公信力,即可以成为"交换"的手段,而这就是私有银行印刷货币,而国家却无权力印刷的内在原因.

    但是你发现没有,银行印刷这种"提货单"(货币),它实际是在冲击原来市场的价格指数,并且它总是获得了更优势的购买地位,原因就在于当人们意识到通货的时候,银行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购买力.当然国家在这中间肯定有若干限制措施来平衡这种冲击.

    但上面所谈到的产生中央银行以来的这个基本的利益割据是相类似的,也就是说控制始终在国家和银行,国家和人民的相互"货币"博弈中展开.而银行始终处于主动的优势地位.

    至于银行的国债是定期拍卖,保持一定数量的准备金率这些"经营"表层上的常规概念根本就不是内在的,甚至完全没有触及到那个真实的博弈过程. 而我根本就没有表明他们是"抱在一起"的,我只讲那个过程和实质,不谈表象的无关痛痒的东西.至于对与否,有识的人可以"讨论".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1 15:16:12

    上来翻看下有无回应,觉得对鼹鼠所说的货币外生性和中央银行的调节功能还应当做一个说明:它们并不和我上面谈的基本机制相违背.在建设时期,由于银行货币的其他功能,比如具有供/需性,对投资倾向的调节能力,对消费倾向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政府会同银行一起连手通过其业务性调整和在适当的时期发行新货币来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因此在美英国家,尤其在西方经济学里把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政策性)强调的很厉害,但这没有改变上述基本的博弈格局,银行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经济体中的中立系统或仅仅是功能性系统.

  • 注销

    注销 楼主 2008-04-21 20:49:53

    谢谢你真诚的建议,看来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32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