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 18个月,我们仍在故事的中途
来自:艾尔
Fire的第18个月,借着小组活动的机会,给自己也做个回顾。包括fire后的变化,还有对数字游民,旅居,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感想。

【写在前面】
「fire前,fire后」这样的说法,很像「上大学前,上大学后」,「上班前,上班后」,「离职前,离职后」…这会让听者产生一种感觉:fire这件事,发生于某个瞬间。大家从小组讨论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所说的「我开始fire了」,意思其实是「我离职了,并且之后也不打算找工作了」。
但现在我觉得,fire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冒出fire念头,对这个念头进行反复考察,确定目标,财务与心态上的规划和准备,预演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小规模测试,离职,应对随之而来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的回顾,考虑下一步的方向…等一系列动作,离职可能是其中微小的一步,但不是全部。
fire的整个过程有三个阶段:fire前的生活 → 准fire生活 → fire后的生活。
「fire前的生活」和「fire后的生活」都意味着某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区别在于,「fire前的生活」是批发量产的,大众眼里可以接受的,但未必适合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未经斧凿的原石;「fire后的生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大众眼中可能显得离经叛道,但非常适合于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大卫雕像;「准fire生活」是这两种稳定生活状态之间的转型期,是雕刻大卫的过程。通常它以离职为起点,持续6~60个月(这个时间长度是我随意估计的,可能不是事实)。
开篇我说,我正目前处于fire的第18个月,实际上指的是「准fire生活」的第18个月。所以,这篇帖子将会分享的是「准fire生活」与「fire前的生活」的区别。

【fire后的变化】
1、做事
单位时间内的做事效率显著提升,大约有六倍提速。这是我在去年刚刚步入准fire期发现的,有兴趣可以看当时帖子:
效率提速,我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整块时间的做事效率就是比零碎时间要高,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经验:在不受打扰的状态下做事,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专注度有极大提高。
另一方面是可支配时间确实增加了。一周总共有168小时,如果上班是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在一周中,实际为上班花费的时间并不是40小时,而是远远超出:
合同上出卖给雇主的时间:40小时;
合同外出卖给雇主的时间:5~10小时;
通勤(以单程0.5~1小时计):5~10小时;
内耗/补偿行为浪费的时间:10~20小时;
这里解释一下,内耗/补偿行为指的是因被迫上班导致的内耗和补偿行为,虽然不是上班但它也在占用我们的时间,这些行为包括不限于:和别人吐槽工作上的奇葩,白天时间不属于自己导致的报复性熬夜,用碎片时间享受一些奶头乐,周末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导致的emo,等等。
这样算下来,在一周168小时中,因上班导致的时间消耗可能长达80小时,再扣除用于睡眠的40小时,用于个人健康卫生的10小时,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只剩下38小时。以上考虑的是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如果996工作制,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加所剩无几。
当脱离了上班状态,这部分时间则完全归属于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每周38小时上升到118小时,翻了三倍!
2、出游
工作日出去玩,机酒等各种花费比节假日低一半以上,去哪里人都很少,游玩体验变好。错峰出游的好处,前人已经说得很多了,就不赘述啦:)

3、精神
精神不出意外的变好,当你充足睡眠+吃得健康+规律运动+心情放松,精神想不变好都难呀😆而大部分的坐班生活,刚好是它的反面:报复性熬夜+忙起来没时间吃饭或是吃质量可疑的饭+没时间运动+社畜emo,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精神不佳太正常了。(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你上的班能为你提供前者,你其实就不那么需要fire)
4、视野
fire前,不仅工作是流水线化的,娱乐也是流水线化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坐班的人无法随意出游,往往只能利用周末/年假/黄金周特种兵出行,一路上遇到的其他人也都是特种兵出行,拿着千篇一律的攻略,打卡千篇一律的景点,拍千篇一律的照片,住千篇一律的酒店,发千篇一律的票圈。
准fire人可以在工作日出游,当你在工作日出游,你就会遇到其他也在工作日出游的人,然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不上班,而且他们还生活得很好;原来现实生活中有这么多赚钱的方式,远离真实生活的人根本注意不到;原来生活可以多姿多彩而不是只有蒙头打工一条路可选,先前担心的种种不过是自己吓自己。

5、心态
更加自信,平和,勇敢,而且常常能感染到身边人(传递正能量了属于是)。心态的变化算是前面四个变化带来的结果,外部可能观察不到具体的表征,但你能从内部感受到它。
【定居地是否改变】
定居地没有改变。原因下面会讲到。

【是否从坐班转向旅居】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的适用人群,没有哪个生活方式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旅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适不适合自己,只有体验一下才知道。浅浅尝试后,我选择了隐居。
刚步入准fire生活时,猎头推过一个工作机会,可以远程办公。我当时就心动起来,那时正值数字游民生活方式大热,我也考虑过以此作为未来的方向,“送上门的远程办公机会,何不体验一下?”抱着这样的想法接受了机会。但真正体验了数字游民的生活后,我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不被困在格子间,白天工作,晚上玩耍,云游四方,一直在路上……听起来很美,实则很累。我的专注度有赖于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现在时间和空间都打散了,割裂了,白天没法好好工作,晚上也没法好好玩耍,去什么地方都要背着电脑,每到一处首先观察那里有没有电源插头,网络稳不稳定,诸如此类。在这些时刻,不自由感重又袭上心头,令人窒息。
或许有人完全适应并享受数字游民的生活——小地瓜上就有很多——我不否认他们的存在(也可能是演的,不过我不关心),我只是深刻意识到自己不是这样的人,我也从未在真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所以,把它忘了吧。我决定还是回到适合自己的偏闲散的生活方式,整块的时间工作,整块的时间玩耍,去旅游就是去旅游,不带电脑。
对数字游民祛魅后,我对旅居也部分祛魅了。fire之后一定要旅居吗?好像也未见得。准fire生活意味着时间自由,不用坐班,拥有了旅居的权利。但它是权利不是义务,它可以不被行使。

当你已经有了旅居的条件,要不要旅居呢?来考察一下旅居的必要性吧。旅居的一重目的,可能是「去向往之地获得一段居住体验」。向往之地中的大部分我已经去过了,还没去过的地方中,我现在并没有特别向往乃至是想长居的,所以这个需求不强。旅居的另一重目的,可能是「找到适宜自己居住的地方」。我觉得目前住的这个地方还不错,有自然风光(一座小山和一面小湖),生活也比较便利,我满足于大部分时间宅着+小部分时间错峰出游的状态,继续寻找宜居地的动机不是很强。旅居的第三重目的,可能是「向别人证明我正在旅居」,听起来很酷,但我目前对自证也没有啥需求。
既然需求不强,我还是维持现在的隐居状态吧。未来如果出现了什么契机,或许我会去旅居。
【人际交往】
好的一面是,所有让人感到消耗的关系,可以统统请出自己的生活(这些其实fire前也可以做,但常常底气不足)。
不太好的一面是,我大部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还没有脱离社会时钟,如果想和朋友一起玩,常常要凑他们的时间,被动在高峰期出游。准fire期,想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可能还得自己一个人玩。

对了,我还发现一个规则怪谈:「fire」这个词如同搏击俱乐部,现实生活中不能聊起。
现实生活中聊起fire,大致有三种场景:一是你聊起了fire这个词但对方没听说过,想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二是对方了解这个概念但没实践过,好奇已经fire的人怎么做到的;三是你被动卷入一场谈话,其余谈话者对fire概念有一定了解,但他们都没实践过。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你向别人科普过任意一个小众概念,你就会知道这件事有多麻烦。自己的宝贵时间好不容易才解放出来,你确定要拿它们去做科普吗……再说,真的想了解新概念的人,一定会找各种方法去了解的,而不是在你这儿当伸手党。所以,除非你致力于做一个fire布道者,否则科普的必要性几近于零。对于第二种情况,对方好奇fire人群怎么做到的,更没必要深聊——从几个fire小组就能看出来,有一定了解但自己没实践过的人,普遍认为fire要很多钱才能完成,你越细说,对方的疑问越多,最终你未能消除误会反而让误会变得更多,甚至被人暗地里贴上炫耀的标签。第三种情况,谈话者都没实践过fire,只是将它作为谈资,最终他们会找到理由把fire批判一番,然后结束这场毫无建设性的谈话。
【总结】
目前看来,一切稳中向好。再过一阵,也许又会有什么变化——这没啥,人就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嘛。祝大家冬天快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规划复盘区|我的2028年Fire计划! (有)
- 穷FIRE成功|2025继续不上班的生活 (五味子)
- 求分析|离职后我们的社会身份是什么? (Momo)
- 求分析|终于辞职了,姐妹们帮我分析一下可不可以不上班了 (爱狗人士玛奇玛)
- 无资产专区|2025存钱记录 (昭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