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是“水向屋檐下流”——人际交往的两种信念
局部解(feel→think→explore→create)
以前和朋友讨论过,爱是不是等价交换/利益交换,当时觉得对他的观点不认同,但认知也不深,缺乏有效的反驳。前两天听播客,听到一句“水向屋檐下流”,突然顿悟,于是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水向屋檐下流”是主播的妈妈喜欢的话。主播说感觉子女对父母的付出和爱,永远比不过父母对子女的。然后她妈妈常说的就是这句。指的是我给你的爱、给你的力量,你去给你的子女,而不是一比一回馈我。
抛开丁克与否和家庭观念之类,lz感觉可以泛化理解成一种人类的大爱。以lz自身举例,我之前的行事逻辑便是
- 我去帮助别人(给学弟学妹做咨询、互联网分享经验贴、力所能及做点小工作),其实也没想过对方一定能回馈给我什么,但我会隐隐觉得他将来也会是善良的人力所能及拖别人一把。
- 也会“后脸皮”向别人求助,因为我觉得我值得且对方帮我也会有自己的收获(当然也会心怀感恩,该有的社交礼仪和必要的感激回报还是给的,不是占便宜。
- 我去谈恋爱,也不会是绑死了他一定给我什么。而是我相信我可以让某个小机器人像的理工男感受到爱,如果我们分开了,我相信他可以比认识我之前更好的交友和爱下一任,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过往这种行事多少有些不理解,会感觉自己比较“傻气”。但看到这个理论,却有了新的解释,以这个视角来看:
- 视野从两个人的系统,变成了一个边界更宏大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所有人,乃至人和自然之间的,而不是局限在两个人的“利益交换”与否,也是大家之前喜欢说的“大格局”吧。
- 与相信“人际相处是利益交换”的信念相比,在向他人求助时会少纠结拧巴和羞耻(但对帮助自己的人依然要心怀感激,也有接受有人在忙不会帮你的概率),而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少很多内耗(ta对我这么好是不是有所图,我怎么回馈ta的好?)
所以总体来看,过往【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交换关系】vs【相信人和人之间是宏观的大爱】两种观点,在lz看来都是一种个人坚持的信念或者价值观,并无客观正确可言。
但前者信念造成的行为逻辑就是:不敢接受他人好意怕无法回馈,得到好意会惶恐,也不太会求助觉得要偿还;不敢给出自己太多好怕得不到回馈是受伤,对自己的付出很计较,觉得付出了关系就该存在,而不是自然遵循关系因缘聚会的自然聚散。与后者相比,自己的人际系统会更紧张和封闭一些,但显然也更适合现代功绩社会的需求。
只分享个人的感悟信念,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相信什么,过往的信念也都是过往的经历塑造的,无论大家选择哪种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也不要对自己太苛责了。去选择可以适配当下,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信念即可。
分享两个朋友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补充:

朋友一

朋友一

朋友二

朋友二
还有很喜欢的陈铭老师阐述关于爱的意义的补充:




全文两个quote 1.提到的播客:Steve说363期-携隐Melody-真知纵横四海,大爱流淌人间,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5718da3b4b5dd5510d12d0f 2.陈铭老师言论出处辩论赛:新国辩决赛,爱是/不是人类的必需品,爱情是/不是人类的必需品丨决赛 北京大学 vs 暨南大学-哔哩哔哩】 https://b23.tv/GUIk3cp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我发现女性会习惯性让渡一些权利。 (关月亮)
- 社会规律|我发现了一个人混不好的根源 (momo)
- 社会规律|吃苦奋斗自律会导致人抑郁或过劳挂掉,和这些词语... (大屁C杯小少女)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社会规律|坚持可以让任何小事都变得伟大而有意义 (马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