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来自:WILLY(雅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错位。可惜的是,许多中国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育者(父母、教师)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接受一种带有误导性的教育——这些学生中也许有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的增强开始破除一些“教育迷信”,走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但更多的一些是在这种“设计精良”的连环误导管中迷失自己,永远也无法扭转这种误导性,并且将之以代继遗传或者交叉感染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或者身边的“五个人”(Origin: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time with)。 教育的目的被认为是什么了呢? 我们来欣赏一下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或现在持有的或“被持有的”。 比如:维护国家统治和政局稳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价值根源。教育者,为治国,治国也,乃是少数对多数的专政,并且让被专政的多数因为无知愚昧而甘于被奴役。是为“精英治国,愚民政策”。这种目的下实施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一方,为了让自己处于上帝青睐、天平倾斜的一方,拼命地削尖脑袋挤进官仕之道。这种价值观,在红一代教育红二代的思维中还是很盛行的,不够红的人也拼命往自己和子女身上贴红纸。这套党国的思路其实从来没变过,其实就是“江山社稷永远比民生重要”,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基厚实,不知道未来十年、百年后会不会有变化——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根基。 比如: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思路,简称就业导向型教育。这种思维的体现是把人合情合理的当成社会大机器的零部件,社会需要哪种零部件,我们教育就生产哪种零部件(当然,大陆这种“零部件加工业”也没发展好,表现是还是存在缺口巨大的摩擦性失业)。所以便出现了教育产业化这种荒谬的改革;还有本不需要讨论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利弊之争”;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总是某某产业型科研项目;高考填报志愿,父母最关心的是当下及未来就业最吃香,最走俏,工资最高的专业;高校最热门举办的总是什么创富分享会,英语考试讲座,就业指导会等等这种“技术性--方法论”的活动;而凡是跟钱和稀缺资源沾点边的教育工作者,也免不了要受到热捧了。 还有财富导向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导向型之类的少数派,大体也逃不出上述两种思维的范畴。我不去讨论诸如“找工作、混文凭、赚大钱”这种非常简单的一根筋的没水平的“目的”,虽然也能在上述几点中反映,但这些个不是教育的目的,顶多只能算是接受教育的目的。 也许有人要开始辩驳了:难道就业导向有错吗?我们确实需要就业啊,社会分工也需要我们有不同的专长啊,国家治理的确也需要英才啊……没错,我们需要就业,社会需要不同角色和才能的人才,但那不是教育的目的,那是教育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某种短期性的目标。而“把结果当目的”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粗制滥造,让教育者变得可怜,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而本应从教育中获得收益的国家、社会、个人也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的情况下的价值产能。 那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也许试着基于“人本”来思考教育这个带有宏观性质的框架会更有好处。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不是个人主义者),individualist,我认为一切群体利益都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这个利益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虽然群体利益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加总;反过来群体利益或者集群的最终目的是个体利益的扩大化(没有说最大化,但应该是帕累托最优)。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 教育应该贯穿并且合理引导个体的从简单的自我中心意识到复杂的个体社会角色意识的发展认识。我们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发展和挑战自我的过程。比如发现自己的爱好、取向、兴趣、特长、心性、身体机能情况等;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并理解自己的梦想和愿景,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而个体的自生又是建立在完整的自我认知之上的一种个人选择。 可是我们的教育,非但不为我们进行自我认知提供引导和选择,反而施加各种各样毫无道理的干涉,散布所谓前人总结出来的“权威”和“迷信”,我们的成长变被规划和限制了——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我们从被局限,逐渐变成自我局限。 昨天有人问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是在这种制度下保持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应试教育和考学文化中基本保存了自己)。我们教育,不但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土壤,反而给我们制造各种成长的障碍,让我们亲手去破除迷信,摘除栅栏。这是一种多么耗能的教育啊。 事实上,人接受教育的本质是个人基于对自我的理解进行选择和自我吸收再生的过程。其实教育无需强求,无需特别规划,无需指手画脚,这完全是一个一边认识选择,一边积累前进的自然过程。合理的结果必由合理的原因导致。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AIESEC在中国是一个如此受学生追捧的组织?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破除自我局限的机会,让我们去面对真自我。实习的内容其实不重要(很多国家和分会提供的实习岗位其实质量不怎么样),重要的是那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但AIESEC在国外,似乎就变得一个较为普通的组织,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过这种局限,根本没有这种要突破自我局限的概念,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走上了认识自我的旅程。所以自己一个人跑到国外去一趟,离开父母、离开身边惯常相处的朋友,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去生存,对他们来说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当然,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国外的AIESEC实习生不会如国内的孩子那么珍惜AIESEC海外实习的机会,至少他们的收获感绝对不会有中国实习生那么大(基于个人接触的AIESECers的揣测)。因此我还是很感谢AIESEC曾经给过我这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教育应致力于让人产生并深刻明确对自己的责任感和契约精神(对自我的契约),这其实是自我生长的另一个前提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灵魂诚实。但这样再简单不过的原则,在中国的教育中被道貌岸然的权威主义和共产色彩的“利他主义”蒙蔽。一个连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还指望对谁负责,一个连自己都解放不了的人怎么去“解放全人类”?(Origin: GCD——先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 只有对自我的契约和责任确立,才可能期望一个人对社会有责任感。一个没有任何主人翁意识的人,如何指望他主动去维护集体的利益?去维护世界的利益?我们说西方的公民有环保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维权意识等等,这些根本就不是强加的结果,而是很自然的从他内心伸出来的契约感,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公民,他理应为世界更好而做出努力。这种教育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公民教育。就像韩寒说的:我只是在做一个公民应该做的而已。 集体的责任意识绝不是由教唆和严刑峻法得来的,而应该基于个体的主动意识的养成。当集体中的个体都有责任意识和契约精神,那么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强大的集体。每个人做的事情,只是他们应该做的,而不是集体赋予的。所以什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这些东西是不应该被刻意强调的。 教育应该培养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包括独立的思考)。 而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说“老师说”,“领导说”,“书上说”……不尽让人感到悲哀。作为人,难到我们不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吗?我们不是活在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班级、学校、党、组织、或者“他们”的世界,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是为自己而活着。没人有权利为你做任何决定,只有你才有权利执行你的人生。 当我们的思维受到这个社会、周围人群的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变得有些失去自我。我们会非常关注别人怎么样,别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如何,别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别人认为我该怎么样。反过来,我们也会常常去用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去判断或干涉他人。当我们越在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就有可能越无法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更加无聊的是,我们还不自觉地向外界输出很多不太站得住脚的评价。其实这种“互动”是非常耗能和无意义的。这种互动妨碍了我们,最典型最无聊的比如说互评活动,互相打分之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之类的。请问,你有什么资格去对一个人妄加揣测,横加指责,并且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别人。这种侵略性的文化行为是很有问题的。世界本应该多元,多元才精彩,多元才可以碰撞火花,不应该有统一标准,更不应该拿某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个人。(注意:这和应不应该有普世价值观不是一个概念。) 教育应该使人变得勇敢和坚强,而不是变得保守和怯懦。教育应该使人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是非判断,爱恨好恶,选择和放弃。教育应该使人乐于竞争,而不是惧怕竞争。 确切来说,竞争情况,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你我是否要做某事的重要出发点,不能应为别人(都)很强大,你就不要活了。不能因为你写的文章不如韩寒的力透纸背、尖锐深刻、一呼百应,你就不写文章了。教育应该使人有这种心态,别人强大与我无关,我在按照我自己的步伐和节奏渐渐变得强大!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别人的生活。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经历了什么过程,有些什么收获和进步。 教育应该让人关注内修,教育大忌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结果就是群体的奴性的深化。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个人崇拜——对官吏、对名流、对富豪,对稍微有几个臭钱的人。假如我们能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权贵,少一点瞎折腾、瞎嚷嚷,专心做好自己的内修之事,可以减少多少没有必要的能耗浪费,而最终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的改变将是显著的。 教育应该使人形成批判精神,养成质疑的习惯。确切来说就是破除迷信、质疑权威,用理性的态度去甄别是非。我推荐《月亮河/水》这部反映印度种姓和宗教制度的电影——你会理解所谓权威和伪真理其实是由背后的利益驱动的,当然你也会明白人的精神需要多强大才能战胜那些根深蒂固的权威和迷信,获得真理、自由和新生。而当下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抵制被洗脑——如此简单而已,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不要再对学生进行洗脑式的残害了!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度,而不是浮躁和投机取巧。性解放、消费主义、迅速成功学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毒瘤。而“速成学”的触角也伸到了教育领域——“教育”沦为了“培训”。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教育越来越浮躁,学生越来越不扎实,假如投机成功还可以凑活着过活两下,取巧不成时后患就无穷了,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要走捷径——走不了捷径,他们也沉不住气去钻研,总之难成大器。 教育应该让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这个生命的内涵又是广义的。它包括世间万物,草木生灵,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人的选择、人格尊严等等的理解和尊重。这其实是一种包容心态。教育培养大气的公民。 教育应该使人的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在不断限制我们的人生选择,挪用的我们的“自留农垦地”,其结果是培养了一群“非此即彼”的一根筋思维的人民,甚至把一些遭遇人生挫折的“一根筋”逼上绝路——自杀低龄化,变态杀人狂的增加就是佐证。社会压力纵然巨大,但多元化的选择其实还是存在的,可惜很多人自小被“单向思维”圈养着,不知道除了他的“此”“彼”之外还有无数种选择。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一个全面的人。在此,不得不提一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我借用凤凰自由谈某一期关于中大博雅学院的一些评论,来表达我的观点——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会多彩一些。 ……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美国又译“博雅教育学院”或“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是广泛存在于美国的一种专门针对本科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很多美国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文理学院,如耶鲁大学的耶鲁学院;也有很多私立的文理学院,专门提供本科阶段的文理教育。文理学院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内容广泛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储备,并进而培养学生以思辨为主的综合能力;在香港,以博雅教育为宗旨的唯一一所大学是岭南大学。岭南推动博雅教育的理想在香港的高等学府中可谓别树一帜。岭南既重视专业的学位课程,亦著重通识教育和两文三语的训练以及资讯知识的灌输,以扩阔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培育学生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美学判断、道德承担和领导才能……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限定于专门化的工作,放弃那种浮士德的世界,这是现代世界中任何有价值的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但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早倡导“专业化”的韦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通识”人才,他在被问及其“专业领域”是什么的时候,大发雷霆道:“我又不是驴子,哪有固定的领域!” …… 由此可见,“博雅教育”其实是“返朴归真”。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要理解教育的目的?我是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任何的施教都不应该违背教育最原始的初衷,不要把过程中的某种结果当成目的,当我们的目的被局限化之后,教育就很可能沦为“培训”,而他本应该被赋予更多内涵。动机不纯,是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的。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像领导换届那样,政绩要在当政期间拿出,不顾长远后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万不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残害孩子和他们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始终是让一个人变得健全和完善,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当这个人变得健全和完善之后,所有的所谓满足他生存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分工、国家发展的需要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为教育的无为而治之道。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兴趣]雍正、心灯录 (WILLY)
- 【学术】浅析北美中国老板(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中的变态者 (WILLY)
- [学术]业余做研究的心得 (WILLY)
- 【学术】博士学习阶段经验总结之一:性格 (WILLY)
- 【沟通】教你如何吸引女生 (W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