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笔记
丸子🍡
散文解说和教学
一、应该强化两个观点
第一,写作者的写作,文本的构造,必然都是基于理性的。
凡是理性的,都是可分析的;凡是可分析的,就是可教的。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理性。我经常强调,教学永远是一个理性的行动。
第二,文本解读本质上是基于统合文本内各种信息的推理。
散文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散”。教散文的关键,是抓住它的“散”,分析它是怎样“散”的,这样“散”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
二、文本定位:散文的文本特征
(一)散文的神聚
散文的解读和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整体把握,一言以蔽之,它在说什么。
对散文“神”的概括,应该具备两个标准:第一,要能完整地覆盖文本。对主旨的概括,显然必须总括文本全部内容;第二,逻辑与情理要合宜。这种概括,不得与对文本任何局部的解释构成矛盾。如果有矛盾,那么可能的原因只有两种:要么概括不准确,要么文本有瑕疵或漏洞。
(二)散文的形散
形散,是散文形貌的基本特征。“散”,题材有跨度,笔法讲纵横,是散文的美学特征。
(三)聚散为整: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
响应关系分为正响应、逆响应两种。正响应关系。包括三种情形:
①相似性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相近或相似,包括并列、对称、总分等关系;
②毗邻性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不同但相关,存在着语义的发展,包括承接、递进、铺垫等关系;
③补足性关系:是指下文的内容和句意不同于前文,对前文内容有补充作用。逆响应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上下文的内容和句意存在背离,甚至是相反,包括转折、反衬、对比等关系。
三、散文文体观察与解读要领
散文有叙述性的、描写性的、议论性的、抒情性的。这种分类的边界,并不清晰。这种划分的依据是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叙述的功能是呈现人类的时间经验,描写则重在呈现空间经验,议论是表达人类的思想,抒情是表现人类情感。由此可以理解该细分文类的重点。
四、文本构成元素观察
首先是语义(意义)
其次是表达方式。
对谈二
阅读教学需建立课型的概念
第一,预习课。就一个单元的教学而言,应该把整个单元中各篇课文的生字词统一处理。这应该在预习课上完成,完全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完成字词的积累,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课。字词肯定属于语言基础知识。字词原则上应由学生自主处理,教师不讲
第三,文本分析课。这部分是最正宗、最核心的阅读教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读得懂文章,培养其理解、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第四,文本评价和鉴赏课。这种课型应该放在一个单元所有课文都分析完之后进行。完成课文分析之后,再带领学生作鉴赏评价:哪些课文你觉得受用,哪些课文你觉得不受用,为什么?这些课文相比,各自的特色是什么?这些文章中的理念,你是否认同?它们有无某种可能的局限?
第五,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讲一篇课文,不要先介绍作者。一个单元讲完了,再统一介绍各篇课文的作者。
第六,写作课。语文肯定需要写作课。写作课怎样上才有实效,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里不多说。
第七,训练课。语文应该有专门的训练课。“训”和“练”是不一样的,“训”有示范的含义,教师要讲;“练”是学生过手,教师批阅后评讲。
比较的原则
比较的原则比较,是初步梳理文本内容时不可缺少的逻辑方法。我们在阅读一个文本,初步梳理文本内容时,通过比较各种语义信息的异同、文本中各种各样对象的异同,并由此归类,作出分类。相同点多而相异点少的,归属于同类;相同点少而相异点多的,归属于不同的类。分类之后,比较就可以展开。这样我们对将要分析的文本的认识就不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全面、系统的。
《爱莲说》的主题就是中庸“中庸”是《爱莲说》的主题,但几乎没有教师这样讲。“中庸”就是要讲尺度,讲分寸。
第一,你在红尘世界必须高洁,必须和红尘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如果可以“亵玩”,那就和世俗世界打成一片了。第二,你必须站在红尘世界。你要在淤泥之中,能够被“远观”,这样你的存在才能够引领这个世俗世界。菊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一个“隐逸者”,隐逸确实很高雅,但对于我们这些在红尘中挣扎的芸芸众生有什么意义呢?孔子拒绝当隐士,其实他很理解隐士的乐趣,知道隐士的生活悠闲、从容、自在,但是孔子认为不能这样,“鸟兽不可与同群”。既然身为一个人,你就必须承担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这就是孔子比隐士伟大的地方。
散文的行文姿态:《端午的鸭蛋》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可教的。这就意味着,教材编选者选入这篇文章,是不恰当的。不是这个文本不好,而是不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
小说解说和教学
小说的虚构性:在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时候,追问文本中所叙述的事实的真实性,是不必要的。
小说的经验和主题
(一)小说是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境况的表现
(二)小说要包含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三)小说(文学)教人向善,启示我们去爱
解读小说,看“情节”,不如看“叙述”
小说的文本解读“注意”
①小说教学不可机械地分析“三要素”
②文本特质和阅读教学迷信文体,不如重视文本特质
“阅读教学固然要讲文体,但不能过于强调文体,强调文体往往会使教师屏蔽对文本个性的关注。一教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一教小说就是“三要素”,一教记叙文就是“六要素”,一教议论文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很可能太“泛”了以致难以挠到文本的痒处。不关注文本特质,那还教什么呢?一种文体只需要教一篇就够了。”
如何观察文本特质我们如何观察文本特质呢?
第一,观察文本的语言。从文本的构成元素来看,最基本的就是语言。
第二,观察文本的结构。从文本的宏观结构观察,有的文本具有明显的特征。
第三,第三,观察文本中不合常规的部分。要观察文本中一些不合常规、不合常理的部分。
古典诗歌的解读与教学
古典诗歌的文本分析
主题(本体)与文本的关系:
①明确性:主题(经验、观念等)应能有效地映射到文本中。如果主题不能明确、有效地映射到文本中,这样的文本就是意义散乱,或意义不明的。
②一致性:主题应能支持和统合文本中各个表意要素,不会导致文本内部各语义单元之间出现矛盾(即能使各个表意要素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这就是说,文本有一个中心,围绕中心有一个合理的结构。
③可扩展性:主题应能提供一个概念基础,兼容多种词汇编码,以扩展现有的主题。不同编码或不同类型的编码,在系统中能够满足主题共享。
④最小编码倾向:主题应能制约语言符号层次的编码。作为编码的意象和语言,主要是为了满足主题表达的有效性,编码总是倾向最小化。
古诗文本分析包含的环节和内容
1.分析语义信息:读诗,首先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读懂。这就是分析语义信息。
2.梳理语言编码:要理解作者“为何那样说”,才能理解作者“说了什么”。这就意味着,品读诗歌,有时候可以反过来,通过形式去理解内容。
(1)整体观察问题。语言编码是为了表达作者预设的主题的,因此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要联结起来。
(2)意象理解问题。意象是重要的编码符号。脱离文本的孤立的名词只是名词,不是意象。确定意象中的“意”,要依靠语境,亦即要观察文本中系列的意象符号串。当文本中有多个意象时,单个、孤立地去看意象是不对的。必须把意象组织起来分析,要看清一系列意象之间的关系。
(3)编码连贯问题。文本编码具有连贯性,解读时要充分注意语句之间、语义单元之间的关联。在阅读和教学中,连贯性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3.观察文本特征文本的观察重点,是其特殊的部分。所谓特殊的部分,是与一般文本、一般经验不同的部分,以及文本中看似矛盾的部分。
4.意义的一致性前面说过,文本中各个表意要素,必须与主题具备一致性。一个文本内部的各个意义单元之间,不能形成对立,不能相互拆台。
文言文的解读与教学
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
1.预习的落实
2.教师的讲授
(1)解决基础知识问题,重视预习
(2)语言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进入文意的诠释与探究
①不要死守老套路
“不要死守从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文体知识介绍入手这样的套路。这种套路机械呆板,面目可憎。”
②切入文意核心
“设计主问题要从文意的核心点切入,设计主问题,以此带动教学中的讨论。“纲举目张”,纲不举则目不张。阅读教学要抓纲,抓到关键处,否则教学就会变得吃力,也会变得琐屑。”
③提升教学的思维含量
“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讨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本人把握文本的深度与准确度;二是讨论环节的梯度与思维强度。”
3.拓展文言文学习面文言文学习的拓展,
(1)阅读的拓展。教材太单薄寒酸,只是学习语文课本上的这点内容,学好文言文是不可能的。语文学习需要广阔的阅读面,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学好文言文,功夫在课外。推荐阅读:《论语》《史记》《聊斋志异》。
(2)训练的拓展。文言文的训练,要有双向翻译,有文意分析。所谓“双向翻译”,是指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和把现代汉语翻译为文言文。前者学生做得多,后者学生几乎没有做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4月,读《认识孩子》 (corn)
- 《看见孩子》二三总结 (Annie)
- 4月《看见孩子》 (JOKER)
- 4月《看见孩子》 (L .xl)
- 《看见孩子》看见成长的全部 (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