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与资料|专访推荐 | 重建“附近”:对抗生活的无力感
来自:逍遥津船长
项飙作为人类学者,因“把自己作为方法”在这两年突然很火,我从字面上猜到也是存在主义相关的理论。但是今天无意中发现23年底《当代青年研究》的两篇专访,项飙在其中详细阐释了他提出的“附近”概念并且结合了当代青年或大或小的困惑——关于抽象和具体,关于宏大叙事和个人自我,关于社会结构的功能性和生态性,关于代际差异,关于青年一代共同的无力感。
摘录一些我很喜欢的片段:
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的焦虑是很大的;但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情绪上的很大波动。情绪波动是因为这些宏大叙事是通过各种抽象的说法来形成的,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整个生活是怎么被编织起来的、这一路走过来是怎么回事,是讲不清楚的,但他可以给你讲很多概念和大的理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感到非常失望。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当大环境影响他们小目标的实现,而他们又没有能力营造身边小生态的时候,他们是最无力的,所以要提“重建附近”。
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是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功能性是指做一件事情的效率,比如点个外卖立刻送到你手里,今天的技术条件使效率很高;但生态性是跟功能性相对的,它没有那么直接的目的,比如森林里的动物、植物,丰富多样,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就在那里,相生相克,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这是生态性。
当你把自己的生活当作一个生态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比如对家庭的看法。在中国,人们经常在语言里把家庭成员说成是可替代的。
一切东西都是可以“退货主义”的,一切都要达到最佳组合、最高效率、最佳效果,而不是像你说的生态。用生态的角度看,一个东西存在,它肯定有可欣赏的地方, 你去欣赏它在关系网络里面的一个独特的位置、独特的作用,它和别人之间有一系列有趣的关系。
像小孩子能玩到一块、能成为好朋友, 都是因为家住得近,上下学经常一起,这个好朋友不是他选择的,因为小孩子在一起玩,只要基本性格相符,他们自然会玩出“互动性”。小孩子不是从选择开始的,他是从不选择开始的,然后欣赏到对方性格的特殊的地方、互补的地方,这就是生态性。
对于老一代人,宏大叙事意味着个体可以直接参与改革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直接参与到一个洪流当中,大家都是受益者。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说法是,20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是普惠式的,虽然大家的受益程度可能不一样,但所有人基本上都受益。那个“大”好像是“小”的自然汇集。
而2000年后,社会发展的模式不再是普惠式的,而是分化式的,贫富差距变大,不同的人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不一样,然后是共识的破裂。个体在自己的生活意义上,没有一个直接的对宏大叙事的参与感;但同时,个体也没有建构出自己的“附近”来,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也没有参与感。比如你的职业生涯被一系列的规则很功能性地定义好了,你就是要发挥规定好了的功能,不允许你有生态性的探索、回到它专业的应有之义上去思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对“大”的具体参与,而一些小的公共参与也放弃了,最后剩下的就是用一些非常口号式的、象征性的说法,来宣称一种归属感,对一个想象中的“大”的东西的归属,比如文明。
因为你在“附近”跟人面对面地交谈时,你不会绝对性地做判断,你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而那个“大”的东西,因为比较抽象、远不可及,你可以宣泄式地表达情绪,是不用负责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其实是人性的丧失。因为从孔子、从儒学的精华来讲,做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整和反思,能够达到一种德性,如果直接去宣泄,那是缺德。在“附近”,人的德性自然会出来,因为你会看到“附近”的复杂性和具体性, 而且有具体的人站在你对面,你自然会注意到对方对你所讲的话的反应,你会注意到你所讲的话的客观社会效果,其实这是一个德性培养的实践过程。
原文链接附上,强烈建议有空看看原文,小编把重点提炼的非常清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
18347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考及感悟|不想做的事情,说明时机不到。想做的,任何时候... (好吧)
- 思考及感悟|对哲学理念的零散学习,是否能“真实”治愈躁郁症 (文书笋不笋啊)
- 实用小贴士|当我把我的微信名改成了“x总”,自信心急速膨胀 (日光瘾)
- 思考及感悟|我竟然会对自己“该不该不舒服”这件事,进行审批 (韩天澍)
- 思考及感悟|做了一个SPA,突然就对“成长”下头了 (韩天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