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一次新文化浪潮,“三国”都吃上热乎的了?
。(买买买 T T)
隔壁贴楼主问,为什么三国从唐朝就开始火。我感觉就是莫名其妙每次都赶上热乎的了。
【1】从唐诗到元朝的杂剧、评书,三国故事是野蛮生长的时期,这个时候三国虽然也火,但都是一个个独立的诗篇、一段段独立的小故事,没有什么系统性。
【2】直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开始写《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是把《三国志》讲成通俗的故事给你听),集合了史书以及之前的各种杂剧、话本、野史传说。这可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前的老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好东西?这么完整的一部娓娓道来讲述一整个时代的故事。而且就算文盲都没关系,还可以听评书。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后来罗贯中也趁热打铁写了其他朝代的演义,但都糊了,说明三国也确实有群众基础,就差这么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来引爆了。)
到了嘉靖年间,吴承恩写的《西游记》里面,孙悟空上天庭就看到了成仙后的关羽。这说明在那会儿的社会里,关羽已经封神了。
【3】清朝更离谱,每个皇帝都是《三国演义》激推。努尔哈赤靠它学汉文和兵法,皇太极下令八旗弟子全都要阅读并运用小说里的战术,顺治找大学士翻译成满文并在全军发放(你就说离谱不离谱,把三国演义当兵书),康熙把刘备以汉朝皇帝的名义送进历代帝王庙(当时庙里其他的皇帝都是大一统王朝的),雍正强行把诸葛亮抬进文庙,雍正和乾隆把关羽封为武圣和关夫子并下令全国建设关帝庙。小说在民间本来就够火了,官方还要激推。感觉活在清朝如果不能随口说几个三国典故,都会交不到朋友。
【4】到了清末及近代,《三国演义》又被日本作家翻译到了日本,当时日本正值昭和年代,也是他们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三国演义的故事受到整个日本的欢迎,整个日本三国文化也是从这里奠基。各种动漫游戏接踵而来,并且再次传播到东亚各国。这泼天的富贵又让三国给赶上了😅。
【5】新中国建立以后,《三国演义》顺理成章地成为四大名著,语文课本必读选段有它(三顾茅庐),各种人物典故有它,什么曹冲称象、短歌行、出师表的,这就不用说了。
【6】赶上电视剧产业兴起,国家牵头拍《三国演义》电视剧也爆了;日本的三国动漫和游戏逆向输入回中国,又满地都是;中国人自己出游戏,基本上也就离不开三国了。就是说,哪怕一个人不爱看书,不论他是喜欢任何一项娱乐活动(追剧、追二次元、玩游戏),他都会接触到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有很多人因此接触三国,再去进一步了解三国故事。
【7】还有一个起到至关作用但又经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就是与三国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扶不起的阿斗”,
“初生牛犊不怕虎”,
“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曹操,曹操就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衍生出各种“既生A,何生B”),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鸡肋”,
“乐不思蜀”,
“关公面前耍大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过五关斩六将”,
“妄自菲薄”,
“xx创业未半而中道xxxx”。
这里面,有一半是出自史书、三国人物自己的作品或者民间传说,有一半是出自《三国演义》,不管出自哪,都跟三国直接相关。一个人就算不看书、不娱乐,对三国无任何兴趣,他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需要使用到这些成语、俗语、歇后语。如果要把它们用在恰当的位置,就需要了解这些背后的人物和故事。
一个人如果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乐不思蜀”来与人聊天,那他一定是对刘禅的人设和人生轨迹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故事足够火爆就能够产生俗语谚语,而这些俗语谚语又能够继续影响到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故事,逐渐让许多典故和人物都符号化,符号化之后又更容易传播了。如此循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再遇到讨刘亦菲演技、剧的帖子,就先问: (momo)
- 你们一天说避免流量演反派,可是非流量更加歹毒,你看狂飙不... (嬛嬛归来)
- 藏海传里演曹静贤的前辈邢珉山老师 (7788)
- 看来真的不能预测白玉兰? (a578398497)
- 抱抱稚奴楼 (🐈)